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灣經濟回顧與展望

2012年,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複蘇乏力等沖擊下,台灣經濟形勢持續低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雖然下半年後臺灣經濟出現企穩回升勢頭,但總體看全年經濟景氣狀況不佳。展望2013年,全球經濟形勢有望好轉,台灣經濟回暖勢頭也將進一步明朗,但仍將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一、內外需皆冷,台灣總體經濟形勢堪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歐債危機等外部沖擊下,台灣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年內由於歐債危機持續蔓延、美國經濟複蘇乏力及大陸經濟放緩等多因素影響,台灣經濟下行勢頭日趨明顯。第1季台灣經濟增長率僅為0.59%,第2季更是出現0.12%的衰退,為國際金融危機後的首個負增長。下半年後臺灣經濟雖出現企穩回升跡象,但島內多家機構均認為台灣經濟呈現“貧血式”增長,複蘇乏力,預計第3、4季經濟增長率分別僅為0.98%和2.97%。反映島內景氣變化的台灣“經建會”經濟信號燈自去年11月起連續亮出10個代表經濟低迷的藍色信號燈,雖略低於2002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時期,但超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為史上第2長。面對不斷下行的島內經濟,台灣“主計處”連續9次下修全年經濟增長率的預估值,由最初的4%以上下調至1.05%,11月底雖小幅上調至1.13%,但台灣經濟仍面臨“保1”的嚴峻挑戰。馬英九曾公開表示台灣經濟形勢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還慘,島內經濟不景氣程度可見一斑。

年內台灣經濟形勢惡化的主要原因在於島內內、外需均受到嚴重沖擊,特別是作為台灣經濟重要引擎的外需持續疲軟,成為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據台灣經濟部門的預估,2012年外需對台灣經濟的貢獻率只有0.88個百分點,較上年大幅減少2.7個百分點,其中商品及服務出口貢獻率更為-0.28個百分點。內需方面,預計內需對經濟貢獻率為0.25個百分點,較上年減少0.24個百分點。從內需主要組成部分看,島內民間消費在物價上漲、股市低迷等影響下增速明顯放緩,預計全年小幅增長0.88%:“政府消費”也預計僅增長0.68%,島內固定資產投資更同比衰退2.77%,其中民間、公營及“政府”投資分別衰退1.35%、0.52%及10.8%。

二、工業生產景氣低迷,農業與服務業均受到沖擊

年內島內工業生產景氣依然不佳,前兩季度島內工業生產分別衰退1.82%和1.69%,第3季度雖實現2.12%的增長,但前3季度台灣工業生產指數仍同比衰退1.51%,其中製造業更衰退1.7%。製造業的中的4大產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其中金屬機械、資訊電子、化學及民生工業分別衰退5.73%、0.11%、1.29%和0.85%。此前被島內媒體稱為“四大慘業”的面板、內存、LED、太陽光伏等產業的虧損局面仍然沒有改變。年內島內工業生產低迷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的外銷訂單出現衰退,前10月外銷訂單額同比減少0.6%。隨著年底歐美采購旺季的來臨,9月後臺灣外銷訂單出現企穩回升的勢頭,10月接單額達3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2%,創歷年單月次高。台灣經濟部門預計全年接單金額有望實現正增長。

與此同時,島內農業及服務業也受到一定沖擊。其中農業前3季度分別衰退6.02%、3.81%和6.28%,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依次為1,72%、2.14%和1.84%;服務業增速也日漸乏力,創近兩年來的新低。預計前3季度服務業分別增長0.47%、1.27%和0.71%,占GDP比重分別為70.86%、69.02%和67.33%. .

三、對外貿易出現衰退,但外商投資與對外投資穩步增長

在歐債危機、美國經濟複蘇乏力等影響下,年內台灣對外貿易出現衰退,前3季度島內出口額分別同比減少4%、5.42%及2.17%。1-10月臺灣對外出口額2501.3億美元,同比衰退3.7%:進口額2272.6億美元,也同比減少4.7%。在台灣主要出口的10項貨品中,除礦產品及交通運輸設備出口有小幅增長外,其餘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其中在台灣出口中佔據主體的資訊通訊產品大幅衰退24.5%,成為年內台灣對外出口衰退的主要原因。隨著年底歐美外需回升尤其是高科技產品推陳出新,台灣出口企穩回升,預計第4季出口將實現3.12%的增長。預估全年台灣對外出口額為3016億美元,同比減少2.16%;進口額為2736億美元,同比也衰退2.79%。在對外出口結構上,前10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美國及歐盟分別衰退6.4%、10.3%和9.6%,但對東盟6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卻逆勢增長9.8%,其中對菲律賓、新加坡出口分別大幅增長23.9%和22.8%,大陸在台灣對外出口版圖中的比重已降至39.2%,而東盟則上升至18.4%。進口方面,台灣自前幾大進口目的地的進口額均出現衰退,其中自日本、大陸、東盟分別衰退9.3%、5.8%和3%。

