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到底養了多少人?答案可能會讓你吃驚不已。中國的“吃公糧”人口僅截止2009年就已超過5700萬,這個數字已經逼近英國的人口規模,並且還以每年超過100萬人的速度遞增。 以官民比例來看,平均23.5個中國人就要供養1名公職人員,中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官民供養比例已經跨入發達國家行列,然而我們的納稅人並沒有享受到發達國家的公共服務。
中國財政要養多少人?
中國納稅人到底養了多少公職人員?長期以來,中國政府規模問題一直是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但官方和學界往往各說各話。如官方宣稱中國官員只有1000餘萬人,而學界宣稱有7000多萬人吃皇糧,其原因就在於各自採用了不同的統計口徑。
所謂財政供養人口,是指由財政來支付個人收入以及辦公費用的人員。在中國,財政供養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黨政群機關人員,主要供職於黨委、人大、政府、政法機關、政協、民主黨派及群眾團體等機構;其次是各類事業單位人員,供職於教育、科研、衛生等諸多領域;第三種是黨政群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離退長休人員。
財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年地方財政統計資料》中披露的數據顯示,到2009年年底,全國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財政供養人口為5392.6萬人。這些都是有公務員編制或者事業單位編制的體制內人員,除此之外,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准財政供養人員,包括現有60餘萬個村委會以及8萬餘個居委會。
村委會和居委會工作人員本身並不屬於上述三種人員中的任何一種,既不是公務員也非事業單位人員,但是中國各地的居委會和村委會幹部大多參照事業單位管理,由財政發工資。例如北京在2011年給全市2600多個社區大約2萬名居委會、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提高待遇,使之與事業單位相似,而已經實行多年的大學生村官在很多地方也是參照事業單位管理。
根據全國婦聯公開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全國村委會成員中女性人數50.7萬人,所占比例為21.7%,據此可以推斷出全國村委會人數大約為234萬人;而來自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的數據顯示,2007年年底,全國居委會人員總數約41.6萬人,全國居委會和村委會總人數約為275萬人。加上這部分准財政供養人口,到2009年年底,中國財政實際供養人數超過5700萬人。
財政供養人員年增超百萬
根據財政部國庫司編寫的《2009年地方財政統計資料》,總數接近5400萬的財政供養人口中,在職人員3815.24萬人,離休退休人員1391.35萬人,還有其他人員185.98萬人。
其中事業單位人員占了大頭。按照財政部的分類,事業單位即一般預算財政補助開支的人員為3589.8萬人,財政承擔其工資的60%~80%,其餘由所在單位自行籌集;而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一般預算財政撥款開支的人員為1553.6萬人,他們分佈在黨政群機關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其所需工資和辦公經費由財政全額撥付。還有一類是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其特點是有編制和財政不會給予撥款,但是這些單位有收費權和執法權,人員數量為249.2萬人。儘管他們不直接領取財政資金,但同樣具備行政或者事業編制,且政府賦予其的收費權和執法權實際上等同於一種稅收和財政權力。
中國財政供養規模的問題不僅僅是存量巨大,其加速增長的趨勢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從1998年到2009年,中國財政供養規模從3843萬人飆升到5393萬人,11年間增加了1550萬人,年均增加141萬人。
財政供養人口的快速增加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方面是離退長休人員的迅速增加,離休、退休和長休人員從1998年的629萬增加到1577萬人,平均年增近90萬人,占總體財政供養人員增加數量的60%以上。
如果一個大學生從22歲畢業進入體制內的政府機構或者事業單位,到60歲退休,其總共工作時間為38年。現在在職的公職人員3800萬人,假設其年齡是平均分佈的,可以推測未來每年將新增離退休公職人員100萬人。而事實上中國正面臨老齡化趨勢,這意味著未來公職人員中離退休人員將加速增長。
中國現行的養老體制是雙軌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由國家財政供養:在籌資方面,個人不用繳費,全部由財政負擔;在調整機制方面,退休待遇調整與在職人員工資同步。5400萬體制內人員目前的養老金替代率不低於80%,而2008年中國普通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4%,兩者相差達36%。對於納稅人來說,這意味著很大一部分稅收用來供養近三成“光吃飯不幹活”的離退長休公職人員。
財政供養新增人口的另外一個來源是在職人員的增加。中國1998年體制內在職人員3214萬人,到2009年時增加到3815萬人,增加了600萬人,接近20%。這種增長態勢以2006年(當年在職人員為3366人萬)為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此前的8年間僅增加了150萬人左右,此後三年新增450萬人。
