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全力化解“風險社會”的風險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頭七”已過,人們痛悼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罹難者之餘,也開始直面這樣一個沉重的事實:隨著近年來重大安全事故不斷上演,西方學者用以描述歐美後工業化時代的“風險社會”理論,正漸漸成為中國難以回避的現實。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逝去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事故多日後,許多人對此次事故的感受猶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所描寫的那樣深切。

已故的著名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多年前作出論斷說,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現代階段的國家,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常態化的“風險社會”。

如果人們面對空氣污染,尚可“逃往”海南、雲南等地,那麼當經濟、環境、安全等各方面積蓄的風險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回避不開的一部分,怎樣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去管理、應對和分擔各類新舊風險,便已成為中國政府和全體民眾“無處可逃”的終極問題。

此次“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便是“風險社會”下險象環生的最新一例。令人痛心不已的是,一直到存在多年的巨大風險被引爆後,當地行政管理、應急處置、輿情回應等層面的“硬傷”方才暴露無遺。

本次事故中的兩個片段,尤其令觀者痛心不已。

一個發生在事故發生次日(13日),人們注意到,從現場被救出的消防隊員,竟未穿著任何針對危險化學品的防護設備。

另一個是在事故發生第五天,當地有關負責人面對媒體“如何組織救援”、“救援總指揮是誰”的追問,給人以“一問三不知”的印象。

與面對風險的“赤膊上陣”相比,令本已憂心忡忡的民眾更難放下心頭大石的是,媒體連日來披露了這一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化工圍城”的現狀。

與此次事故發生地天津港僅一河之隔的天津臨港工業區,便將化工列為支柱產業,保留了以天堿、大沽化、LG化工、天津新龍橋為代表的現代化工板塊,目前已全部投產並不斷增資擴產。

在此之前,大連、青島等城市近年來已發生過重大化工爆炸事故。而原本數年前要落戶廈門的PX項目,在當地民眾強烈反對下遷址漳州,孰料仍於2013年和2015年兩度發生爆炸,更是令人扼腕歎息。

一再上演的不幸,範圍之廣、破壞之劇,無不警示今天的中國,官方和民間社會亟需的是更多的體制機制建設與知識儲備,來應對日益走近的“風險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