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頻遭質疑 袁隆平呼籲理性看待“不要潑髒水”

【中新社長沙10月9日電】“我希望社會上某些人不要再向我們的超級稻潑髒水了。”85歲高齡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日通過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回應近期出現的質疑聲,呼籲社會理性看待超級稻研究。

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畫,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超級稻頻頻刷新水稻超高產世界紀錄,令世界矚目。然而,當科研團隊正在向超級稻第五期攻關時,萬畝減產絕收、增量不增產、高產不高質等質疑聲卻將袁隆平和超級稻推向了風口浪尖。

超級光環下的超級稻陷入“信任危機”。這也正是袁隆平公開發聲的背後原因。

袁隆平院士在文中談到,超級稻是國家為了保證全國人民糧食需求而提出和設立的重大項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超級稻產量高但品質不好。現在科研人員也在不斷對超級稻進行改進。“我的宗旨是既要高產量也要高品質,絕對不以犧牲產量來追求品質。按照農業部的標準,產自超級稻的大米已經達到二級以上指標。”

對於超級稻技術上的“瑕疵”,袁隆平並不否認。“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我理解社會對於我們農業科研的高期待,但農業科研和生產從來不能一蹴而就。超級稻的生長和改進週期很長,起碼需要三年五年時間,即便你晚上加個大夜班也無法那麼快就解決問題。”

“我完全贊同院士的觀點。”曾參與袁隆平超級稻百畝片目標攻關團隊的核心專家鄧啟雲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對超級稻存質疑的人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對當前中國超級稻的研究進展缺乏瞭解,簡單地認為“高產必不能優質”;二是將個別超級稻品種的問題誇大化,忽視了超級稻對糧食增產的重大貢獻;三是一些人對中國水稻大面積平均產量統計資料的誤解,因為近年來全國水稻平均單產並沒有明顯增加就誤認為超級稻對糧食安全無貢獻。

身為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質疑或者批評,確實增加了科研人員對進一步提升廣適性優質超級稻研究水準的緊迫感。

“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絕不會退縮。”對於種種質疑聲,已到耄耋之年、仍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袁隆平堅定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