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工業總產值與貨物貿易先後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正在逐漸坐實“世界第二”的位置。在此大背景下,探討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的新特點,打造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對於鞏固並不斷提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畢竟,20世紀曾經一度躍居世界第二位置的德國、蘇聯、日本的發展結局可謂殷鑒不遠。

政治上友好,經濟上競合,安全上防範

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來說,打造良好國際安全環境的重中之重是妥善處理好“老二”與“老大”即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以及處理好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從近年來中美關係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演變看,中國面臨的安全環境總體穩定。但另一方面,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中國在推進外交理論實踐創新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尚未被美國及一些周邊國家真正認同或接受。近年來,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了包括“中國夢”、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宣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外交新理念,並身體力行將之付諸於實踐。但我們面臨的現實是,美國迄今在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問題上,不僅態度曖昧,而且在對華外交中也遠未做到“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在中國加速崛起、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背景下,中國部分周邊國家或是試圖借助外部勢力尋求改變現狀,或是仍對中國抱有高度戒心,還遠未能做到與中國釋放的善意相向而行。

其次,政治上的友好往來,並未能促進安全上的互信,也未能阻止一些國家在安全問題上向中國發難,這一點在2015年表現尤甚。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美國成功進行了首次國事訪問,然而進入10月,美國“拉森”號軍艦便進入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航行,年底奧巴馬政府又宣佈向臺灣地區出售總額約18.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在周邊國家方面,印尼總統3月訪華,然而11月印尼方面卻突然提出可能就南海納土納群島“領土主權問題”將中方告上國際刑事法庭。9月初,越南國家主席在訪華期間,多次表示越方願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南海問題。但時隔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在聯合國指責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違反國際法”,並“威脅海事安全”,要求聯合國秘書長推動解決南海爭端。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中新決定將兩國關係提升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但12月新加坡便同意美國在新加坡部署P8海上巡邏機,對南海進行巡航監控。在政治往來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周邊國家如此頻繁地在安全問題上對華“翻臉”,實為近年來所少見。

此外,經貿關係作為中美關係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壓艙石”的作用呈減弱的趨勢。從中美經貿關係看,一方面是中美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美國強化對華經濟競爭並將其納入整體對華戰略。由美國主導開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不僅意在阻止中國“書寫全球貿易規則”,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成為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經濟支柱。從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看,儘管中國致力於將自身發展同周邊國家發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但總體來看,周邊國家將政治安全上的考慮置於經濟之上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菲、越在南海領土爭端上的作為,以及中國在周邊國家投資的數個大型基礎設施工程被叫停,都反映了這一點。一些周邊國家已經加入或正積極準備加入TPP,也都不同程度上包含著經濟上降低對華依賴,政治上“選邊站”的考慮。

政治上可以講友好,經濟上既合作又競爭,安全上則重在防範遏制,這就是當前中國面對美國及周邊一些國家安全挑戰的基本特點。從根本上說,這一特點是由近年來中、美、鄰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即實力對比的迅速變化所決定的,它的形成具有必然性,也使我們面臨的安全挑戰更趨複雜嚴峻,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並妥善應對。

“西進”同時必須重視東部挑戰

面對當前的國際安全挑戰,我們首先需要牢牢把握中國安全戰略的重點所在。近年來,國內關於中國“西進戰略”的討論很多,特別是自2014年“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啟動以來,更成為國內熱議的焦點。毫無疑問,“一帶一路”的推進對於中國的發展與崛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必須看到,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中國面臨的安全挑戰與壓力仍將主要來自于東向,中國安全戰略的重心也仍將主要集中在東部周邊地區。

作為以經貿合作為主要內容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實施所產生的政治與安全效應,將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形成牽制,緩解我國在東向面臨的安全壓力,但還不能成為我們化解面臨的安全挑戰的主要路徑選擇。因此,不能把發生於美國“東移”背景下的中國“西進”,看做是中國安全戰略重心的轉移,抑或是回避來自美國及周邊的安全挑戰。中國必須在“西進”的同時,牢牢把握東部周邊的安全戰略重點,正視困難,迎接挑戰,加強戰略謀劃與資源投入,切實有效地化解與消除面臨的安全挑戰,緊緊把握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著力點,並以此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十分重要。

著力點之一是,在承認中美存在難以短期化解的矛盾的基礎上,重在通過對話而不是對抗處理兩國間的矛盾,重在通過制度化安排管控兩國間的分歧。著力點之二是,在應對地區熱點問題、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性問題挑戰方面,中美應在已有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深挖合作潛力,打造合作亮點。上述兩個著力點,是目前中美能夠做到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兩個重要方面。前者有助於中美良性互動,後者有利於中美合作共贏,二者合力將對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

“鬥而不破”但也無需怕“破”

在有效應對來自於美國和周邊國家安全挑戰的鬥爭原則和策略上,要妥善處理“鬥”與“和”的關係。近年來,我們常以“鬥而不破”來描述中國與美國及周邊國家的衝突,但這僅僅反映了鬥爭的一面而不能代表全部。因為“鬥而不破”是有條件的,過去“不破”並不意味著將來也“不破”;在非核心利益問題上“不破”也不等於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不破”。事實上,如果我們片面地強調“鬥而不破”並因此而束縛自己的手腳,不僅無助于安全環境的改善,反而會易於造成有關國家對中國戰略應對取向的誤判,助長其採取機會主義的方式不斷擠壓中國戰略利益的傾向。要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我們明確維護中國核心利益的底線,劃出不許逾越的紅線,在鬥爭中既朝“不破”的方向努力,同時又要做到不怕“破”,敢於“破”,關鍵時候敢於亮劍。

安全戰略的制定與運用,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面對錯綜複雜的安全形勢,針對不同的國家及不同的問題,我們必須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組合,區別對待,差異化處理,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特別是在回擊一些國家的安全挑戰時,要力求抓住“軟肋”,精准打擊,收到實效。近年來,我們在這一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不斷磨煉與提高鬥爭藝術,將使我們更為有效地打造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

(趙曉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