按此速度,到2012年,中國財政供養人口或已超過6000萬。
中國“官民比”比肩發達國家
中國財政的供養規模從絕對數額來說冠絕全球。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政府規模已經太大,超出了財政和國民的承受能力;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官民比”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並不高,甚至還略低。
衡量政府規模的一個標準是財政供養比,即財政供養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民間稱之為“官民比”。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億人。兩者相比,中國的財政供養比約為1:23.5,即大約23.5個納稅人供養1人。
從歷史上來看,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計算了中國各朝代的人口與官吏之比,西漢時的比率為7945:1;東漢為7464:1;唐朝為2927:1;元朝為2613:1;明朝為2299:1;清末為911:1;改革開放初期為67:1;2005年為26:1。
如果和國際橫向對比,中國現時的“官民比”從絕對數值來看並不算高。中國財政供養人口與西方的公共部門雇員的概念較為相似,國際勞工組織網站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2009年不包含軍隊在內,公共部門的雇員人數為2255.5萬人,美國人口總數約為3.12億人,其供養比例約為14人供養1人。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公共部門雇員約為524萬人,日本人口為1.278億人,其供養比例為24.4人供養1人;8172.6萬人口的德國2009年的公共部門的雇員約為439萬人,供養比例約為18.4人供養1人。
但上述進行對比的都是發達國家。如果以處於同等水平的“金磚四國”為參照,印度人口12.4億人,共公共部門的雇員在2005年為1800萬人,供養比為69人供養1人,遠遠低於中國的水平。
也有學者認為,衡量政府規模的大小,不僅要看財政供養率,還要從經濟指標——公職人數和本國GDP的比例來衡量,從每百萬美元GDP供養的財政人口來看,中國的財政供養規模遠遠大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健認為,發達國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遠多於發展中國家,其“官民比”理應比發展中國家高一些;其人均GDP的水平也遠遠高於中國,對公職人員的供養能力也高於中國。中國人均GDP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官民比”卻與發達國家相當,以至公務員占GDP的比例大大高於發達國家。
“官多兵少”結構性過剩
“全員皆官”現象令人憂
為什麼中國擁有近6000萬公職人員,消耗的財政收入比例和絕對數額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卻不盡人意呢?
《中國公務員》雜誌刊登過一篇文章,批判公務員構成中的“官多兵少”現象,稱個別地區和部門“不按規定程序報批”和“突破規定的規格和職數限額”設置領導和非領導職務,有的縣竟出現500多位科級幹部,有的鄉鎮出現一正九副以上的鄉鎮長,甚至在編制確定、人員不完全到位的情況下,出現了幾乎“全員皆官”的現象。
“官多兵少”導致的結果是,真正服務於公眾的公職人員少,後勤人員即服務於公職人員這個群體自身的人員太多。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結構性過剩問題由來已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朱光磊歸納為“三多三少”:政工幹部比較多、從事機關內部服務的後勤人員和工勤人員較多,而現代政府管理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財稅、社會保障和各種權利保障工作的部門和人員則很少。
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結構性過剩的另一表現是各級政府機構上下對口,重疊設置。對比英、美等西方國家,其不同級別政府的職責構成,基本上每一級政府只管特定的事情,事權劃分清晰,各自負責,誰決策誰執行,誰管的事情出了問題就找誰負責,不會到別的層級去推卸責任。而中國幾乎每一級政府都保持相同的機構,每一個機構都希望從下一級政府找到自己的腿。比如軍事問題,中央有軍委和國防部,各級地方對應設立武裝部;再比如外事問題,中央有外交部的統一領導,各級對口設立外事辦,人員浪費顯而易見。
精簡“財政供養人員”需治本
與各種減輕財政負擔的辦法相比,精簡機構不失為一種最徹底和最有效的辦法。在沒有精簡機構的情況下,各種壓縮財政支出的舉措雖能收一時之效,但總有“按下葫蘆瓢起來”之嫌,終非治本之策。精簡機構是與分流人員相聯繫的,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關係,因而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
精簡“財政供養人員”,一定要根治經濟越欠發達、財政供養人口越多的沉屙,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做到財政供養人口應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財政收入相適應。不少行政機構強調某領域的管理就會設置相應的機構,有了機構就要配置執法權力,有了權力即使財政不撥款它照樣可以通過收費、攤派取得收入,有了不合理或非法收入作“靠山”,就可以繼續“養活” 超編人員。因此,這項工作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