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會企業發展值得重視

王希富

由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委會主任馬志毅任團長的香港企業社會責任考察團,日前造訪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社企商務中心。團長馬志毅指:“香港社企的發展有清晰理念及目標,發展成熟,獲各界支持。儘管每年有失敗個案,大都因不同原因轉型所致。即使社企至今仍沒有鮮明的定義或定位,但香港近年推動社企合作與發展,有關經驗堪澳借鏡“。並坦言,推動民間效法香港經驗推動與發展社企,促進經濟發展外,更有利形成本澳具特色的社會企業,帶動業界轉型。同時亦指,今年是中總青委會成立三十六周年,近期公佈將推動“工商界關懷社會行動嘉許禮”,形式或與香港社企相若,旨在透過青委會網絡,引領工商界參與此項品牌計劃,做到先行先試,再因應不足加以改善。作為成立百年、本澳影響力最大的社團之一,澳門中華總商會今次試水推動本澳社會企業發展,可以預期將為社會企業在本澳的興起與成長帶來一個良好契機。

社會企業服務多樣 廣受重視

社會企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上世紀70年代,歐洲一些福利國家開始出現經濟衰退,繼而引發了財政上的危機。部分國家開始逐漸採取公共服務外包的形式,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但是,這種政府契約外包形式,其利潤空間並不高,所以私人企業對這種投資形式的熱情並不高,它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政府的危機。到20世紀80至90年代,非營利組織開始介入這個領域,它們將組織的目標定位為“提供無法由公共部門滿足的需求,必須能夠從事生產性活動,並且尋求經濟支援”,將服務人群定位為“邊緣人群及失業者”,這些組織已經開始具備社會企業的雛形。

同時,在傳統社會中,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補貼或慈善捐贈,當政府補貼或慈善捐贈的資金不足時,非營利組織就難以為繼。而在過去的30年,非營利組織普遍遭受了這種危機:一方面,在一些社會產業中(比如教育、醫療),支出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速度,而在政府預算和慈善捐贈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這些組織之間便會通過競爭的形式爭奪有限的資源。於是,部分組織開始轉移方向,運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來解決自身發展中的財務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以市場化為手段,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社會企業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通過市場化的操作,它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發展的成本,甚至會有一些盈餘,因此,這些組織可以擺脫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或慈善捐贈獲得資金的限制。同時,在資金盈餘的情況下,它們可以進入私人資本市場,為其長遠的目標進行融資。因此,社會企業在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上擁有顯著優點。

英國是最早將發展社會企業視為政府政策的國家。早在2002年,英國政府就出臺了第一部社會企業戰略,2006年,英國政府就把社會企業定義為:擁有基本的社會目標而不是以最大化股東和所有者的利益為動機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都再投入到社會或企業之中。社會企業的法人形勢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慈善組織,社區利益公司,合作社,社區利益協會,信託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社會企業以商業的手段,追求社會目標。與市場企業相比,二者區別不在於是否贏利,而在於如何處分贏利,它具有公益性特徵。與公益組織相比,二者區別不在於目標上是否追求公益,而在於運行模式,社會企業以市場的運營模式,它具有經營性。

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包括:滿足社會需要。為家庭及社區提供個人及家居服務,以滿足社會對這些服務的需求,例如陪月、陪診、長者個人護理等;創造就業機會。為競爭力稍遜的弱勢群體創造就業機會。這些人士包括低學歷、低技術勞工、中年婦女、殘疾人士等;促進員工發展。社會企業鼓勵成員自力更生以及融入社會。合作社形式的社會企業更加強調集體協作及參與,對社員發揮充權的效果;建立社會資本。社會企業透過組織社區網絡,推動社區的共融、更新及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提高環保意識、提倡可持續消費、鼓勵物品循環再用等社會發展及環保目標。

至2007年,英國的社會企業部門就包括了55000多家社會企業,是世界上社會企業最成功和最活躍的國家。

在香港,近年除了政府有推動社會企業的政策,不少民間組織以致個人,也成立了眾多社會企業,這些社會企業,從參與世界的公平貿易、扶助弱勢、保育文物建築到提供社區服務應有盡有。

在內地,社會企業的概念引入還不到10年。2004年1月,北京大學的《中國社會工作研究》刊載了北大劉紀同教授《社會企業》譯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介紹該主題的學術文章之一。當年年底,第一批英國社會企業組織訪問中國。現在,社會企業的理念雖然沒有廣為人知,但也正在中國興起。地方政府也在嘗試接觸,例如2011年6月,北京市委在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檔中提出要“積極扶持社會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業”。2012年,佛山市南海區設立200萬元的社會創新基金,探索基於實踐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2013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交了一份關於社會企業的提案,道出了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現狀。2012年11月13日,英國社會企業聯盟——代表英國社會企業最權威的民間組織,更是將首次設立的國際社會企業大獎頒給了一家中國企業,總部位於深圳的殘友集團。

