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6月14日電】近來,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的電話和網絡秘密監控項目在美各界及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其中以代號為“棱鏡”的網絡監控項目牽涉面最廣,也最具爭議。“棱鏡”項目不僅給奧巴馬政府擺上一連串棘手難題,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反恐是“硬道理”?
除了此前曝光的一些電話監控項目外,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6日報道,美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裏挖掘數據、蒐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穀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網際網路巨頭皆參與其中。
連日來,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等高官紛紛出面為此事“滅火”。他們提出的三大辯解理由是:第一,“棱鏡”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第二,該項目已得到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機構的授權及監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棱鏡”對反恐有功。
反恐是動用一切情報監控手段的“硬道理”?顯然不是人人對此認同,美國會一些議員直言,尚無證據能證明“棱鏡”項目在挫敗恐怖圖謀上起到作用。
主角是英雄,還是叛徒?
網絡時代,“棱鏡門”一石激起千層浪,告密者主動站到臺前更添戲劇性。29歲的美國防務承包商僱員愛德華•斯諾登9日通過媒體披露了自己告密者的身份,他隨後又曝光“棱鏡”項目涉及歐洲、亞洲等國家在內的國際目標,似乎已準備好將這場揭秘戰進行到底。
斯諾登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美國國內湧現出兩種聲音。一些官員指責斯諾登洩密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將其定義為叛國行為。另一方面,有關此類項目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眾認同。自9日至10日下午2時,白宮請願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簽名已達到約兩萬個。
對斯諾登定性之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關係的爭議。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12日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53%不支持聯邦政府以反恐之名獲取電話和網絡記錄,37%持支持態度,還有10%不持任何觀點。其中,30%的受訪者認為,無論加上怎樣的前提條件,這類監控項目都不正確。
連鎖反應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辯解重點以及美國內的關注焦點在於,美公民是否淪為電話和網絡監控對象。言下之意,針對美國以外目標的監控屬於“另一碼事”。這種內外有別的立場無法回避一個事實:“棱鏡”風波已波及包括美國歐洲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
歐盟司法委員維維亞娜•雷丁10日致信美國司法部長埃裏克•霍爾德稱,“‘棱鏡’這類項目以及授權此類項目所依據的法律可能會給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英國的歐洲議會議員克洛德•莫拉說,美國此舉顯然破壞了雙方之間的信任。
分析人士指出,“棱鏡門”給美國帶來的內外壓力巨大,所引發的衝擊波短期內難以平息,或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安全性原則。
首先,美國情報體系可能進行內部檢討。“9•11”事件後,美國在安全領域投入大增,不斷招兵買馬,但安全性漏洞隨之增多。作為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為何有權接觸到機密,還有機會將其洩漏給媒體?面對疑問,亞歷山大坦言,國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審視工作人員的權限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其次,奧巴馬政府施政步調被打亂。從美稅收部門區別對待保守派組織、司法部秘密獲取美聯社記者電話記錄,再到影響更廣的“棱鏡門”,奧巴馬政府近來接連陷入醜聞,形象受損,也使其在推動移民改革、控槍等重要議題上的步調被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