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讓不少中國孩子失去童年快樂

【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在這個屬於孩子們的節日裏,不少原本應該天真爛漫的“主角”卻不那麼高興,正在上幼兒園中班的格格就是其中一員。

格格最近覺得“有壓力”,班裏排練慶祝六一的節目,隨著節日的臨近,格格不得不每天和小朋友一起,把一個舞蹈動作練習許多遍,保證表演當天的“完美”。

對於只有5歲的格格來說,讓她覺得“有壓力”的事情遠不止練習舞蹈動作。除了週一至週五每天10小時在幼兒園裏學習,格格還要週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小提琴,週日上午學跆拳道,下午學繪畫。

“爸爸說,小時吃得苦中苦,長大才能做人上人。”格格說。

近年來,中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接受系統教育的時間也由幼兒園提前到了早教班,過去在小學教育階段才開始上的興趣班、英語班,如今已經成為報考重點小學的“必備武器”。

“跟他們相比,我的童年真的要輕鬆、愉快得多。”北京市立新學校幼兒園老師鄒雅靜說,到了大班、學前班的孩子,面臨著小學入學,家長們常常有意識地給孩子學樂器、學英語作為小學入學考試的“加分項目”,再加上輪滑、跆拳道、繪畫作為興趣培養,孩子們常常一週都難得有自己的休息時間。

相較於提前面對“壓力山大”的競爭,難以得到父母的關心和照顧更讓孩子們難以承受。當被記者問及“是否快樂”時,在青海省玉樹州玉樹縣讀一年級的索南格文沉默了一會兒,說:“要是能每天下(放)學回家看到爸爸媽媽就快樂。”

索南格文的老師馬廣超告訴記者,由於父母親大部分時間都在州上打工,索南格文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土門達小學裏,像索南格文這樣難以見到父母親的孩子,還有很多。

全國婦聯近日發佈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其中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比2005年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

不僅是留守兒童,這種“見不到爸爸媽媽”的現象在城市中也同樣存在,很多年輕父母迫於工作、競爭壓力在照顧孩子上有心無力,往往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親照顧,孩子與父母之間側重物質交流而缺少愛的交流。

“孩子與父母之間缺少交流,容易使孩子焦慮與不安,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形成不穩固的親子關係。”北京樂心心理疏導志願者服務隊心理顧問李京認為,無論是把孩子送去上各種興趣班,還是因為工作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都可能讓孩子成為心理上的“留守兒童”。同時,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本就不穩固的親子關係會更加緊張,不僅影響孩子性格的良性發展,而且會成為家庭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中國父母需要‘補課’的不僅僅是把孩子帶在身邊,還要學習如何與孩子高效溝通。”李京說,童年的快樂對於孩子性格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一生快樂的源泉,不應該以明天的幸福為誘餌,來剝奪孩子今天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