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訪台:與臺灣民眾“搏感情”

今年2月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到大陸訪問期間,邀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6月25日至28日張志軍回訪臺灣,四天三夜的行程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張志軍訪台之行是一次歷史性之旅,是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65年來的首次互訪活動。過去六年多來兩岸兩會(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人互訪已經相當頻繁,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還是第一次,張志軍的臺灣行開啟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溝通聯繫機制化進程。

在臺灣期間,張志軍兩度與王鬱琦會面與茶敘,就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和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全面交換意見”,達成多項積極共識。在短短的80個小時裏,張志軍走訪的地域廣泛,階層眾多,是一次實地傾聽民聲,體察民情的務實之旅,其意義和影響是重大和深遠的。

掃除了反服貿學運帶給兩岸關係的陰影

在反服貿學運發生後,原定張志軍於今年4月訪台的行程一度受到影響,一時間海峽兩岸上空氣氛相當低沉。當時有人擔心不但張志軍的臺灣之行會擱淺,甚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也會受到較大影響。然而想不到的是,張志軍在反服貿學運落幕僅兩個月後就親赴臺灣,一掃島內所謂“反服貿黑箱作業”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陰霾。

面對島內反服貿學運的不利因素,大陸方面曾多次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不容逆轉。張志軍以國台力,宅任身份訪台,是用實際行動表達大陸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信念不會變、決心不動搖。在張志軍訪台前夜,李登輝宴請島內“獨派”大佬,叫囂要在張志軍訪台時發出“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尤其更要表達“臺灣人都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聲音,這也從反面映襯出張志軍訪台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正能量讓島內“台獨”分子感到極為不安的狀況。此外,我們也注意到,與2008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時民進黨大陣仗跟蹤、抗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民進党對張志軍訪台未表示反對,還以“來者是客”為基調,歡迎張志軍訪台,這表明六年多的兩岸交流交往已為大多數臺灣民眾所肯定和支持,民進黨不敢違背多數民意。在台期間,張志軍強調兩岸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認為兩岸應攜手同心,克難前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新的進展。在張志軍與王鬱琦第二次正式會面時,雙方就如何推進兩岸關係達成多項積極共識,表示要繼續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推進兩岸各項交流合作;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推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續商談進程,儘快啟動共同研究工作等。因此說,張志軍訪台及第二次“張王會”達成的共識進一步確保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持續向前,並給這一進程增加了更多的動力。

把做臺灣人民工作轉向“面對面”實地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陸領導人提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台政策後,大陸方面通過多種途徑做臺灣人民的工作。自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到和平發展新時期以來,兩岸交流交往更加頻繁,在各個領域取得‧廠豐碩的成果。這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讓臺灣民眾或多或少有所體悟和瞭解,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支持兩岸交流交往。但另一方面,大陸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推出,並沒有使臺灣民眾增加對“一個中國”的認同意識,分離意識在當今臺灣社會還有一定的市場。針對這一情況,大陸方面需要進一步做細緻的對台工作,深入瞭解臺灣各階層的看法與需求很有必要。張志軍此行在臺灣北部。南部和中部等地,不分黨派、顏色(藍營綠營)與各界人士接觸交流,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有助於瞭解臺灣民意,以制訂出更為切實可行的對台政策措施。

張志軍訪台期間還與較有影響的臺灣學者交換了意見,同新北、高雄、台中的三位市長會面,特別是後者,被臺灣媒體認為在臺灣“落下三枚常來常往的善意棋子”,表明大陸今後對台縣市政府交流“不分顏色”,且持鼓勵態度。張志軍此行無疑是將大陸的對台工作進一步推向“面對面”的實地型,臺灣媒體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此行開啟了大陸對台工作“得民心”時代。張志軍訪台結束後表示,他明顯感受到“除廠媒體報導的臺灣顯性社會之外,還必須把握真實的‘隱性社會’脈動,才能做好對台工作”。可以看出,張志軍成功訪台將為今後更多大陸對台事務官員赴台趟出一條務實工作之路,大陸主管臺灣事務的官員直接深入到臺灣各階層,瞭解民情,體察民意,將會讓大陸今後的對台政策措施更加靈活務實、更加接地氣,從而把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進一步落到實處,並發揮更為切實有效的功力。在高雄西子灣畔張志軍和王鬱琦茶敘時一致認為,應將第二次“張王會”的共識落實好,讓這些成果能夠真正惠及兩岸同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進入到“政經井用”階段

