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反思:金門慘敗教訓

1949年蔣介石父子一到廣州,立即向當政的李宗仁發起挑戰。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名義頻頻召開會議,並於7月16日成立了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蔣介石本為下野總統,此番又從李宗仁手中奪回了失去的權力,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兼任非常委員會主席,再次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真正實現了從幕後走向前臺。為了徹底搞垮李宗仁與抵抗人民解放軍的進攻,蔣氏父子又接連拋出兩個殺手? :一是蔣氏父子越過代總統李宗仁直接指揮反共戰爭。

1949年8月17日,人民解放軍占領福州。隨後,毛澤東揮兵進軍閩南,9月16日攻佔福建沿海的最大島嶼--平潭島。9月下旬,毛澤東又發起了漳(州)廈(門)戰役,10月中旬奪取了漳廈地區。當人民解放軍奪取廈門後,對金門島形成包圍之勢。按照毛澤東的構想,要徹底殲滅國民党蔣介石集團的殘餘勢力,特別是攻佔蔣介石集團所依託的最後據點——台灣,須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建立二支近期可用的海、空軍,爭取到海上制海、制空權。第二步:掃清台灣的外圍屏障,占領攻取台灣的灘頭陣地。第三步:准備在1950;年夏“奪取台灣”(《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833頁,中央文獻出版杜1989年9月版)。

中國共產党在實施解放台灣第一步的同時,也開始實施第二步驟--掃清台灣的外圍屏障。攻打金門之戰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發生的。國民党軍控制金門,既可以封鎖福建、廈門的出海口,又可以屏障台灣島。而人民解放軍若奪取台灣,首先攻擊的目標當然是金門、馬祖。由於金門地理位置極端重要,當人民解放軍對金門形成合圍後,蔣介石電令守軍總指揮官湯恩伯固守。湯恩伯不敢怠慢,急令守軍趕修工事,同時調胡璉第十二兵團所屬2個師增援金門,使守軍總兵力達3萬多人。

10月24日,負責攻擊金門的二十八軍進行了多方面的渡海准備工作後,在二十九軍主力師的協同作戰下,發起了對金門的進攻。當晚19時,第一梯隊3個團開始登船起航,翌日淩晨登陸成功。登島部隊因缺乏師級指揮員統一指揮,沒有組織船隻返航接運第二梯隊,也沒有鞏固灘頭陣地。據十兵團司令葉飛後來回憶說:“登陸部隊也沒有按照我事先交代的行動,沒有先鞏固灘頭陣地,只留一個營兵力控制古寧頭灘頭陣地,就分兩路向敵縱深猛插,把縱深敵人李良榮兵團擊潰,一直向料羅灣方向追擊。”(《葉飛回憶錄》第603頁。)

胡璉十二兵團主力在料羅灣登陸後對人民解放軍登陸部隊反包圍,後撤國民黨軍發起反撲,在海陸空的立體進攻下,因潮水退落而在古寧頭海灘擱淺的船隻全被國民黨軍炮火擊毀,國民黨軍攻佔了古寧頭灘頭陣地,切斷了解放軍登陸部隊的後路。由於船被炸毀,原定船隻返回運送第二梯隊的計劃成為泡影。想到了缺船,想到了國民黨軍增兵,但沒想到退潮時船會擱淺,又被炸毀。這一資訊令金門戰役總指揮、二十八軍副軍長肖鋒懊悔不已,他後來回憶說:“第二梯隊各單位,因無船可渡,只能隔岸觀火,急得跺腳流淚,我內心更是如同火焚。”

25日夜,肖鋒派出第二梯隊,因船隻有限,僅有4個連,增援順利登島,與堅守古寧頭部隊會合。26日拂曉,國民黨軍對古甯頭解放軍登島部隊發起猛攻,激戰終日後,解放軍登島部隊於夜間突圍,同國民黨軍周旋。當天下午3時左右,登島部隊向指揮部發出最後一次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嚴重!情況嚴重。”(方文:《金門大血戰》,載《軍事史林》1995年第4-5期。)從此,金門戰役指揮部與金門登島部隊聯絡全部中斷。

