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旱北澇”影響糧食生產國務院部署防汛抗旱舉措

【中新社北京8月16日電】受大範圍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中國南方旱情迅速蔓延加重。與此同時,“十年九旱”的東北地區卻出現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南旱北澇”使中國局部地區面臨糧食減產局面,實現全年糧食生產“十連增”難度加大。

面對嚴峻形勢,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抗旱防汛、糧食生產作出部署。會議指出,當前部分地區抗旱防汛任務依然繁重,又值秋糧生產關鍵時期,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不可放鬆。會議強調,要做好夏秋冬連旱的準備,力奪全年糧食豐收。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7月以來,上海、浙江等中國南方八個省市高溫熱浪強度創1951年以來最強,降水量則為1951年以來最少。截至8月15日,全國有9577萬畝耕地受旱,與8月6日相比,十日之內農作物受旱面積增加2661萬畝,重旱區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區。

安徽六安市舒城縣張母橋鎮農民王冬16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正是晚稻開花的時候,連續乾旱使水稻損失慘重。“我們一般用四台柴油機打水(灌溉),厲害的時候是六、七台,這邊打好了那邊幹,那邊打好了這邊又幹。”王冬今年種了500畝水稻田。

除水稻外,另一主要糧食作物玉米也出現不同程度減產。在河南等產區,受乾旱影響,玉米普遍只長了14、15片葉子,較以往少了五分之一。一位當地農民說,“一些玉米在地裡,老百姓都懶得去運回來,剝出來裡面基本沒有粒子。”

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此次持續高溫天氣主要影響範圍在長江流域,對旱地作物影響較大,以中、晚稻為主的秋糧受災面積較大、損失較重。

資料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到2638億斤,較上一年增長1.5%。馬文峰表示,由於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70%以上,對中國糧食總產量更為重要。如果南方地區旱情不能緩解,後期將面臨部分減產甚至絕收的局面。

而在中國糧食主產區東北地區,黑龍江、嫩江、松花江連日出現超警戒水位,汛情導致糧食生產損失慘重。以災情最為嚴重的黑龍江為例,截至14日,洪澇、風雹共造成該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41.8萬公頃,農作物絕收面積61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11億元人民幣。

中國社科院農業專家李國祥對記者表示,如果東北汛情持續,後期影響會比較突出。他同時表示,對東北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是霜凍,其次是乾旱和洪澇,今年糧食的最終產量還要看9月份的霜凍情況。

南方大旱、北方洪水的嚴峻形勢,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高層紛紛做出批示,要求做好抗旱防汛工作。近段時間來,官方就保障民生和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做出綜合部署,中央財政也多次下撥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資金。

今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重申抗旱防汛,確保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會議要求,落實抗旱救災措施,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及時調撥抗旱物資,加強供水保障,千方百計解決旱區民眾飲水困難,保障基本生活。

對於災後農業生產恢復,會議要求,安排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重災區及時改種補種,大力推進病蟲害和農業疫病統防統治。加快農業災害保險理賠進度。落實早稻收購政策,適時啟動東北地區秋糧收購政策,做到應收盡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李維京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水分迴圈加速,大氣不穩定度增加,極端性的旱與澇現象都容易出現。“從2003年開始,雨帶逐漸北移,‘北澇南旱’很可能會成為未來趨勢。”

此間專家建議,隨著降水出現“南北顛倒”的格局,中國未來抗旱防汛政策也要作出相應調整。而北方加大防汛投資,南方加大抗旱投資,當成為未來幾年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