盡管年內台灣外貿形勢不佳,但在ECFA等帶動下,台灣吸引僑外資金再創新高。據台灣“投審會”統計,前10月核准僑外投資2177件,較上年增長23.2%;金額約43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荷蘭、日本、美國及薩摩亞為台灣前5大外資來源地,占僑外投資總額的近7成,主要涵蓋金融保險、批發零售、電子零部件製造等產業。對外投資方面,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前10月累計投資258件,同比增長1.18%,金額76.12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52倍。新加坡、日本、越南、澳大利亞及香港為台灣前5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其中對新加坡投資43.84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57.6%,同比大幅增長9.25倍;對日本投資10.82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14.22%,同比也增長3.38倍;前10月臺灣對越南、澳大利亞、香港投資額依次為7.92億、3.22億及2.59億美元,分別增長80.73%、561.86%及9.99%。

四、社會經濟指標惡化,島內民生受到一定影響

在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下,島內諸多社會經濟指標出現惡化。其中失業率逐漸升高,8月在島內畢業季等帶動下一度升至4.4%,創近兩年來新高,9月雖減緩至4.32%,但10月再回升至4.33%,顯示島內結構性失業依然嚴重,就業市場並未明顯複蘇。據台當局統計,前10月臺灣平均失業率約為4.24%,其中15-24歲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2.57%,是平均失業率的3倍以上。島內放“無薪假”的企業與員工數也自3月後反轉上升,11月中旬分別增至49家企業、4345人,12月初才略降至4323人。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前9月島內平均薪資46,887元(新台幣,下同),較上年同期衰退0.16%,實質薪資43,103元,同比衰退2.09%,退至1997年前的水準。島內物價總體相對穩定,前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l)增長約1.96%,但8月島內CPI在台風及油電雙漲等帶動下增長3.42%,創兩年來新高。隨著第4季島內物價水準的回落,全年CPI預計增長1.93%,仍在馬英九當局設定的“2%以下”的物價控制目標範圍內。在失業與物價上升的共同影響下,島內痛苦指數也不斷升高,8月一度高達7.8%,創歷史新高。

五、債務形勢依然嚴峻,台股低迷不振

年內台灣債務問題依舊突出。截至10月底,台灣“中央政府”未償1年以上債務額48745億元,占當年GDP的34.8%,人均負擔債務21.6萬元,再創歷史新高。預計2012年島內未償債務餘額達50531.13億元,占CDP比重將升至37%的歷史高點,日益逼近40%的舉債上限。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台灣“央行”自去年6月以來連續5季度維持島內利不變,以為島內經濟增長提供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與此同時,在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及馬英九當局擬開征証所稅等內外夾擊下,台灣股市自3月後持續走低,到7月底指數下跌近1200點,跌幅近17%,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幾乎最深,日均成交量也不足900億元,超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創2006年來的新低。8月後臺股在經濟企穩、証所稅議題落定及美國實施第3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0E3)等帶動下有所回升,但總體仍處於弱勢盤整格局,島內股市行情難言樂觀。

六、馬英九當局相繼出臺政策措施穩定島內經濟形勢和推動社會經濟改革,但成效不彰

馬英九在連任成功後即以去年底制定的“黃金十年”願景規劃為藍本,先後推動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一是實施“油電雙漲”,促進島內油、電等資源價格更加合理化。二是推動開征証所稅、房地產實價交易登陸,抑制島內貧富差距擴大趨勢。三是加快島內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三業四化”(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的產業升級等政策,並效仿美韓等國出臺“加強推動台商回流”方案。四是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種)的“美牛”進口,推動台美重啟“貿易與投資架構協議”(TIFA)商談。五是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建設方案,加速島內經貿自由化進程,為加入TPP積累經驗。與此同時,為防止島內經濟過快下滑,馬英九當局在繼續落實去年制定的“經濟景氣因應方案”的同時,於10月出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從推動產業多元創新、促進輸出拓展市場、強化產業人才培訓、促進投資推動建設及精進各級“政府”效能等5大方向提升島內經濟動能。總體看,年內馬英九當局出臺的經濟政策對於穩定島內經濟形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島內經濟不景氣在很大程度上是台灣經濟結構深層次性問題所致,因而馬當局舉措短期內難以扭轉經濟頹勢。此外,馬當局所推動社會經濟改革手法較粗糙、時機也不太成熟,因而遭到了島內各界強烈反彈,不僅造成馬經濟施政滿意度直線下滑,也使其經濟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