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旅遊局去年底表示,2013年澳門將著力開展“社區旅遊發展計畫”,與本地社團合作開發社區旅遊,吸引更多遊客。有舊城區商戶和團體認為,政府應更積極引導旅客至舊區,盤活區內營商環境。但是,也有學者質疑本澳的旅客承載力,有居民希望發展旅遊的同時,少影響生活環境。筆者認為,以“社區旅遊發展計畫” 引導旅客至舊區不失為擴大本澳旅客承載力的好辦法,至於旅客承載力的爭議,只要早做綢繆應不成問題,本澳實在不應因出現爭議,在社區旅遊還未實現之時,就一棍子否定,仍可在今後的實踐中改進。
社區旅遊分流旅客益舊區
訪澳旅客新年“迫爆”旅遊區成為近日本澳社會的話題。社會意見認為,政府應更積極引導旅客至舊區,盤活區內營商環境、分流主要景區壓力。
據報導,有商戶指出,大三巴街人流旺盛,一街之隔的關前街一帶顯得冷清,亦有旅客專程到古舊建築尋幽探勝。商戶稱,舊區內不少具價值的歷史建築,包括中西藥局、康公廟等,關前街亦因曾設立海關關部行臺得名。中區南區工商聯會理事長李卓君稱,商戶願與政府共同開展“社區旅遊”,豐富旅遊元素及帶旺舊區。亦有區內居民希望發展的同時,少影響生活環境。旅遊發展委員會2名成員也認為,澳門仍有空間承載旅遊發展,關鍵必須做好旅客分流,疏導至舊城區。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去年底在年度記者招待會上表示,2013年,澳門將著力開展“社區旅遊發展計畫”,與本地社團合作開發社區旅遊,培養市民的旅遊服務意識,通過把澳門的人情味傳出去,吸引更多遊客。她亦指出,旅客承載力的轉機在於城市基建、酒店、通關設施的完善,更打算按部就班,發掘各區旅遊資源,推動旅客分流到主要景點外的區域,讓各區分享旅遊成果,又可提升旅客承載力。
由此可見,以“社區旅遊發展計畫” 引導旅客至舊區,具有一定的社會共識,不失為擴大本澳旅客承載力的好辦法。如飲食業聯合商會理事長李汝榮稱,在新春期間營業的食肆佔8成,訪澳旅客新年“迫爆”旅遊區,食肆生意同比增5成甚或1倍;非旅遊區食肆亦受惠帶旺,生意額至少有1成增長。
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旅客對澳門仍然不太瞭解,印象仍停留在新馬路及各大賭場,來澳活動最多是到賭場消遣或買手信及日用品。必須思考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名錄至今已多年年,何以仍未能改變旅客的旅遊習慣?仍未能成功推動旅客參加世遺遊?本澳能夠擁有世遺優勢卻未充分善用,相信這在包裝旅遊線路上仍需多作考慮。如與不同團體合作,推介北區、離島等地的景點,吸引旅客深度遊延長留澳時間,讓旅客瞭解澳門外,順便把旅客分流至不同區域。
社區旅遊為尋求實現本澳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途徑。據介紹,社區旅遊是以社區為基礎的一種旅遊發展方式,無論是空間位置、地域範圍還是旅遊資源、活動內容,社區與旅遊區都存在著較高程度的一致,其基本特徵就是“旅遊與社區的結合”。社區旅遊在國外已是比較成熟的概念,例如美國西部的一個印第安人保護區在政府資金支持下逐步實現自我所有、自我經營、自我管理,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澳發展社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散落在本澳舊城區大街小巷的景點星羅棋佈,舊區內不少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等都是旅遊發展的“珍珠”。如何串起這些散落的“珍珠”,發揮本澳世遺歷史城區的旅遊資源力量,吸引遊客,一直是業界、政府、社會探討的熱點。
發展社區旅遊需顧及居民
但是,社區參與旅遊也要注意一系列問題。首先是社區參與旅遊,居民積極性較低,主要原因有直接經濟利益少、社區歸屬感較低和社區居民參與規劃程度低等。其次,傳統歷史街區雖然曾是城市的核心地帶,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和商業中心的轉移,街區日漸衰落,年久失修,生活條件和環境較差,老街區往往是破舊、混亂、嘈雜的代名詞,歷史積澱下來的社區文化、民風民俗逐漸喪失。
社區旅遊是繼承和重塑老街區、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有效方式。然而社區旅遊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遊客的湧入,帶來大量的垃圾、廢棄物,濃重的商業氣息會腐蝕淳樸的民風、和睦的鄰裡關係等。此外,在發展社區旅遊的利益相關者中,旅遊經營者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旅遊者尋求旅遊需求滿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門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當地社區往往是被忽視的利益主體。社區居民處於旅遊發展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地位被邊緣化。
