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製作團隊讓我不足出戶就流覽到故宮的藏品。高清大圖非常細緻,比如一個燈罩還可以看到開燈效果,有些圖放大了還有藏品的亮點解釋。”這是一位用戶在蘋果App Store中對“每日故宮”的評論。
故宮博物院的最早一款移動設備應用是2013年推出的,之後又有5款應用上線,以“萌萌噠”的方式讓用戶得以在手機裏收藏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的文創也頗有新意,一個“朕知道了”的膠條曾紅遍海峽兩岸。
借助新技術,大眾審美與歷史傳承相連,讓古老的文物搭載時尚元素,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新玩法
北京,8月4日下午4點半,臨近故宮博物院閉館時間,“宮裏”的廣播提醒遊客注意把握時間。在神武門內東側的文化產品專賣店裏,湖南遊客蔣女士還拿不定注意:是買“嬤嬤針線盒”?還是“頂戴花翎”遮陽傘?“這些東西都太‘萌’、太有趣了,帶回去送朋友很合適。”
這是《環球》雜誌記者在故宮博物院內看到的一幕。從朝珠耳機到朱門金釘旅行箱,再到APEC北京峰會領導人服裝設計師設計的故宮元素系列服飾,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已經不同於早期的簡單文物複製品,趣味性和實用性增強了。
從山東來的設計專業大學生王娟為父母挑選了“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和“格格”鑰匙包,她對記者說:“讓他們看看故宮博物院現在的紀念品”。這家專賣店的售貨員告訴記者,“這些文創產品很好賣,旺季時每天的銷售額相當可觀。”
8月5日,在淘寶網聚划算平臺的“宮聚駕到”專頁,故宮博物院官方淘寶店供貨的一批文創“萌物”等待著“開團”銷售。“開團”1小時,“御前侍衛”手機座就已售罄;8小時後,“八旗勇士”不倒翁娃娃被網友搶購一空。
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人氣體現在了上漲的銷售額上。
“去年,我們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大約是7億元。”8月1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說,“而今年到6月初的資料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了。每年6月至10月是故宮的參觀旅遊旺季。今年的銷售額有望超過10億元。”
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緣何能有如此高的人氣?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要傳播文化。”單霽翔說,現在故宮博物院每年研發300款創意產品,每一款產品不僅都要有故宮博物院元素,同時還要與時尚結合。
據瞭解,現在參與故宮博物院文創設計的有4個團隊:精英管理處組織社會專家研發和籌辦“紫禁城”杯大獎賽;文物服務中心負責研發系列創意產品;出版社、資料資訊中心負責新媒體技術,運營故宮微信、研發App。
2013年5月,故宮博物院資料資訊中心歷經一年,推出了首個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這個應用借12位古典美人的形象,不單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藏品,還提供深度的背景知識。上線兩周下載量就達到20萬人次,不少人表示,“美哭了……這才是中國的文化藝術。”
此後,《紫禁城祥瑞》一上線單日下載量超1.5萬人次,單周下載量超過10萬人次;《皇帝的一天》則是一款遊戲類應用,用動漫的形式展示了9歲小皇帝的一天,動動手指還能給皇帝換龍袍。
2015年2月,手機App“每日故宮”推出,這是一款定位於日曆類、工具型的跨界應用程式,以“每日一賞”的形式向用戶展示故宮博物院代表性藏品,讓珍貴藏品“觸手可及”。
把文物帶入生活
“翠玉白菜夜光手機吊飾”銷售39000多件,“翠玉白菜夜光鑰匙圈”賣出34000多件,“朕知道了紙膠帶”依舊熱賣。
這是臺北故宮截至今年8月3日的銷售報表,可見,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也挺“夯”(火爆、流行)。
近日,臺北故宮又新推出“墜馬髻頸枕”:戴在頭上,一秒鐘就變身唐朝仕女;套在脖子上,就是時尚好用的頸枕。這種“寶貝” 在網上一度熱銷斷貨。
談起臺北故宮文創產品的熱銷,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1983年,臺北故宮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讓藝術和生活結合”理念,致力創新。
“早期產品基本是複製,如截取圖像、把部分元素用在明信片、名片盒上或做一些縮小版文物複製品,再後來就是把創意加到產品設計中,對文物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改變。”臺北故宮文創行銷處副處長王耀鋒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說。
王耀鋒說,“朕知道了”膠帶就是這樣誕生的,其文字內容節選自康熙皇帝的朱批,是“朕安”和“知道了”的結合。
將故宮典藏與現實生活結合,同樣也是臺北故宮的一個創意秘笈。
挑選一些與實際生活有聯繫的藏品,經過多次設計、修改,最終形成了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文創產品。“懷素自敍帖”絲巾、“清明上河圖”雨傘等實用性強且帶有文化氣息的產品,每製作一批,就會被搶光。
王耀鋒說,臺北故宮還發展了多種合作開發模式。
“每年定期三次在網上公開徵求廠商,詢問他們要製作哪一類產品,廠商會向我們提出申請,由我們審核通過或提出修改意見。”王耀鋒介紹說,在最近的一次審核中,有廠商提出了削鉛筆機,“我們重點審查這個產品和文物的關聯性,能不能削鉛筆?實用性有多大?只有這樣才能讓故宮的文創產品走進市場。”如果同質產品過多,也會提醒廠商,避免雷同產品出現。
不管是經典產品“桃花雙燕”,還是走紅多時的“朕知道了”膠帶、朝珠耳機,近年來,兩岸故宮在文創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被視為博物館文創的標杆。
據王耀鋒介紹,現在兩岸故宮交流活動頻繁,他也常到大陸。
單霽翔認為,故宮文創產品的出現,是故宮博物院服務社會需求、致力傳播故宮文化的必然結果。文創產品的熱銷也證明了堅持讓故宮文化“接地氣”的思路是對的。
對與臺北故宮文創產品存在的設計差異,單霽翔表示,未來會結合故宮博物院實際及人們的生活習慣,借鑒臺灣設計理念,推出更具實用性的文創產品。
除設計理念,臺北故宮的差異化產品銷售思路也為大陸提供了些許借鑒。
在銷售中,臺北故宮在大打“親民牌”外,還注意實行品牌授權,推出高端產品。臺北故宮曾與臺灣的法藍瓷合作,推出“翠玉白菜”瓷器酒瓶;還曾和知名珠寶商合作,推出具有故宮元素的高端產品,實行雙品牌,在雙方的店裏銷售。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中也有了高端系列。8月5日,在“聚划算”平臺“開團”銷售的,還有由故宮博物院文化服務中心授權、周大福珠寶製作的故宮藏品複製品: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方盒、金鏨花如意等,售價都在萬元以上,因兼具鑒賞與收藏價值,“開團”不到一天,有的產品就已賣光。
未來,影音授權合作,也會是兩岸合作的方向。
“臺北故宮這幾年拍了不少文物動畫片、影片,有的還獲了獎。在臺北市101大樓,就有我們製作的《百駿圖》。”王耀鋒說。
故宮博物院也在積極開發影音專案。單霽翔表示,今後將借助數位技術,把故宮故事講得更生動。除已推出的數位故宮系列App,還將嘗試跨界合作。
7月31日,故宮博物院與華視影視投資(北京)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故宮首套電影聯名產品——《新步步驚心》“戒急用忍”。該套文創產品以電影中康熙送給雍正的“戒急用忍”4個字為主題,包括瓷杯、環保袋、文化衫、紀念徽章等4類產品。
(許雪毅 丁慧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