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現代方式豐富七夕意蘊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北京師範大學“90後”學生王唯,一邊準備著論文,一邊忙著在網上訂電影票、買禮物,他要在七夕給女友一場驚喜。

“你蔚藍了這個夏天的天空,我將與你走遍天涯。”他在微信、微博、人人等社交媒體上,對女友石新顏真情告白並曬出幸福照,得到了許多朋友的祝福。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內斂的中國人的“示愛”方式,虛擬平臺讓愛情的表達變得更加大膽、開放。

“聽說今年的七夕可能會看到英仙座流星雨,我也想帶著她去近郊觀看,留下特別的回憶。”王唯籌劃著怎樣把浪漫的誓言變成現實。

8月13日,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古代,有拜織女,吃巧果等習俗。如今,七夕節的內涵和外延都在擴大。

28歲的朱雅琦是北京某廣告公司職員。在七夕的前一天,她給爸媽定制了七夕當天送出的手工巧克力和玫瑰。

雖然禮物顯得有些“老土”,但朱雅琦知道,明天收到禮物的父母心情肯定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這是她第一次給父母送七夕禮物。“以前我只知道和老公分享節日的幸福,現在覺得,七夕不僅僅與愛情有關,也不僅是年輕情侶的節日。”

如果“80後”“90後”這群年輕人的過節方式是現代的奔放的熾熱的,那麼“60後”“70後”的七夕則過得內斂含蓄。

“我們都結婚幾十年了,兒子已經上大學,現在忙於工作,沒有特別計劃過七夕。”王永梅是重慶某小學的語文老師,愛人在一家銀行上班。

“中國的七夕節似乎越來越等同於西方情人節了。”她說,七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節日習俗,不僅僅代表愛情。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乞巧節不僅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更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王永梅說,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她們希望以織女為榜樣,在乞巧節祈求自己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

王永梅說,從這個意義上說,七夕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一家人健康平安就是幸福,我和老公也會在七夕互發短信,但更多是表達一種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感恩之情。”她說,是一種承諾的恪守。

已經70多歲,家住北京沙灘北街的曹光耀告訴記者,中國的七夕節不應該像西方情人節那樣,充滿商業氣息,成為被消費的節日。“真的愛情,不是消費好這一天就能得到;情義的長久還需要細水長流的堅持、堅守”。

為了更好地傳承七夕傳統,中國各地紛紛舉辦相關文化活動,以現代方式致敬傳統。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舉辦了“浪漫七夕,我的穿越夢”主題活動。廣州第二屆鄭仙誕暨七夕旅遊文化節將舉行漢服婚禮、講古、微話劇、巡遊等一系列養生文化活動。

北京正在舉辦的首屆七夕文化節上,“鳳凰出閣”皇帝嫁女、傳統中式婚禮等得到全景展現,七夕起源、民間傳說、節日習俗、七夕詩詞等也在文化展和民俗遊中得以重溫。

“這些活動回歸傳統,注重文化,不模倣,重內蘊,表達了國人日益自覺的本土文化意識,是傳統節日的當代復興和文化再創造。”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這是傳統節日在現代式微困境中得到重生的一種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