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8月19日電】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二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台灣學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給台灣帶來的利大於弊,應儘早通過生效。
台灣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認為,反對者的言過其實加上媒體的過分渲染,是服貿協議目前在島內引起部分民眾反感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服貿協議對於台灣服務業而言是一個轉機,能夠讓逐漸陷入困境的某些行業迎來有利的發展環境。學術界對服貿協議的態度大多是樂觀其成。
台灣真理大學國貿係副教授龔春生說,服貿協議有助於擴大台灣的對外經貿關係,改進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增加台灣金融業的商機。以數據評估,台灣服務業產值佔GDP約七成,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約六成。協議生效後,台灣對大陸出口預計每年增加4.02億美元,增幅達37.2%;在服務業總產值方面,預計增加約3.90億至4.28億美元;在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上,預計就業人口可增加1.1萬多人。
他表示,雖然島內有印刷業、美容美發業及洗衣業者擔心會因陸資登臺而利益受損,但也有業者信心滿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麥當勞當年進入台灣後,原本經營傳統飲食的業者,紛紛求新求變,不僅與麥當勞分享台灣市場,甚至進軍大陸蓬勃發展。
談及服貿協議目前在島內遇到的阻撓,黃智聰說,這對於ECFA的後續協商,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都不是好事。島內應該儘快凝聚共識,讓服貿協議通過生效。龔春生補充說,台灣想要維持穩定的經貿發展,必然要通過簽署經濟協議來擴大出口。服貿協議的擱置容易讓國際社會對台灣能否信守承諾及大幅開放市場產生懷疑,對於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許振明則建議,兩岸雙方開展充分宣導,將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和影響解釋得更清楚些,有針對性地解答反對民眾心裏的困惑,化解他們的憂慮。同時,臺行政當局儘快給出補償措施的細則,讓可能因服貿協議受到損失的業者“吃下定心丸”,從而實現服貿協議的早日生效。
兩岸業界合組綠色科技文化產業聯盟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中關村-台灣綠色科技文化產業聯盟成立大會19日上午在北京舉行,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作為聯盟理事長單位分別與台灣相關單位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
該聯盟由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以及50多家兩岸優勢企業與機構共同發起建立,以“搭建兩岸綠色科技文化產業交流的平臺,傳播綠色文明和中華優秀文化”為宗旨,將致力於促進環境保護與資源再生利用,開展綠色科技研究,建立綠色科技資源,開放共用平臺等。
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在成立大會上表示,綠色科技產業體現了國家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是世界的朝陽產業。兩岸綠色科技文化產業的聯盟,有利於聚集兩岸優勢,合作解決面臨的能源、環境問題。
台灣中華競爭力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詹中原表示,在全球化經濟發展形勢下,綠色科技與環境的可持續再生發展是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中關村國家環境服務業發展聯盟理事長徐雲認為,大陸在未來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環保與文化產業市場,而台灣在部分環境處理技術層面與歐美水準相當,同時其文化產業的作品原創、市場開發、品牌推廣也極具優勢,因此兩岸亟須通力合作,共建美好未來。
成立大會後,有關單位舉辦了主題分別為“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的兩場研討交流活動。
資源足、人才多、成本低 東北吸引臺商大規模進軍
【新華社長春8月17日電】海峽兩岸民營經濟發展論壇17日在長春農博園舉行。這是第十二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簡稱長春農博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海峽兩岸中小企業聯合促進會主席呂雙輝在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東北對臺商的吸引力很大。“今年長春農博會特別開設了台灣特色農產品展館,館內只能容納不到300多個展位,但是報名參展的台灣企業超過500家,都在積極進軍東北市場。”
台中市農特產品行銷部副主任壟義雄說:“台灣種菇類都是在溫室大棚,成本高,產量低;東北地區盛產菇類,利用台灣的先進技術,發揮各自優勢,互利互惠,就能帶動兩岸農副產品的繁榮。”
台灣旺報社長黃清龍也在論壇上表示,東北三省作為中國的“糧倉”,不僅具有較強的農產品吸納能力和市場輻射效應,而且具有適宜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物質資源,土地和勞動成本相對台灣比較低廉。
此外,東北三省高校多,人才資源豐富也是吸引臺商的優勢之一。
在本屆長春農博會上,阿里山茶葉、鳳梨酥、魚肉鬆、黑糖薑母茶等台灣特產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駐足,兩岸民眾和客商對於對方農產品特產的瞭解也在加深。
“台灣的農產品豐富多彩,在大陸市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呂雙輝說,“本屆農博會是一個契機,在不久的將來,洋溢著台灣寶島風情的農產品將走進東北三省尋常百姓家。”
台灣學者將在福州“開講”終身教育
【新華社福州8月19日電】據福建省政府新聞辦介紹,“2013海峽兩岸終身學習世紀峰會”將於22日上午在福州舉行,12名來自台灣的專家學者將進行相關論文宣講與學術討論。
“本次研討會收到60篇論文,共50萬字,作者來自大陸、台灣、美國、韓國等多個國家或地區。論文主題涉及教育改革與創新、終身教育理念等,其中不少有重大理論突破。”峰會組織者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介紹說:“此次峰會,不論大陸還是台灣學界的參與熱情都很高,特別是台灣方面,多次和我們協調,要求增加學者發言名額。”
此次峰會還將在福建省博物院舉辦“終身學習個人成果大聯展”活動。
據悉,閩臺兩地在終身教育領域已有10餘年合作歷史,涉及法規制定、學術研討、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