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言
在“九一五”第五屆立法會選舉即將到來之際,參與直選的二十個直選組別早已經各顯神通,爭創民選們的支持或進行各形式的種票行為,使得整個選舉氣氛暗湧四起,組別之間的抹黑事件時而遇見,或者參選組別的候選人暴光率極高的借步宣傳事情,早已經就是家常便飯的事實。各組別的種種行為及動作,無非都是爭取選民們的支持,或進一步鞏固票源。本澳的立法會選舉與同樣行使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香港有所差異,本澳並沒有政黨之間的競爭,參選組別只是透過社團文化或各自的影響,基本類別就是民主派別、建制派別及中間派別或商界的形式進行拉票,各參選組別的票源也是較為穩定,有所競爭就是年輕選民及中間選民的票源,筆者上一周亦就年輕選民票源問題作了膚淺的分析,今次就嘗試探討一下中間選民會否對是次直選有所直接或間接性的影響。
筆者在上一周已經分析及解釋過,在今屆的立法會直選中,參與直選的候選人包括原來的現任直選議員,除了現任議員吳在權及李從正不參與今屆的選舉之外,其餘的十位直選議員仍然再度參選。十四個直選議席中,很多人都認為,真正屬於競爭的僅僅只有兩個議席,屬於吳在權及李從正的兩個議席,已經有人後補了,並且這兩個組別也是十分有能力及有強大的社團作為後盾,各自再爭取兩個直選議席,相信將一定不會成問題的,這也是社會共識的問題。其餘的現任直選議員的議席也相當穩定的,各參選組別也是有強大的社團或商界作為後盾,關鍵現時有多個有實力的組別就是想爭取到更多的議席,可是,他們的票源都基本是屬於較為穩定的那種,要真是想取得更多一席,更關鍵的就是能否爭取年輕選民或中間選民的支持,特別是今屆所增加的接近三萬名選民的支持。這也是多個組別更為重視及關注的問題。
眾所周知,雖然講今屆立法會直選增加了兩個議席並達至十四個議席,但是真正有得競爭及爭取的僅僅只有兩個議席。參選激烈系因為直選議席由12席增加至14席。雖然出現新的組別和參選面孔,但始終未有打破現有的政治大格局。十名現任的直選議員分別率領組別參選,按出身分別有工會、同鄉會、博彩、商界等色彩。相對其他組別參加人,這些現任議員的名氣、服務選民的經歷等,依慣例仍領先一籌。有分析認為餘下4席會成為真正的競爭懸念,尤其是最後兩席,更被視做“戲肉所在”。不少分析認為,目前誰都無把握,需待公佈政綱等之後,在競選期觀察具體動作。議席增加、選民增加,但基本盤不變。由於新興勢力的支持基礎薄弱,競爭不會太激烈,反而推高現任議員爭取連任的機會。在很多關心直選情況的市民都明白,今屆屬於倘多粥少的選舉,特別面對所增加的兩個直選議席,有所有候選人當中,其中有多個組別的第二候選人都有很大的條件或能力去爭取,例如第一組別的黃升雄、第八組別的鄭安庭、第十四組別的黃潔晶及新澳門學社的第三組別第一候選人周庭希或另一界介代表組別的關偉霖等都很有能力,並傳出會各顯招數爭取多一個議席。由此看,爭取剩餘的兩個議席就是民主派別與建制保皇派別或中間派別的事宜,也有市民或學者都認為,所增加的兩個議席會在民主派別與建制派別產生,但筆者認為現時的形勢不夠清晰,相信會有所變數,或許會在某一個中間派別或有強大社團背景的組別產生。爭取的組別們關鍵就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如何去爭取選民們的支持,特別是中間選民會起到一定關鍵性的作用,或許可以講“中間選民”將是勝選關鍵。
筆者是次探討的中間選民就是指,所謂「中間選民」,投票自主意識強,較沒統獨意識、省籍情結及政黨傾向,教育程度較高,平均年齡也較輕,其相當部分人在三十五歲以下。中間選民,又稱遊離票。指的是在一次選舉未有在事前決定投票意向的人士。這些人比較依靠選舉前夕的宣傳、議題和事件決定立場,而非某候選人或政黨的堅定支持者。與之相對的選民稱為鐵票。一般的選舉中由於中間選民常是致勝關鍵,故為各政黨爭取支援的對象.中間選民的理論解釋中間選民(Median Voters),又稱獨立選民,最早出現於美國選舉政治理論研究中,但理論界對這一概念的認知存有諸多分歧。一派學者認為,中間選民是具有負面意涵的一群特異分子。坎貝爾等人在《美國選民》一書中指出,中間選民具有如下特徵:一是缺乏政治興趣,較少涉人政治活動;二是缺乏足夠的政治知識和資訊;三是投票時,很少建立在對全國政治進行瞭解的基礎上。另一派以Meyer為代表的學者則指出,中間選民至少應具備兩項條件,一為缺乏持續性的政黨認同,即在連續幾次選舉中,會投票給不同的政黨;二為中間選民是具有高度政治興趣的,非對政治漠不關心的無黨派認同者。中間選民在做決定時,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實作為判斷的依據;他們是所有選民中最能分辨兩黨政策優劣者;此外,他們在決定其投票抉擇時,是最有可能對所有候選人進行評估者,也是最有可能分裂其選票的人。中間選民就是指對某個議案或公共產品需求量持中間態度的人,他正好把另外偶數個投票人分為興趣或意願剛好相反的兩組。中間選民一般定理認為,在個人偏好滿足單峰偏好的簡單多數規則下,在投票贏得勝利的將會是被中位投票人最為贊成的方案。