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綜藝逆襲臺灣

大陸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總決賽那天,臺灣東森電視臺於當晚7點發出公告,告知觀眾該台晚間10點的節目《關鍵時刻》將停播,但並未說明原因。

臺灣觀眾不知道出了什麼事,私底下揣測,“莫非是朝鮮發射導彈了?”直到該台臨時推出《我是歌手》特別節目,人們才恍然大悟。

東森電視臺幾乎全程“直播”了比賽,並贏得了2.15%的高收視率——平均每分鐘有48萬名觀眾收看,比平時增長了近220%。

對於只有兩千多萬人口的臺灣來說,這一數據是驚人的,也有著特別的意味:它證明瞭“直播”大陸節目的成功——儘管事後遭到湖南衛視質疑,更證明瞭大陸綜藝已掀起一股逆襲臺灣的旋風。

臺灣島內突然明白過來

“大陸綜藝比臺灣綜藝落後二十年。”臺灣知名主持人淩峰所說的這句話,曾經讓大陸綜藝唯臺灣綜藝“馬首是瞻”。

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曾把“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這句口號喊得家喻戶曉。其實,這一益智互動類節目有著臺灣血統——它的製作人江吉雄,就來自臺灣。

另一名臺灣綜藝製作人張志鵬,則推出了捧紅謝娜的《綜藝新勢力》、央視一套的《金蘋果》、四套的《情藝在線》、山東衛視的《天使任務》、東方衛視的《創智贏家》、湖北衛視的《超級星秀場》、重慶衛視的《娛樂星工廠》、陝西衛視的《週六樂翻天》等多檔節目。

而《開心辭典》,則是臺灣製作人張中炎模仿英國遊戲節目《百萬富翁》製作的。

後來,大陸綜藝節目走上了自主模仿和複製的路線。《非常男女》《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臺灣綜藝節目深受大陸觀眾喜愛,自然成了內地電視臺模仿的對象。

《非常男女》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走紅,大陸電視臺爭相模仿。可以看到,《玫瑰之約》和《相約星期六》等大陸節目,已經在臺灣相親節目的模式中注入了內地的風俗和習慣。

模仿《康熙來了》的大陸綜藝節目也很多,從明星嘉賓的定位,到攝影棚的佈置,都“克隆”了下來,但基本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是大陸缺少那種以主持人為中心、把主持人打造成明星的土壤。因此,大陸綜藝不如臺灣綜藝,長期以來一直是業內的共識。

然而,《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在臺灣熱播之後,形勢開始悄悄反轉。

“如果說《中國好聲音》被我們臺灣的電視人關注,那麼《我是歌手》連賣商品的小販都關注。”《我是歌手》熱播期間,曾製作《你猜》《Wow!侯麻吉》等綜藝節目的臺灣製作人葉心如對大陸媒體如是說。

湖南衛視推出的這檔綜藝節目,因為有齊秦、辛曉琪、彭佳慧、林志炫、楊宗緯等多名臺灣歌手接連參演,意外地在臺灣引發了收視熱潮,臺灣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大規模追蹤報道。

“從林志炫參賽開始,我們就一直關注,很多臺灣觀眾通過網絡觀看,把精彩片段放在網絡上,大家都在討論,何況參加總決賽的7個歌手有4個來自臺灣,所以我們就提出採訪的要求。”《我是歌手》總決賽直播當天,中天、TVBS、東森、華視等16家臺灣媒體同行齊聚長沙探班“歌王之夜”,他們笑稱這是繼大S三亞婚禮以來難得的大陸“再聚首”,這種“盛況”,在大陸綜藝界還是第一次。

但熱潮過後,臺灣島內突然明白過來:大陸綜藝節目逆襲了!

缺錢的臺灣綜藝時現技窮之象

2012年的時候,曾為內地電視臺製作了《超級大贏家》《奪寶奇兵》等十餘檔娛樂節目的臺灣製作人李方儒並不看好大陸綜藝節目,他在接受內地記者採訪時稱:“大陸綜藝節目至少要10年才能趕超臺灣。”但日前他表示:“如果兩岸不加強合作,臺灣綜藝節目很快會被大陸吃掉。”

李方儒不是唯一持這種看法的人。

吳宗憲、胡瓜等著名主持人的前輩,綜藝大佬張菲也說:“臺灣綜藝節目已經快要被大陸取代了。一是臺灣人口不多,人才也不多了。二是電視臺每禮拜恨不得播出上百個綜藝節目,質量會好嗎?再一個,節目製作費不斷提高,越來越成本掛帥了。”

臺灣業內人士的悲觀和危機論,其來有自。現在,缺錢已成為臺灣綜藝節目提高質量的最大瓶頸。

在臺灣綜藝的黃金時代,全島只有四個無線台和少數有線台,綜藝節目製作費用比較闊綽。如今,臺灣有七八十個頻道,整體廣告收入卻沒有飛躍性的突破。

據業內人士統計,臺灣原來製作3檔綜藝節目的費用,現在要用來製作30個節目。臺灣知名主持人曹啟泰很感慨地說:“當年10分鐘的節目,可以出3趟外景,內容很豐富。但後來沒錢了,就只能夠讓一個主持人幹說。更加沒錢了,就由本來找一個會說的人說,變成了現在誰愛說誰上臺說。”

其實,就連《康熙來了》這樣的大牌節目,製作費用也低得可憐。其中占分量最大的是兩位主持人的酬勞及每次的通告費(付給嘉賓的酬勞)。臺灣主持人、演員及歌手梁赫群說,他上《康熙來了》,只有3000元新臺幣(1元人民幣約合4元新臺幣)的通告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錢,就留不住人,更無法像內地那樣動輒花上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來請當紅明星上節目。

缺錢的臺灣綜藝也時現“技窮”之象。《康熙來了》新增的“漢典到明星家”單元不大受歡迎,新播出的“看外表不問性別選美大會”,也被觀眾罵得狗血噴頭。

大陸綜藝進入良性循環

與臺灣相比,大陸綜藝現在最不缺的,似乎就是錢。

《中國好聲音》一期的製作費高達上千萬;《我是歌手》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電腦燈,由韓國攝影團隊在旁指導,有很多攝像機同時錄製,像拍影視劇一樣,還在後期製作上下了大功夫;《中國最強音》高價找來章子怡,還請來了在臺灣基本不上綜藝節目的羅大佑。

臺灣媒體感歎:“過去臺灣綜藝節目領先大陸毋庸置疑,但如今大陸不惜重金買進歐美版權,高價聘請一流明星與製作團隊,製作出效果驚人的好節目,進而吸引觀眾的目光,再以冠名費等名目獲得巨額的廣告收益,並良性循環創造出更多品質精進的作品,已有帶領‘華流’崛起的氣勢。”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也肯定大陸綜藝節目在製作及技術層面的迅速發展:“臺灣以前做節目,也是模仿外國成品,那時還沒有引進版權的概念。現在大陸綜藝出重金向外國購買版權,短時間內攝像、燈光等技術都得到了快速提升。老外走了,技術留下了。有這麼大的市場和資金,良性循環下,可以訓練不少人才出來。這是一個好現象,對華人娛樂圈來說,我們都與有榮焉。”

這邊廂王偉忠還只想著“與有榮焉”,那邊廂葉心如已經想著“合作共榮”了。她說,未來兩岸應該發揮各自的優點,比如,大陸提升電視節目的硬件,臺灣則可以發揮創意方面的實力。

(章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