時至今日,社會企業已經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它與強調商業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或者他們為慈善作出的貢獻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企業正越來越多地涉足政府和商業企業失敗的領域去解決問題。美國人大衛•伯恩斯坦的著作《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作者更樂觀地認為,社會企業或許將引領下一場變革。

社企發展不僅需要資金支援

其實,本澳對與社會企業應該不算陌生,特區政府在2009年施政報告中強調,透過與民間合作,設立旨在協助弱勢社群、有效調控人力資源的社會企業,協助因經濟危機而導致失業的人士,解決就業問題,保持就業競爭力。配合特區政府的有關政策,本澳三十位建造業工商界人士自發設立的“澳門社會企業有限公司”,通過就業培訓和轉介來實際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2010年,時任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局長葉炳權宣佈,特區政府計劃撥出1000萬元,資助5間社會服務機構開辦社會企業,聘用殘疾人士,每間機構最高可獲200萬元資助,作為開辦有關社企首兩年的營運基金,之後有關社企便需自負盈虧營運。

其後,本澳亦有社團開始嘗試社會企業的運營。比如:澳門扶康會轄下名為“心悅洗衣”的社會企業。但在成立之初,該社團負責人就指出,因資金問題無法購置齊全設備。並預計需要4年時間才能實現收支平衡。從該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本澳開辦社會企業最大的難題是資金問題。但是否這又是唯一的問題?

“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社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正如前面提到的洗衣企業,就是本著“工作是殘疾人重要的自尊來源”的理念,希望透過企業的運作向殘疾人士提供工作職位,協助殘疾人士透過自身的努力融入社會。這類企業良好運作所能起到的社會正面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確值得支持,相信這也正是當初政府作出斥資千萬協助開辦社會企業決定的重要原因。

從一般商業角度而言,創辦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來源。位於倫敦的諮詢機構“新慈善資本”曾在研究中指出,“社會企業擁有多樣化的混合型資金來源”。他們主要依靠商業性收入,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來源於公共部門的贈款、合同或者信託基金。但是以本澳而言,社會企業尚屬於起步階段,所謂的“多樣化混合資金來源”幾乎是不太可能,所以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政府資助(當然亦不排除有大的企業或社會人士出資籌組),而政府的資助是否可以持續和不限制的延續下去?以澳門特區現在的政府庫房收入,拿出一部分予以資助固然能夠負擔的起,不過這似乎就有違社會企業的“企業”二字,試想一下,始終依賴政府資助的企業能夠稱為企業嗎?或者稱為社會服務機構更為合適,而若是依靠企業或企業家的資金注入,則更像是慈善行為,這也與社會企業的本質內涵相左。

其實,以本澳社團社會的社會環境,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澳門創辦社會企業要解決啟動資金的問題應該不是太難的,因為政府的資助就已經解決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而社團承辦的話又可以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所需資金等硬體設施。筆者認為,本澳社會企業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應該是在實現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挑戰。

這些挑戰可以說會在社會企業整個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湧現,與傳統企業一樣,社會企業在第一階段即初創階段,除了需要落實啟動資金、瞭解目標受眾群體的需求並確保他們願意接受幫助外。就已經開始面臨第一個的挑戰,亦即強有力核心管理團隊的建立,這個團隊的成員不僅滿懷激情願意為社企服務專案有付出,而且還具備財務實踐經驗,對社會需求有著深刻的洞察力。簡單說就是人力資源的需求,以澳門的實際人力市場情況來看,是否能夠有足夠的人才願意停留在薪酬不會太高的社會企業值得考慮。

在第二階段即發展階段,此一階段社會企業將要向自給自足的目標邁進。最主要的挑戰將是能否確保所採取的商業運營模式實現預期的盈利目標,能否穩步的拓展業務,以及能否找到企業所需要的足夠工作人員等。雖然社會企業因為兼具社會服務等公益性質,能夠更容易的為客戶所接受,但是最終的產品或服務能否被認可才是關鍵,這就不僅僅是對管理團隊的要求,而是對實際工作者的要求,甚至是對企業技術等方面的要求。

在實現了自足之後,社會企業將可以逐步實現盈利,這些盈利的運用亦將會有大部分被用於企業的進一步開拓,從而提升影響力。而在開拓過程中,如何制定正確的策略就會是社會企業面對的有一個挑戰。

面對整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