中間選民的投票人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數量或勞務量常常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據釋中間選民理論又稱為中間選民定理或中間選民模型是一個理論,用來分析選民投票的行為。該理論模型的假設如下:在多數決的選舉中,所有選民的選擇偏好都可以在座標平面上找到對應的一點,這樣的政策偏好圖呈現在座標平面上時大部分會是一個常態分配的鐘形曲線;且所有的選民都只會將他手中的選票投給所提政見與自己的政策偏好最接近的候選人,並沒有雙峰偏好的情形;在一個選舉只有兩個候選人競爭的情況下,候選人要得勝出的方法,就是要得票數極大化;為了獲得更多的票數,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必須更往此圖的中間靠攏。如果雙方候選人為了勝選,皆採用將政見向中間靠攏的策略,在激烈的競爭下,會使得雙方所提出的政見最後都座落於選民政策偏好圖的中點之上,雙方所提的政見並不會有任何的差異,而使得雙方所獲得的票數都會一樣多(各獲得半數選民的票數);倘若候選人所提的政見有任何的偏離,而另外一方未偏離中點時,會導致自己可獲得的票數比對方少而落選。
中間選民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例如在臺灣地區的在“五都”選舉進入最後關鍵30天之際,民進黨推出最新競選廣告 “你一直都在”,希望催動無處不在卻又不見蹤影的中間選票,爭取在臺北市、新北市及大台中都至少爭取到3%中間選民的支援。無獨有偶,國民黨籍臺北市長候選人郝龍斌近期的文宣攻勢,主打對象也包括了中間選民。“五都”候選人都對中間選民的力量不敢小覷,那麼,臺灣的中間選民都是些什麼人?有知名學者在電話中告訴導報記者,陳水扁曾經叫囂“臺灣沒有中間選民”,那是因為民進黨當政時大肆操弄族群,導致選民結構“非藍即綠”。但事實上,“五都”總人口合計多達1370萬,占到臺灣人口總數的60%,而且是臺灣都會區所在,選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理性的中間選民為數眾多。與基本盤的 “鐵票”不同,中間選民又稱“遊離票”,他們在選舉中沒有立場或是立場搖擺,最鮮明特點就是“選人不選黨”。狹義的中間選民約占選民總數的30%左右,其中一部分多為中產階級,社會地位較高,政治立場中立,崇尚民主政治。比起政黨色彩,他們更看重候選人本身的政見與能力,不易受選舉伎倆操縱,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議題更會 “嚇跑”這些人。而廣義的中間選民,還包括了淺藍和淺綠選民,以及那些對政治完全冷漠、對選舉完全不關心者。
在臺灣地區的陳水扁時代期間,由於陳水扁早已千方百計、採取各項措施部署角逐連任,而泛藍陣營也步上整合之途,「連宋配」基本定局,島內藍綠兩陣營對峙,提前進入「總統」選舉熱季。民進黨上臺三年來,島內政治生態經過磨合,據一系列民調顯示,藍綠兩陣營支持者的票源大致底定,即泛藍支持者多於泛綠支持者。泛藍陣營大致有四成支持者,而泛綠陣營約有三成至三成五的支持者;所余二成五至三成的選民,被稱之為「中間選民」,其投票傾向,並是選舉輸贏的關鍵。據統計,當地臺灣地區三十五歲以下選民五百七十萬,約占全體選民的三分一,其七成約四百萬為「中間選民」;而二十至二十三歲首次投票者約一百五十七萬,絕大多數是「中間選民」。候選人若成功爭取到四百萬人的大部分,就有勝算。這批年輕人過往較聽信于陳水扁的競選語言,成了陳水扁二千年勝選的主要票源。然而,三年來,陳水扁主政荒腔走板,經濟出現半個世紀來僅見的衰退,失業率屢創新高,特別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近兩年大專院校畢業生七成左右找不到工作,畢業等於失業的情況相當普遍。青年人面對失業的困擾,面對未來感到仿徨無助,逐漸對陳水扁及其民進黨感到失望。這在相當程度上,將決定他們的投票意向。青年人富於理想,當現實戳穿了陳水扁競選的美麗大話後,他們不得不對投票有所考慮。 當然,這不等於年輕人就會轉而投連宋的票。連宋要獲青年人的支持,要懂得青年人的要求和願望,而不是再用漂亮話來哄青年人,要是提出切實的政策,吸引青年人的支持。首先,當然是要讓青年人不再嚴重失業。「中間選民」不但要看候選人能提出什麼務實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政策。上次島內「總統」選舉,陳水扁說了不少漂亮話,然而,至今根本沒什麼兌現。「中間選民」反對候選人操作「統獨」爭議、省籍矛盾。其實,絕大多數民眾也祈望兩岸和解,過安定、富足的生活。藍綠兩陣營各自極力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中間選民」的投票意向將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選舉結果。
另外,例如,美國是兩黨政治:共和黨和民主黨,在選舉戰場上兩個黨競爭的時候如何能贏?必須爭取到第51%的選民就贏了,讓它超過50%的那一個人就叫做中間選民。如何爭取到中間選民呢?政黨就要想盡辦法把它政策的位置和中間選民儘量靠近,美國政治的假設是政治人物、政黨必須要反映選民的意見,選民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