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衰敗的三個表像

臺灣,曾創造出諸多“奇跡”:經濟高速發展造就了“經濟奇跡”,與韓國、香港、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在結束政治戒嚴體制後平穩渡過政治轉型危機,先後實現了“立法院”、直轄市首長與臺灣地區領導人全面直選,創造了“政治奇跡”;臺灣還有引以為榮的“食品安全奇跡”,“MIT”(臺灣製造)就是食品安全的保證。然而,當今的臺灣,一個個奇跡紛紛崩坍:經濟衰敗、政治內鬥、薪資停滯,社會對抗……2013年,臺灣選出的年度漢字是“假”,隨後是“黑、毒、亂、謊、悶”,均足以體現臺灣社會之衰敗程度。

薪資停滯,民眾焦慮

臺灣是戰後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典型代表,經濟高速增長長達30年之久,其首創的加工出口區發展模式,成為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臺灣曾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位居全球半導體代工生產龍頭地位。在以液晶顯示屏為代表的光電產業方面也與韓國並駕齊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如今,“高增長、低通脹、低物價”的時代早已過去,臺灣經濟步入低速增長甚至停滯時代。2013年經濟增長率再次跌破2%,經濟建設嚴重滯後,陷入“悶經濟”的泥潭:物價漲而工資不漲,民眾怨氣不斷。

據臺灣“主計處”統計,2013年上半年,臺灣人均月薪48000多元(新臺幣,1人民幣=4.9116新臺幣,下同),創近四年來新低;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平均月薪為47500元,退回到16年前的水平。從2002年到2012年11年間,臺灣平均薪資有6年出現負增長,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持續下降。據調查,臺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從2000年的28000元降為2011年的26000多元。薪資停滯或“低薪化”成為當今臺灣面臨的一大經濟社會問題,也是民眾不滿意與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

臺灣總體經濟形勢逆轉,經濟增長放慢,是薪資增長停滯的最重要背景。臺灣經濟大環境逆轉,從企業層次上講就是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競爭力相對下降。企業要維持正常運作與發展,只能壓縮成本,而降低勞動力價格就成為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失業率上升或勞動力變得相對充足與便宜的情況下,勞工失去與資方或企業談判的籌碼,只能接受較低的工資。

臺灣的低薪化現象還與其經濟結構有密切關係。當今,臺灣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占GDP總量的70%,而服務業除金融與運輸等少數行業外,大多是中小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不足。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臺灣逐漸形成以電子代工為主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模式,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業不多,代工模式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只能取得較低的代工費,大部分利潤被跨國公司壟斷,代工企業只能靠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因而阻礙了工資上漲。

產業外移,大量引進廉價外勞,這些客觀上都減少了對島內勞動力的需求,使得島內勞動力過剩,大大壓縮了島內工資上漲的空間。

此外,由於政治環境的改變,公務員工資調漲減少,這也抵制了企業工資增加。民進党執政後,陳水扁當局為打壓政治傾向較支持國民黨的公務人員,製造公務員與勞工的階層矛盾,很少調漲公務員工資,這導致了企業不去提高勞工工資,使得調薪機制失靈。馬英九上臺後,在社會繼續普遍對公務員待遇不滿的情況下,加上財政困難等因素,僅對公務員工資進行了小幅調漲。雖然連續三次調高勞工基本工資,但在企業經營困難與壓力下,調漲幅度不大,如日前,台當局宣佈2014年1月1日起時薪僅增加6元(只相當一個雞蛋錢),2014年7月1日起月薪增加226元,這些對促進工資上漲作用有限,低薪現象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可以說,在上述種種複雜的經濟社會背景下,臺灣出現了“低薪化”現象或“薪資停滯”現象,而物價卻在持續上漲,這成為當前臺灣面臨的一個重大經濟社會挑戰,也是民眾對台當局施政或經濟改革“無感”與不滿的重要原因。

民主、法制精神蕩然無存

民主,是臺灣民眾至今仍引以為豪的“政治成就”。然而,如今臺灣民主政治的成就只剩下形式上的選舉與投票,已沒有了民主的基本價值與信仰,民主失靈,民粹當道,“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民主規則與價值被顛覆。即使在代議政治的“立法院”,也不再遵守民主體制下數人頭的投票結果決定議事的規則,而是靠拳頭,靠耍橫,議事場變為競技場、拳擊台,議會選舉的多數黨決定制變為秘室協商,變為少數黨勒索多數黨。臺灣民主已徹底異化與扭曲,民主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反對黨打著民主旗號反民主,其結果是,民主與政治成為臺灣經濟走向衰落的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

