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分團會議上,澳門中聯辦副主任陳斯喜代表指出,中央明確澳門對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實施管轄,為澳門未來發展海洋經濟創造了機遇。而不少澳區代表,也就發展海洋經濟發表了真知灼見,並指出國家給予本澳八十五平方公里的習慣水域管轄權,對於怎樣發展好海洋經濟,希望國家在頂層設計方面幫助澳門和給予具體指導。因澳門過去沒有水域,缺乏相關經驗和人才,加上在國家「一帶一路」大的戰略背景下,如何設計好有賴頂層的指導和具體協助措施。
充分利用國務院劃撥給澳門特區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共識。實際上,全國政協常委廖澤雲等人在:提交《澳門海域保護、管理開發的提案》提案時就指出,如果澳門有了屬於自己管轄的水域,可以考慮通過一定程度的填海實現功能區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地理空間問題,同時發展海洋科技、海洋旅遊、海洋文化等產業,實現中央提出的「適度多元」要求。
而在國務院進行向澳門特區劃撥海域的作業過程中,行政長官崔世安也為該片海域的功能進行謀劃。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發展海洋經濟,並曾專程前往發展海洋經濟極為成功的浙江省舟山市考察,並就海洋經濟、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兩地的合作,尤其是以作為中葡經貿合作服務平台澳門,積極參與舟山與東帝汶在遠洋漁業基地的合作項目,利用中葡合作發展基金,促進浙江省與葡語國家的遠洋漁業發展,與浙江省領導進行了探討。舟山市發展海洋產業經濟的成功經驗,值得澳門特區借鑑,可以藉著中央批覆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契機,善用海洋資源,並與「一中心一平台」的發展定位有機結合,積極加大力度參與區內濱海旅遊、郵輪母港等項目合作,加快研究和謀劃本澳海洋經濟布局,藉此為澳門特區的持續發展拓寬空間和尋找新機遇。
隨後,崔世安又風塵僕僕,先後拜訪了國家海洋局、海關總署、外交部等有關部會,及廣東省、福建省等地方首長,就澳門特區把握重大機遇,通過科學謀劃,透過海洋經濟、水陸統籌、區域融合等多方面的創新考量和安排,促進特區的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並更有效地融入國家發展之中,透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打造「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和「區域商貿服務平台」,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達至可持續發展,尋求內地各有關部會及地方的支持和協助。可以說,澳門特區政府對習慣水域的戰略意向是十分明確的,就是充分利用中央批覆和明確澳門水域管理範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未來探討多邊的區域合作、海洋經濟,和配合「一帶一路」 策略發展。冀求透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關係,一方面充分利用澳門的文化旅遊資源, 一方面也利用與葡語系國家的關係去推動,使得澳門未來的海洋經濟, 成為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部分。
海洋經濟是一個頗大的命題,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範疇。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服務業。目前,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全球現代海洋產業總產值達一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值二十三萬億美元的百分之四。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世界四大海洋支柱產業已經形成,發展前景看好。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範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長,政府適時調整了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我國海洋經濟區域佈局基本形成,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海洋中心經濟區發展迅速。沿海各綜合經濟區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深圳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構成的沿海經濟區域佈局已經基本形成,海洋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產業更將會有跨越式的發展,海洋經濟已經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
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發展海洋經濟的經驗,是值得澳門特區認真借鑒參考的,但又不能照抄照搬,必須根據澳門特區的實際情況,走出一條具有澳門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之路。實際上,海洋經濟的諸主要項目,包括海洋漁業(包括捕撈和養殖)、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海洋服務業等,並不適用於澳門特區,只有濱海旅遊業一項是吻合澳門特區地理環境及現有經濟產業的。而且也正是濱海旅遊業,與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賦予澳門特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任務,相互呼應。因此,澳門特區發展海洋經濟,應當朝這個方向前行。
目前,郵輪旅遊已成為國際上中產階層旅遊的新模式。行政長官崔世安前幾年對郵輪旅遊感到興趣,並曾與南沙等地探討合作的可行性。但由於澳門沒有深水港,當時更沒有自己海域,根本不可能安排郵輪的泊錨港池。在澳門特區有了自己的海域之後,就可以考慮發展郵輪旅遊了。郵輪碼頭可設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一側的外海方向。另外,在路環以南海面修築棧橋式碼頭供郵輪靠泊,也是可以考量的。
澳門回歸前,港商徐增平的創律公司,購買烏克蘭的「瓦格良號」航空母艦,聲稱靠泊澳門外海開設海上賭場,這也可說是海洋經濟的一個模式。但「瓦格良號」後來已被改裝為「遼寧號」訓練用航空母艦。而現在,一向靠泊在深圳鹽田區對開海域作軍事主題公園的「明斯克號」航空母艦,因與深圳市政府意見不合(要求深挖港池作擴大發展未獲批准),已於今年二月十三日閉門歇業,並拖往船廠檢修。而它的最終去向,目前仍沒有準確公開的答案。其實,澳門特區可與之洽商,靠泊在「新城填海區」A區南部的東側,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一個景點項目,也可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國防教育的基地,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