茅臺酒:不能易地生產,比原子彈還神秘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有關部門和茅臺酒廠曾在北京昌平酒廠進行過對比研究。1974年,貴州省把茅臺酒易地生產試製作為科研項目報國家經委和輕工部。時任國務院主管工業的副總理方毅欣喜地批准了這項試驗。於是,由國家主管部門和貴州省合作,由科學家和茅臺酒廠聯手,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開始了茅臺酒易地生產的大規模試驗。

易地試驗的廠址選在歷史文化名城遵義郊外。新址環境幽雅,水源清潔,空氣清新,山泉星羅棋佈。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無工業性污染,坐落在遵義至婁山關的途中,旁邊緊挨著自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開始就獲金獎的董酒的生產廠。

為了易地試驗的成功,一切都按茅臺模式運作。除了茅臺的山、水、地理環境和空氣無法搬運外,人員、設備、工藝、原料,全從茅臺酒廠一絲不動搬到遵義,尤其是人員、設備,出自茅臺酒廠而優於茅臺酒廠。酒師、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及工程師、管理幹部,都是從茅臺酒廠精選出來的佼佼者,設備具有那個年代的先進水平。

經過日日夜夜的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長達9個週期、63個輪次、三千多次的分析實驗。1985年7月,學部委員、全國評酒委員會考評小組組長周恒剛親率有關專家、教授、工程師近五十人來到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基地,檢閱了十年科技攻關的成果。近十年的易地試驗,方毅最後畫了句號。他於1985年12月21日在他的中南海辦公室聽取鑒定成果彙報後,揮毫題寫了“酒中珍品”四個字。於是,易地茅臺酒試驗廠改為貴州珍酒廠,易地所產的酒,也由開始的“茅藝”(茅臺工藝)酒改為“珍酒”。

如此決心堅定、規模龐大、嚴謹認真、酷似遺傳的實驗,最終都以遺憾結束,更何況林林總總的添加劑、調味劑、淨化劑、調酒液、礦泉水等等之類,怎麼能合成茅臺酒呢?易地試驗為茅臺酒是任何外在的東西(無論以物理還是化學的方式)都勾不出的綠色食品,又添了一個注腳。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高級工程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釀酒界泰斗,已逾百歲的秦漢章的百年茅臺情。他與茅臺酒有說不完的故事。他曾向周恩來總理提交過專家級的報告,說明茅臺酒的“不可複製”。他一生對茅臺酒讚不絕口。

難怪,見多識廣的外交官們,認為“茅臺酒比原子彈還神秘”。1997年5月的一天,中國駐日內瓦、加拿大、土耳其、波蘭、法國、印度等三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大使、參贊一行五十余人,到茅臺酒廠集團公司參觀考察後,考察團長吳健民等人不禁感歎:“看來,茅臺酒比原子彈神秘,原子彈在什麼地方都能研究、生產出來,而茅臺酒不能易地生產。”在臨走時,吳健民代表全團題詞:“國酒醇香,為國爭光,開拓前進,再創輝煌。”

長期陳釀

茅臺酒的特點之一,就是新酒釀烤出來後,必須入庫裝入酒壇,經過“長期陳釀”等工序,如人得道之修煉,孕育昇華。

就酒的陳釀而言,我國有名的濃香型酒的貯存期是一年,清香型酒的貯存期不到一年,而茅臺酒的貯存期則要求至少在三年以上。

剛釀出的新酒,由於含有醛類和硫化物等低沸點雜質,難免有暴辣、沖鼻、刺激性大的特點。在陳釀貯存過程中,通過酒液自身的氧化還原和脂化等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有效地排除了酒的低沸點物質,除去了新酒的不愉快氣味,使酒辛辣味減少,變得柔和、綿軟,增加了芳香。隨著貯存時間的延長,還增加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融合,減少了刺激,孕育了大度、完美、含蓄、氣派和成熟。

這也是茅臺酒不可能像其他酒,以量的猛增來覆蓋市場的原因所在,是茅臺酒只能是精品的成本代價!

新酒入庫,首先要檢驗品嘗鑒定香型,裝入大酒壇封存後貼上標簽,注明生產時間、生產車間和生產班,是哪一輪次釀制,屬哪一類香型。存入一年以後,將酒進行“盤勾”再貯存待三年後酒基本老熟,便可進入小型勾兌和大型勾兌的“精心勾兌”階段。精心勾兌後的茅臺酒,還要在酒庫裏繼續陳釀,一年以後經過檢查,符合茅臺酒質量標準,方可包裝出廠。這樣,一瓶普通茅臺酒從糧食入庫到釀造、陳釀、勾兌,到包裝出廠,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也正因為如此懸殊的時間不等式,最大限度地參與了茅臺酒神秘的釀造過程,才使茅臺酒具備了其他白酒無法比擬的豐富意蘊和深刻內涵!

