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李雲霞在上海海關工作時,遇見了同事王弘之。她還記得“當年他穿得怪怪的,一身米色西裝,外配一雙白皮鞋。”王弘之對李雲霞一見傾心,1948年兩人決定訂婚。
“訂婚時,王弘之才向我坦白他是孫中山的外孫,母親是孫婉。”李雲霞被嚇—跳,“孫家家庭很複雜的,那我可不願意了。”
王弘之見狀,急忙安慰她:“其實,我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優越,一切都不是你想像的。”
家中一定隱藏著一個大秘密
“我早先並不知道孫婉是我的母親。”王弘之告訴李雲霞,“直到20歲那年,有一天我把爸爸的書翻出來曬太陽,才發現了—個牛皮紙袋裏有很多舊照片。其中,有一張護照照片特別惹眼——一個少婦抱著一個小孩。我看他有點像我,又有點像姐姐。”
紙袋裏還有很多孫中山的照片和明信片,王弘之甚為疑惑,我家怎麼會有他這麼多的照片呢?而父親在信封上,還寫了一句沒頭沒尾的話:“一個廣東人的女兒”。
就此,王弘之覺得家中一定隱藏著一個大秘密。回想起來,客廳裏總擺著一座孫中山的塑像,這在當時很少見。如果不是國民黨員,誰會放孫中山遺像?還擺在客廳正中間?王弘之覺得很怪,家裏人卻回答說:“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見所有人都在回避,王弘之決定等待。1940年祖母去世,二叔和四叔鬧意見,準備要分家了。一天,二叔王仲鈞把他叫到花園裏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你的母親是孫中山的小女兒孫婉。”王弘之聽後,猶如晴天霹靂。
孫婉與王伯秋鴛鴦夢斷
這之後王弘之才漸漸知道了自己身世的來龍去脈:“爸爸王伯秋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時候,就認識了孫中山。1912年父親回國,次年又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孫中山就寫了一封信說他二女兒孫婉也在美國,年紀尚小,托王伯秋照顧一下。”
“媽媽孫婉那時才18歲,南國少女,又受西方教育,性格大膽熱情,主動與父親交往起來。父親對她也很有好感,但礙於老家已有妻兒,進退兩難。”
“後來,父親難擋母親的熱情,也為了不傷害母親,就把已有妻兒的實情相告。誰知道母親並沒有被嚇退,仍舊要與父親在—起。父親曾寫一信,想把實情告訴孫中山,希望他能勸阻孫婉,但是孫婉不同意,把信撕了。父親後來告訴二叔,他終身遺憾沒有堅持再寫第二封信,以至鑄成大錯。”
1914年7月15日,王伯秋和孫婉結婚了,他們對孫中山隱瞞了王伯秋已婚的事實。當時,孫中山正在國內領導革命,就派了兒子孫科來主持婚禮。
一年後,孫婉生下了女兒王纕蕙。“1918年秋天,媽媽又懷孕了,父親想要回國看看祖母,並且想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岳父大人,以取得諒解。母親並不想馬上回國,最後兩人商定先去日本。”
1919年4月,就在從美國到日本的海輪上,孫琬生下了王弘之。因為生在船上,取名“海平”,英文名字叫Soge,“弘之”是後來的名字。一年後,孫婉帶著孩子住進了上海孫科家裏,並把王伯秋已經娶妻的事情告訴了孫中山。孫中山大怒,堅決反對“一夫多妻”,提出“有李(王伯秋大太太李澄湘)無孫,有孫無李”,要求王伯秋與原配離婚,才能與孫婉在一起,如果離不了,就斷了和孫婉的夫妻關係。
作為父親,孫中山很堅決,不許二女侍一夫,完全沒有通融的餘地。“民國已經通過了婚姻法,一夫一妻制。”孫中山警告女兒。
王伯秋回到南京,才知道17歲的大兒子得霍亂死了。李澄湘是舊式女子、賢妻良母,他原本就覺得難以啟齒,現在更不知如何開口了。
王伯秋只好先跟他的母親袁老太商量。袁老太是一個厲害的揚州女子,一聽此事就定了兩點原則:一是原配澄湘不能離異;二是要把兩個孩子接回王家。“王家的孩子,不能流落在孫家。”
於是,二叔王仲鈞拿著父親的照片和信去上海接孩子,說是老太太想看看孩子。孫婉以為老太太見到孩子或會回心轉意,就拜託二叔代為說情,希望王家能容納她。
誰知,一雙兒女從此就與母親天各一方了。此後,無論孫婉如何去信詢問,王伯秋都沉默不語。因為上一輩人的固執,孫婉和王伯秋不得不分開了。
1921年3月,絕望的孫婉嫁給了外交官戴恩賽。受此打擊,她得了一個頑疾——人一激動,頭部就會顫抖、淚腺控制不住,雙眼不停地流淚。
王弘之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曾經向養母求證。李澄湘承認:“我還去見過你母親。”但接著,她就告訴王弘之,“孫婉已經去世了。”
60年母子天各一方
建國以後,王弘之留在上海。此時,姐姐王纕蕙已經遠走臺灣。分離之際,王弘之把父親的照片塞給了她。“你可以拿著它,找找我們的生母?”他始終相信母親還在人間。
王弘之後來在上海金融學院擔任老師,李雲霞則去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當圖書館館員。
在當時的年代,王弘之主動把自己的情況寫成材料,向組織上作了交代。
“因為這層關係,我和王弘之不知受了多少苦。”李雲霞爽朗地自嘲起來:“我嫁進孫家,就是跟著倒楣。”
就在最艱難的時刻,王弘之收到了王纕蕙的一封來信,說“找到媽媽了”。
孫婉當時住在澳門,為了與女兒見面,特地在香港租了房子住下。同母異父的妹妹戴成功,則負責來車站接王纕蕙。50年後,王纕蕙終於和母親相見了,兩人抱頭痛哭。
此後,王纕蕙和母親同吃同住了三個月。“那可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她後來這樣告訴弟弟。
此時,孫婉還想和兒子王弘之見一面。但“文革”期間,海外關係控制得很嚴,王弘之只好把姐姐的信交上去,請示能否去香港。結果一直沒有回音。
直到1979年,機會再次來臨。戴成功來到上海告訴王弘之,一切赴港手續已經全部辦妥。她問哥哥:“是不是馬上就去看母親孫婉?”
那時,正好是學校暑期前的大考。作為老師的王弘之,工作一向認真負責。王弘之想“也不急在這—個月”,就決定過了大考再去。
沒想到,就在見面前的一周,孫婉在澳門鏡湖醫院去世了。據說,87歲的孫婉得知兒子即將前來的消息後,興奮不已,日夜不眠、口中念念有詞。護士一再提醒她注意身體,並且還用藥物控制。可是都不管用,她整天坐在輪椅上,叫護士推著她滿房間走動,見人就說:“我的海平,要來看我了。”
有一天,護士發現她吐出咖啡色液體,原來是胃出血。由於年事已高,不能施行手術。不久,她就昏迷不醒、撒手人寰。臨終的時候,孫婉一直在呼喚著兒子的名字——“海平,海平,我們終於可以見面了。”
(李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