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菲衝突事件過程中,曾有一段時間國際輿論環境對台灣甚為不利,一些重要國際媒體的報導及評論的態度,有傾向及偏幫菲律賓的跡像。本來是「受害者」的台灣,國際媒體雖有報導卻沒有評論;作為「加害者」的菲律賓,其言論卻火國際媒體大量引述,其殺人行徑被美化為其公務船在海上追捕「壞蛋」,從而在國際輿論上形成了是非不分、黑白不清的混淆情形,使得有理的台灣在國際輿論環境上陷於被動,而違反國際公法的菲律賓卻成了「無辜者」。後來在一些台灣媒體人批評指出後,馬政府才後知後覺,連忙採取補救措施,強化了國際文宣,並在「外交部」網頁增設了有關台菲衝突事件的英文窗口,及指令各駐外館處積極進行有關台菲衝突事件真相的文宣,就連民進黨中央也拍攝了澄清真相的國際文宣短片,才初部扭轉了局面,搶回了對台菲衝突事件的國際話語權,國際輿論環境逐漸對台灣有利,轉為同情台灣。這當然是與台灣當局最初不重視國際文宣,因而宣導不力密切相關,但裁撤「新聞局」,恐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有人說,如果不是裁撤「新聞局」,就不會有當初的被動局面。就此而言,裁撤「新聞局」不見其利,先見其害。
實際上,在過去「新聞局」被裁撤之前,就是台灣當局國際文宣的極為重要的舞臺,其國際宣導工作是做得很出色的。其原因,是「新聞局」的本身業務,就是負責「行政院」的公共關係、政策宣傳、形象推廣、政府發言等工作,因而有「政府化妝師」之別稱。其旗下的其「國際新聞處」的職責,就是進行國際新聞傳播工作的策劃,對駐外新聞機構工作的進行協調指揮、監導、考核,對涉台重要國際輿情進行研析及處理,對對外新聞傳播機構的工作進行協調及輔導等。
而「新聞局」內也擁有一群專業素養甚高的國際新聞官。倘是在過去發生了類似台菲衝突之類的國際衝突事件,「新聞局」早就在第一時間舉行國際媒體記者會,甚至邀請主要國際媒體派出記者赴台出席,並使用英語等其他外國語文向駐台外國媒體說明真相,闡明台灣當局的立場,因而就能在國際輿論中搶占有利地位。
但在「新聞局」被裁撤。其國際新聞處的業務被併入「外交部」之後,雖然其業務人員也都隨之調進「外交部」,但由於頂頭上司「新聞局長」變成了「外交部長」,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外交部長」未必會高度認知文宣工作的重要性,即使是有所認知也因是「外行」而難免會在領導時有所偏差。何況,畢竟「外交部」自己也是有很多事情要做 既要它處理對外事務 又要它負擔對外宣傳,也就顯得分身乏術。倘「外交部長」並不重視國際文宣工作,以至是本身就不具文宣專業,就在國際文宣方面欠下甚多「債務」了。
其實,在「新聞局」被裁撤後,老「新聞局長」宋楚瑜、胡志強就已指出了其弊端。其中宋楚瑜擔憂,外交官與新聞官任務與功能不同,「新聞局」與「外交部」的行事風格也大相逕庭,兩者合併必會產生扞格。胡志強也指出,「新聞局」業務已非常上軌道,績效良好,他看不出有任何改變的必要,有人可以保證組織再造後,各種工作績效一定會變得更好嗎?
實際上,早就已有報導,在「新聞局」被裁撤後,部分業務陷入交接空窗,惹得在台外籍媒體記者怨聲高漲。不但是政府與駐台外媒的互動形同停擺,連馬英九要到彭佳嶼宣示釣魚台主權,外媒都是當天早上才接獲通知,外媒報名無門 ;某家新媒體要赴台設立辦事處,半年還沒獲批准。而過去「新聞局」每年都安排「總統」、「閣揆」與「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舉行茶敘,但「新聞局」裁撤後,此項活動無疾而終。一名駐台多年的外媒質疑,到底是「新聞局」裁撤出了問題?還是馬政府愈來愈不重視與國際媒體互動?
而在這次台菲衝突事件中,由於「新聞局」已遭裁撤,平時馬政府與外媒缺乏互動,及馬政府不重視國際文宣工作的惡果,就立即徹底地暴露了出來。其一,是在事件之初的幾天,「外交部」一直沒有舉行國際記者會,向駐台外媒說明情況,「外交部」的網頁也沒有有關台菲衝突的內容。在馬政府「最後通牒」的七十二小時期限屆滿一個小時後,「外交部長」林永樂才在與菲律賓駐台代表熙禮進行談判之後,共同舉行記者會。林永樂雖然是一個大好人,卻過於迷信外交折衝,習慣於以傳統外交手法處理台菲衝突事件,結果被狡猾奸詐的菲律賓糊弄得團團轉,不但是在七十二小時的期限已過的情況下,竟還傻癡癡地等菲律賓第四度修改道歉函的文字,而且在記者會上,還為白熙禮做翻譯。正因為如此,也就難以讓在場的外國媒體感受到事件的殘忍悲切,因而發出的報導不會對台灣有利。
而「總統府」發言人雖然有天天上陣發言,較好地宣示了馬英九的立場和態度;但畢竟台菲衝突事件是複雜尖銳的國際問題,「總統府」發言人經驗還嫌「嫩」了些,在平時按本宣科讀發言稿還可以,但在突發事件中則反應不夠敏捷靈活了。尤其是其發言只是使用中文,都只是循例地向跑「總統府線」的台灣本地記者發表,並沒有舉行專場的國際記者會,當然是國際文宣效果有限。
相比之下,菲律賓總統府的一男一女亦即一正一副發言人,天天輪翻上陣,以其英語母語向也是主要以英文為文字載體的外國記者大講菲律賓的立場,其實是菲律賓的抹黑宣傳,包括台灣漁船「越界捕魚」,菲律賓不得不「自衛還擊」,「意外」打死了台灣漁民中的「壞蛋」,台灣將菲律賓代表拒於門外,台灣不斷升高「打壓」菲律賓,……等等,甚至還暗諷馬英九的民調低。。所謂「謊言說一百次也就成了真理」,急於蒐集資料報導的外國媒體,當然是因是英語發言之便,而採信了菲律賓總統府發言人的發言內容。
而台灣各駐外單位的文宣也並不到位,因而連美國也嘆息「資訊不清楚」,也就難免了會在本來就傾向菲律賓的前提下,更是先入為主地採納了菲律賓的說詞。結果金溥聰發現了問題,進行補強,向美國國務院作了說明,才令美國瞭解到,菲律賓公務船蓄意殺人,因而違反了《國際海洋公法》,這才使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調整了發言立場。既然連精明如此的金溥聰,在開初都曾有此失誤,其他駐外館處的代表,其表現豈不是更糟?
為此,老「新聞局長」胡志強就指出,由「外交部」來舉行國際記者會,爭取國際認同的做法,效果相當有限,畢竟過去這塊工作由「新聞局」負責,局長是「政府發言人」,但現在改成「外交部」國際傳播司來對外聯繫,在位階上就有很大的落差。此外,以往的「新聞局長」可以走遍全世界、與各國政壇重要人士交流,但現在卻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情。
因此,台灣社會上就有了「恢復新聞局」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