本澳有傳媒曾評論指出,發展社區旅遊本無不妥,但近年內地旅客激增,需求大、消費高,成為商界寵兒。本地居民被忽略,服務態度差距明顯,致居民埋怨日深。更嚴重的是龐大客量分攤日常生活資源,如過去不缺貨的產品,因旅客搶購而致缺貨等,就算能保障供應亦難免因為需求增加而漲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居民開支壓力增加,日積月累激起居民抵觸情緒。近年社會上冒出關注、保護本地自然風光及獨特休閒風情的聲音,反映居民對無止境的旅客增長感到厭倦。即使中小企尤其買少見少的特色店舖,也未必樂見旅客大量湧至,產品和服務質量能否保持其一,有人流無疑有生意,有生意就會成為業主加租藉口;最終利潤被租金蠶食,甚至業主大幅加租逼遷。
可持續旅遊發展要求顧及全面、均衡發展。社區旅遊發展就是要解決社區與政府、社區與經營者、社區與旅遊者的不對等地位問題,實現社區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效應的最大化。就本澳來說,正如有學者指出:未來旅遊業在發展過程,除了要跟上國際步伐,亦要平衡居民和旅客的需要,在發展世界旅遊中心的同時,也要保留小城原來的休閒味道。畢竟作為旅遊城市,居民對待旅客的態度,對城市的旅遊形象有更大影響。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最基本要先讓生活在小城的居民感到休閒。當局發展社區旅遊的同時,要有全盤計劃保障本地民生,合理分配城市空間和資源,減少人流擠擁減低居民生活質素。
承載力爭議最終市場決定
訪澳旅客新年“迫爆”本澳給社會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年初三晚大批居民與旅客經關閘口岸離境,治安警實施人流管制,潮水式放行離境。隨著等候離境的旅客越來越多,有旅客一度不滿,衝擊警方設下的鐵馬,情況混亂,治安警要加派警員維持秩序,期間有老人不適,並差點觸發人踩人。
事件引起社會再次討論本澳的旅遊承載力問題。澳門旅遊局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澳門入境旅客突破2808萬人次,同比增長0.3%,其中內地遊客近1700萬人次,同比增長4.6%。內地、香港和臺灣是前三大客源地。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澳自然資源貧乏,旅遊博彩業成為本澳的命脈,亦是拼經濟的最大籌碼。背靠祖國,近水樓臺,本澳坐擁內地的龐大客源,得天獨厚,內地“自由行”政策實施多年至今,帶動的經濟效益,有目共睹,惟大量旅客衍生的交通擠堵、通脹攀升、生活空間收窄,甚至近期“奶粉荒”等負面問題相繼呈現。不少澳人都有疑問:本澳的旅客承載力爆煲未?
據傳媒報導,社會因此對自由行產生了質疑聲音。澳門中小企業協進會理事長區宗傑曾稱,澳門旅客數量已達高位,中小企(類似內地個體戶)正面臨租金漲、人力資源緊問題,經營困難。區宗傑認為,自由行無止境增長,對中小企業弊大於利,澳門應著重追求旅客品質,適時限制自由行。
理工學院社工系副教授蘇文欣早前表示,去年訪澳旅客已超過2,800萬人次,接近研究認為本澳旅客承載力約2,900萬人次的上限,特區政府有需要重新檢視現行政策。他又稱不少澳門市民已有怨言,質疑世界旅遊娛樂休閒中心是否要建立在市民的不方便與不快樂上。蘇文欣認為特區政府應該要加快推動延長通關時間,亦應研究完善本澳交通、酒店、通關和旅遊設施等。
而去年在澳門舉行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上,旅遊局前局長安棟樑說,預計澳門未來整個交通承載能力可以增加1倍。對自由行增加,他直言不怕,非常歡迎更多內地旅客到來,異地簽注9月實施數日,暫未見有任何不良的反映。安棟樑還說,自由行一開始也只有6個城市,至今已發展到49個城市。赴澳旅客已比10年前增加約4倍,此過程中澳門也在不斷改善接待能力。
文綺華則相信由於年初三當日是旅客特別高峰期,政府相關部門吸收經驗後,未來希望在分流旅客會做得更好。對於現時本澳接待旅客的能力是否已到極限?文綺華稱,隨著本澳一些設施的改變,例如計劃未來將有新的通關設施,以及進一步完善酒店配套和引導旅客到本澳其它地區旅遊,將有助分流旅客。同時,文綺華也對檢討自由行政策回應稱,當局是會不斷評估相關政策,她相信自由行對澳門整體經濟和支持是非常大,對澳門非常重要,不能輕率作出決定。
本澳近期的旅遊承載力爭議,與早前香港的相關爭議有相同之處,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去年訪港旅客達4842萬人次,估計為香港帶來3065億元的收益,當中72%是內地旅客。隨著訪港內地旅客人數上升,香港除了要在發展上有配套,同時也要考慮承受力。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指出,旅遊設施有限,當市民的生活受到影響,就需要檢討香港能承受多少旅客,港府希望短期內完成評估。蘇錦梁表示,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也是好客之都,要重點發展香港的旅遊產業,但同時亦要增加旅遊設施,包括酒店和景點,過關及過境處理亦須快捷,讓旅客有豐富的旅遊體驗。他續稱,香港的旅遊設施有限,如果巿民生活受影響,就需要檢討旅遊承接力,評估我們究竟能接待多少旅客。他表示,政府正就多方面的考慮作出評估,在評估完成後,希望在短期內儘快把結果向中央反映,令香港巿民生活不受太大影響。
由於大量自由行旅客,香港已出現超過城市承載力問題,澳門情況更加嚴重,對此中聯辦主任白志健表示,若澳門自覺承載力已超極限需要收緊自由行,中央是願聽特區政府意見。白志健表示,如果現在澳門本身覺得旅客承載力已超過極限、「人太多受唔到」,引起社會其他的不平衡,需要去收緊自由行的話,這方面中央是聽澳門的意見,正如當年聽取開放自由行需求一樣,並非針對博彩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