神秘勾兌

“茅臺”的釀造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在於它必須經過匠心獨運、妙不可言的勾兌關口。勾兌是茅臺酒獨特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茅臺酒質量和風格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也是茅臺酒神奇、公開而又解不開的秘密之一。

茅臺酒的指標很多指標儀器測不出,全憑人的感官去體會。為什麼必須如此而不能那般,為什麼只能這樣而不能那樣?可感而不可言,可悟不可告。一切都決定於有經驗而富於審美的口感,一切都決定于勾兌師妙不可言的“心酒”感應!

茅臺,不僅向世人奉獻上它的完美,也奉獻它的釀造工藝。只是,這工藝離開它的環境,你煞費苦心,絞盡腦汁也學不會。而勾兌,沒有幾十年的切身感受和體會,或者離開那獨特的環境釀出的酒,你縱有渾身解數,也是枉然。

從作用和原理上講,白酒中占主要成份的是醇類物質,還有酸、脂、醛、酮、酚等微量成分,它們之間的量比關係決定著酒的香味和風格。如果酒中微量成分失調,則明顯影響其特色。勾兌,就是調節酒中的微量成分達到一個最佳比例和平衡。由於新酒各輪次、各甑酒的質量不盡相同,不是生產出來就具備了它所需要的微量成分及其一定的比例。要使各具不同微量成分和不同量比的酒達到適宜的比例,相互取長補短,總體相得益彰,使其風格突出,色香味俱佳而臻完善,“精心勾兌”便由工藝而成為了藝術。

茅臺酒勾兌的具體工序是:新酒裝入陶土壇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香、醇甜、窖底三種香型進行合併。待陳釀滿三年後,再進行勾兌。先勾基礎酒,再調香、調味;先小型勾兌,再大型勾兌。小型勾兌,是將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酒度、不同年齡(三年以上)的酒,按一定比例依照茅臺酒樣酒標準進行勾兌。小型勾兌後,將樣品搖勻,放置一個月後與標準樣酒對照,如質量沒發生變化,即按小型勾兌的比例進行大型勾兌。然後將大型勾兌後的酒密封貯存,一年後再將酒樣抽檢,達到標準方可包裝。

一般說來,要勾兌一批色香味俱佳的茅臺酒,至少要用三四十種基酒調配,多則用七八十種,有的甚至要達兩百多種。解放以前,茅臺酒傳統的勾兌方法,是大酒壇勾小酒壇,酒齡長的勾酒齡短的,產什麼酒就勾什麼酒,沒有統一的勾兌標準,因此,常使不同批次的成品,不能完全保持一致,質量也不能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從科學上探索茅臺酒獨特的釀造工藝的奧秘,輕工部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期,兩次組織有關專家和茅臺酒廠一起進行總結。以勾兌大師、生產副廠長李興發為首的科研組,在老酒師、老廠長鄭義興的指導下,把從酒庫收集到的兩百多種不同輪次、不同酒齡、不同味覺的樣品酒進行了數千次品嘗,進行大量工作。最後歸納得出茅臺酒三種典型體酒,即:醬香、窖底、醇甜。

茅臺酒三種典型體的確立與醬香型的命名,成為茅臺酒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使茅臺酒的勾兌由感覺到理性,有了質的飛躍。1965年,新華社專門發了報道:按新的勾兌方法調配,“可以穩定地保持茅臺酒的特有香氣和其他質量標準”。從此,全國各名酒廠,參照並運用茅臺酒“精心勾兌”工藝,掀起了“勾兌”熱潮。

但是,面對香型物質高達一千兩百多種的醬香型酒,“茅臺”的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一環。據研究,人對於味覺與嗅覺的記憶,要比對文字和數據的記憶深刻得多。勾酒的師徒之間,多為口口相傳。勾酒有點像中醫,中醫治病追求的是陰陽平衡,勾酒師憑自己的味覺進行酒的搭配,如同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一般,把不同的酒調在一起,去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這裏,沒有什麼儀器可以代替人的舌頭去尋找答案,全靠勾兌師敏感的味覺、嗅覺、觸覺、視覺器官、經驗感悟和綜合的美感體驗,以及豐富、精湛的調配技藝,方能巧手調香,出神入化地勾兌出各種類型和級別的茅臺美酒。

難怪有人把茅臺酒廠勾兌師們的手比喻為上帝的手——無所不能的手。

(袁仁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