為全殲登島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特派蔣經國於10月26日赴金門督戰。據蔣經國日記稱:“11時半到達金門上空,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降落後,乘吉普車赴湯恩伯總司令部,沿途都是傷兵、俘虜和搬運東西的士兵。複至最前線,在炮火中慰問官兵,遍地屍體,血肉模糊。”(《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匯編》第2輯第673頁。) 至28日,解放軍登島部隊苦戰了3晝夜,傷亡殆盡,無一人投降。慘烈的金門之戰,使解放軍兩批登島部隊9086人(內有船夫、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壯烈犧牲,二部分被俘。此役也使國民黨軍傷亡9000餘人。

金門之戰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一次戰役導致全軍覆沒,這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上僅有的-例。金門之戰之所以失利,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門失利的最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金門之戰失利震動了全軍,在總結教訓時,葉飛承認,當時將主要精力用於接管廈門工作,“而把解放金門的任務交給二十八軍執行”。同時“輕視了金門,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金門守敵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即李良榮兵團,實際只有2萬多人,而且都是殘兵敗將……認為攻取金門問題不大”。作為攻打金門的二十八軍,上上下下均不同程度地存有輕敵思想,特別是攻克廈門後,遲遲不打金門,肖鋒怕說不過去,故在敵情不明與船隻缺乏的情況下,仍按原計劃攻打金門,以致釀成金門戰役失利。

第二,缺乏渡海頓陸作戰經驗,缺乏周密部署。葉飛後來沉痛地回憶道:二十八軍是山東部隊,“沒有海島登陸作戰經驗”。葉飛承認:“渡海作戰和渡江作戰畢竟不同,例如台風和潮汐的問題,我們當時沒有這個經驗,後來吃了大虧。”葉飛也承認,在戰鬥指揮上缺乏周密部署。按常規,渡海頓陸作戰,無論你兵力多大,首先要奪取和鞏固登陸灘頭陣地,然後才可以向縱深發展。這是渡海頓陸作戰的規律。“金門失利恰恰是違背了這個鋇律。”“二十八軍登陸,首先奪取了金門古寧頭灘頭陣地,這是對的;但是,第一梯隊登陸部隊沒有立即構築工事,鞏固灘頭陣地,後續第二梯隊尚未到達,只以一個營兵力控制古寧頭,就向縱深發展,又犯了違背渡海頓陸作戰的規律,犯了兵家之大忌。”葉飛還說:“第一梯隊3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統一指揮,這也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這是-個深刻的教訓。

第三,缺乏船隻,沒有海空軍支援。第一次准備攻打金門時因船隻不夠而推遲。正式攻打金門時船隻也不夠,一次只能運載3個團,由於第一梯隊登陸。

後船隻未能及時返回被擱淺,後又被炸毀,致使第二梯隊無法增援。渡海頓陸作戰沒有船隻,就意味著喪失戰鬥力。葉飛認為:攻打金門時沒有海軍空軍的支援,渡海頓陸作戰僅僅使用木帆船,遭到海空攔截,造成重大損失。特別是國民黨空軍轟炸擱淺船隻時,肖鋒在望遠鏡中看到這悲壯的一幕時痛苦萬分。

第四,判斷敵情有誤。攻擊金門前葉飛與肖鋒掌握金門島有國民党軍李良榮兵團2萬餘人,且是殘兵敗將,防禦工事也不如廈門堅固。戰役發起前當天中午,肖鋒與葉飛均知胡璉兵團已撤出潮州汕頭等地,去向不明。此時,機要人員送來一份電報,是胡璉向台灣蔣介石請求撤回台灣。但蔣嚴令胡派兵增援金門的回電未被截獲。葉飛判斷:“胡璉兵團的行動有兩個可能:一是增援金門,一是撤回台灣。”葉決定“趁胡璉尚未到達金門之時,發起登陸,攻取金門,是最後的一個戰機,如再延誤,金門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這種僅憑猜測、准備倉促,一味強調抓住戰機實施攻擊的錯誤,構成了金門之戰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