民主與法制是一個整體。沒有法制的民主,就是無政府主義,就變為民粹;沒有民主的法制就是專制。可以說,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基礎。民主制度本身也是由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而組成,諸如選舉法、政治獻金法等。但今天的臺灣,名義上的司法獨立已被嚴重扭曲,司法受到藍綠政治與民粹主義的嚴重干擾與影響,有法不依,甚至“違憲違法”已常態化。

民進黨制定的“台獨黨綱”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臺灣共和國”,就是要推翻“中華民國”,這應該是嚴重的“違憲黨綱”,民進黨也是一個“違憲”政黨,但是民進黨在臺灣不僅能夠存在,卻還一度上臺執政。民進黨強調,“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一邊一國”,這與“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中華民國固有疆域”完全相違背。

在臺灣地區前

領導人陳水扁涉嫌貪污、濫用職權的重大弊案中,不同的法官居然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決,其中,藍綠顏色與政治因素成為判決標準的關鍵。

如今,臺灣的司法處處受政治因素的嚴重干擾。“司法關稅”在臺灣更是司空見慣,甚至習以為常。王金平的“司法關稅案”因案外案被發現,並不足為奇。受政治因素影響最典型的司法判決案件莫過於民進党的吳乃仁、洪其昌涉及的“台糖案”。在法院判決倆人違法後,民進党人士公開為吳、洪倆人叫屈,台南市長賴清德更以政治生命為賭注認定吳、洪兩人無罪。結果,已經三審定案的司法判決被推翻,讓臺灣法制精神受到重創。

在王金平長期主導的“立法院”,民進党議員經常不遵守法律與議事規則,採取霸佔主席臺、甚至暴力攻擊的方式使議事程序無法進行,“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本可依法動用警察權,制止暴力事件,以維護議會程序,但他卻以“護民主”為由一直不願依法行使警察權,讓民進黨得以在“立法院”胡作非為,這是臺灣另一種有法不依的典型案例,也是對臺灣民主與法制精神的最大破壞。在王金平“司法關稅案”曝光後,涉案的王金平不但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依法辦案的馬英九與“特偵組”卻成為一些別有用心者批評與攻擊的對象。種種事例充分證明,當前臺灣是民粹主義盛行,是非不分,法情不分,法制精神蕩然無存。

同時,臺灣引以為榮的“人權神話”也在崩坍之中。人權問題,一直是臺灣抗衡大陸的另一重要籌碼。然而,仔細觀察,臺灣在人權問題上則呈現雙重標準。目前,臺灣對陸配、陸生、陸資等相關制度與規定,均存在嚴重的歧視性待遇,甚至侵犯大陸同胞的基本人權。而在斯諾登將美國政府非法監聽事件曝光後,臺灣社會,不論藍綠,對此都極力回避,對斯諾登遭到美國政府在全球的“追殺”無動於衷,完全失聲。由此可見,臺灣社會塑造的人權神話已徹底崩坍,政治正確才是真的,意識形態才是判斷的關鍵所在。

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爆發

臺灣一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制度,臺灣食品意味著安全、可靠與信任。然而近年來,臺灣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發生,從塑化劑風波到“毒澱粉”、“毒醬油”事件,從糕點、糖果含鋁事件到“胖達人”麵包使用人工香料、再到以進口越南米充當臺灣高檔米出售,從“不銹鋼便當”錳超標到一系假油事件,臺灣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已不下數十起,查不勝查,好像回到了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特別是在“胖達人”麵包事件還未平息之時,臺灣又爆發了影響更大的“黑心油事件”。食用油知名大企業大統長基食品公司大量銷售不含花生的“花生油”,虛假標示、銷售進口特級橄欖油、葡萄籽油成分,甚至在食用油中混合對身體有害的棉籽油,短短時間內,島內出現了食用油恐慌,人們談油色變。

臺灣幾十年打造的“食品安全奇跡”迅速崩塌,讓人感歎不已。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必然結果。企業在經濟形勢不好的背景下,為了節省成本,就會鋌而走險、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另外,臺灣法制不健全,對食品安全管理存在諸多漏洞,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如對禁止使用棉籽油沒有法律規定,特別是對違規廠商處罰過輕,不足以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在島內引發巨大恐慌的塑化劑風暴中,消費者基金會代表568位消費者向昱伸、賓漢等37家相關企業求償78億元新臺幣的賠款(後來降到24億元),不料,新北市法院判決廠商僅需賠償120萬元,相差過於懸殊。如此輕的判罰,當然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

(王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