儘管2010年時就有70%以上的臺灣民眾贊成就兩岸交流合作與大陸協商,但對於兩岸統一問題,至今仍有較多的臺灣民眾持反對立場,臺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和兩岸統一的離心傾向還在持續波動發展中。馬英九當局因受到島內“台獨”分子和部分民進党人士的掣肘,至今仍堅持以 “先經後政”的方《(處理兩岸關係。但是,經過六年多發展,進入到深水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難以全然將政治與經濟議題區分開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互訪,以及相應建立起的機制化互動顯然已非經貿範疇所能涵蓋。隨著今後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常態化互訪機制的確立和互動的增強,以及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這些機制化互動路徑的建立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意義重大。

儘管臺灣方面對於兩岸政治談判還不能接受,這次張志軍在與王郁琦會面時提出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建議,壬鬱琦以“臺灣社會內部並沒有共識,現在時機並不成熟”為由予以回絕,但以兩岸政治談判問題而論,政治談判不過是解決兩岸關係面臨問題的途徑,比如王鬱琦在回絕張志軍關於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建議時提出,“陸方應對臺灣的國際空間、對外經貿等方面,先展現誠意”。關於臺灣涉外活動等問題,其實兩岸可以坐下來談判解決,而不僅僅是“臺灣喊話、大陸讓步”可以解決。因此我們相信,隨著兩岸各項交流交往的深入展開,在不遠的將來兩岸會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坐下來商談兩岸政治層面的問題,“先經後政”方武發展兩岸關係將會逐漸過渡到“政經並用”階段。

以親和力實踐“兩岸一家親”的大陸對台工作新理念

傾聽民聲並把大陸方面的看法傳達給臺灣民眾,進而促使兩岸增加相互瞭解、強化互信基礎,是張志軍臺灣行的一個重要目標。除了“帶著耳朵傾聽”,張志軍還不失時機地表達大陸方面對臺灣民眾的尊重。他在會見高雄市長陳菊後表示:“我們知道臺灣民眾非常珍惜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們也尊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張志軍的這番話大陸領導人其實也曾講過多次,但如此面對面地對臺灣民眾講還是首次。

張志軍此次訪台廣泛地接觸了臺灣民眾,傾聽他們的心聲,媒體用“三中一青” (臺灣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階層和青年)來概括張志軍此行的特點。張志軍此次訪台雖遭遇個別“台獨”分子擲瓶子、潑白漆的惡劣行為,但他認為,“這些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大多數臺灣民眾,更不代表臺灣的主流民意”。為了不影響臺灣普通民眾的正常生活,避免出現流血衝突,張志軍對後期的行程安排作了調整,但還是易地、易方式,會見了臺灣漁民代表和霧峰林家後人,並委託代表贈送漆器媽祖,充分體現了他此次下基層瞭解臺灣民情的不變心意。因此臺灣媒體認為,張志軍此行是用四分之三的時間與臺灣民眾“搏感情”。從幼兒到老人,從果農到漁民,從老兵到大陸配偶,從原住民到學生,張志軍在臺灣進行廣泛的基層接觸交流,以誠意和善意傾聽他們的意見,以親和力展示大陸形象,贏得了當地民眾的“點贊”,拉近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心理距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岸一家親”的大陸對台工作新理念的一次極好的行動詮釋。

(劉國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