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院長誓言洗脫「鏡湖謀財」形象說開去

鏡湖醫院新任院長馬學章近日發表就職感言,發出了要推動鏡湖醫院改革的誓言。但在一大輪「之乎者也」中,最令人感到興趣的,還是要洗脫「鏡湖謀財」的形象。應當說,馬院長這是抓到了點子上,頗有「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的唯物辯證法色彩,及「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戰略思維。

實際上,過去長期以來,澳門居民中流傳著一句諺言:「鏡湖謀財,山頂害命」。意思是說,鏡湖醫院有違其曾經作為慈善機構的原則,以各種籍口濫收醫藥費用,因而是向病患者「謀財」;而山頂醫院的醫術有限,再加上醫護人員的「救死扶傷」態度不夠熱誠,使得該醫院的危重病症的死亡率,與其他地方的醫院相比,有偏高之嫌,因而被「授予」「害命」的「榮譽稱號」。

其實,說鏡湖醫院是「謀財」,可能是有偏頗之處。雖然在歷史上,它確曾是慈善醫療機構,而且直到如今還是由一個在其稱謂中由「慈善」二字的法人機構所持有及領導,但在社會急速發展,及人們的「醫療消費」心理大幅提升,而當今藥品及醫療設備在品質提升的前提下,其價格就必然大幅增高,因而單純的慈善機構已無力承擔數十萬人的慈善醫療任務。因此,鏡湖醫院向病患收取高於成本的醫療費用,並不能說是「謀財」。

何況,如將鏡湖醫院視為普通的公益醫院,並將之與「橫向」相比,可能還會感覺到,它的收費還很公道。實際上,撇除某些國家或地區的醫院,因為當地是實行全民強制性醫療保險制度,因而病患者在接受其醫療服務不感到「肉赤」之外,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醫療費用,比鏡湖醫院高得多的,比比皆是。就算是在內地,自從實行醫療改革,將商業營運原理引進原本是公益性質的醫院,亦即是將事業機構「改革」為產業機構之後,醫藥費也是高得驚人。內地媒體上經常可看有一個感冒病就收費幾百元,等於該病患月薪幾分之一的報導。一些醫院為了「創收」,也滋生了「醫藥勾結」的問題,將因收取回傭而導致藥價高昂的差價,轉移給疾患者。而某些醫生為了增加收入,利用工薪與開出藥方費用「掛鉤」的機制,虛開昂貴藥方,讓普通工薪階層難以承受。這也正是某些邪教得以乘虛而入的原因。因為這些邪教吹噓「練功」可以治病,付不起高昂醫藥費的低薪階層,以及下崗工人,就只能是以「練功」代替治病。與之相比,鏡湖醫院的收費,尤其是與澳門的消費水平相對照,已是較為公道的了。

在這裡,不得不多說一句,內地政府要遏止邪教,就應從源頭上找原因並對症下藥,其中一個「藥方」,就是將醫療機構回復公益或事業單位的定位,並按照習近平主席大力肅貪的思路,清除醫藥勾結的現象,打擊藥品企業與醫院、醫生之間的賄賂罪行。

但為何仍會有澳門居民「賦予」鏡湖醫院「謀財」的「榮稱」呢?看來,在他們的心目中,它是慈善醫院,而非商業醫院。實際上,在歷史上,鏡湖醫院就是一家慈善機構。在各種有關澳門歷史的書刊及宣導資料中,以及鏡湖醫院自己的網頁上,都標明鏡湖醫院是澳門較大規模的民辦慈善機構——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一間不牟利綜合醫院。在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創立開始,百餘年來貫徹服務社會的宗旨,為眾療疾,堅持贈醫施藥贈醫施藥、為民解困、興學育才。並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於一九四二年向澳葡政府註冊,定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一直沿用至今。在澳門居民的認知中,既然是「慈善」,就應是「義醫」,不宜收取醫藥費用,更不應收取較高的醫藥費用。

更重要的是,鏡湖醫院有著光輝的革命傳統,記載著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在澳門的一段重要歷史軌跡。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在鏡湖醫院擔任義務西醫,開創鏡湖西醫先河,懸壺濟世,宣揚革命。孫中山先生還在鏡湖醫院資助下,以開設中西藥局掩護其革命活動,在澳門邁開其革命的第一步。澳門同胞每年都在鏡湖醫院內孫中山銅像前集會緬懷這位民主革命先驅。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澳門的代表,直屬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柯麟醫生,到鏡湖醫院擔任義務西醫,組織西醫顧問團,向澳葡當局爭取了澳門華人醫生手術權。一九四六年鏡湖實施院長制,柯麟醫生獲聘任首任院長,義務服務鏡湖醫院直至一九八四年。柯麟醫生以鏡湖醫院及其自己的診所為掩護,推動澳門地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書寫下一頁可歌可泣的歷史。並在董事會支持下銳意改革,為鏡湖醫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後,德高望重的何賢先生、馬萬祺先生,曾長期擔任鏡湖醫院慈善會會長。

因此,人們將對孫中山先生、柯麟先生、何賢先生及馬萬祺先生的崇敬感情,轉移並投射到鏡湖醫院的營運之上。此外,還受到「鏡湖醫院慈善會」中「慈善」二字的影響,在柯麟先生辭去院長職務後,在澳門居民中,就慢慢傳開了「鏡湖謀財」之說。

當然,由於近年澳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對於「慈善」的概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施比受更有福」的心態,不再把自己看作是「接受慈善」者。再加上與周邊地區相比,鏡湖醫院的收費其實並不算高。因此,近年「鏡湖謀財」之言論逐漸消失。而且因為與前往山頂醫院看病的不方便,某些慢性病必須提前預約好幾個月相比,人們還是願意到鏡湖醫院看病。

至於山頂醫院「害命」的評價,也隨著澳門回歸前後開始,大量華人醫生的入駐,結束了葡人醫生的壟斷,而逐漸消除。不是說,葡人醫生的醫術不高,而是華人醫生較為瞭解本族裔居民的生理和病理狀況,加上可以直接語言溝通,就可減少誤判誤診。但山頂醫院看病不方便的「痼疾」,仍然未能「治癒」。

回頭說到鏡湖醫院,隨著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形態也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各業經濟高速運轉,再要求它以慈善醫療機構性質營運,當然是不切實際。但為了讓澳門居民能持續接受到廉宜質高的醫療,並與其他領域一道,將澳門建設成為和諧宜居的新型城市,以維護澳門特區的長期穩定,作為公共衛生博士出身的行政長官崔世安,還應積極響應國家領導人的號召,充分利用澳門特區政府財政充裕的有利條件,加大對鏡湖醫院、同善堂等不牟利醫療機構的資助。與此同時,參考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推行全民健保,亦即實行強制性醫療保險,應是較佳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