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站在創新源頭的制高點上,我們才能實現原始創新能力質的躍升,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方向,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應有的科技貢獻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對我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使之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我們應當認清創新發展的形勢,順應創新發展的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大幅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當前呈現出兩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化,二是由“點”的突破向“面”的提升拓展。
載人航太、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煤化工等持續突破,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的發展;高鐵、核電、超級水稻等走向世界;中微子、鐵基超導、量子資訊、納米科技、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生命起源和進化等若幹前沿和新興領域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領先的重大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準;論文、專利等科技産出已居世界前列,質量大幅提升;化學、物理、材料、數學、地學等主流學科已經進入世界前列。
我國科技創新正在深刻改變世界創新版圖,步入從以往的跟蹤為主到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在一些重要領域具備了厚實的積累,經過五年的努力,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同時,我們要看到,我國科技創新仍存在著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科技供給不能有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需求等問題。這裏面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創新的路徑依賴問題。
我們大量的研發課題,往往是跟蹤國際熱點、國際前沿,技術路線往往也是跟蹤模倣,較少自主提出的科學思想、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較少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中提煉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核心技術問題,在創新的源頭上就失去了先機,原創性、獨特性不夠,許多成果往往是對國外提出的理論的完善、假説的證實和技術的拓展,缺少開辟新方向、引領發展的原創成果,形成創新路線的路徑依賴。
我們的許多産業技術源頭不在國內,引進成套技術和裝備後,在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不夠,往往是引進一代又一代,被國外牽著鼻子走,未能及時攻克超前一步的關鍵核心技術,許多關鍵産業領域未能創造出自主知識産權的産業技術體係,使我國許多産業技術含量不高、大而不強,形成産業發展和技術發展的路徑依賴。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我國趕超國際先進水準的發展進程中,這種路徑依賴的負面作用日益顯現,將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質量和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十三五”時期應當採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應更新創新觀念,擺脫慣性思維,改變傳統思維定勢造成的創新路徑依賴問題,鼓勵科研人員樹立創新的自信心和勇氣,既要向國際同行學習,又要敢於提出自己獨創的科學思想、科學假説,敢於開辟新的研究方向,敢於嘗試新的技術路線。
我國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傳統産業升級、還是新興産業發展,無論是生態環境改善、還是民生健康保障,都提出了大量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從更長遠看,中國的現代化,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活動的規模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所面臨的資源能源、人口健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也是艱巨復雜的,將不斷提出新的重大課題。
這些課題的背後蘊含著許多綜合的、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不少科技問題用已有的理論和技術無法解決,具有原創性,我們要善於從中發現新現象、新規律,創造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
只有站在創新源頭的制高點上,我們才能實現原始創新能力質的躍升,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方向,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應有的科技貢獻。
應針對發展瓶頸,制訂我國重要産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面向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全面分析我國重要産業的發展現狀和需求,分析研判世界産業和科技發展趨勢,確定我國産業技術發展近中遠期目標,分階段提出需要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明確創新的路徑、舉措和時間表,制定配套政策,超前部署、迎頭趕上,突破重要産業技術的路徑依賴,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彌補發展的短板,優化資本、技術、管理等創新要素配置,加快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高新技術産業新優勢,支撐我國産業從産業鏈中低端向高端發展,提高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保障水準。
應把握發展機遇,迎接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到來,制訂新興技術和産業發展路線圖,防止形成新興産業發展的路徑依賴。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創新活動進入一個新的密集期,科技創新呈現出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生動景象,一些基本科學問題面臨著重大突破,綠色、健康、智慧引領創新方向,資訊技術與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環境技術深入融合,“互聯網+”技術蓬勃興起,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將引發産業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成為社會生産力新發展的突破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
世界經濟正處于金融危機後的復蘇期,發達國家加快“製造業回歸”和新興産業發展,超前安排科技創新行動。新興産業的發展既為我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難得機遇,也使我們面臨差距拉大的巨大風險,我們應當前瞻分析世界科技和産業發展的走向,抓住技術和産業變革的突破口,明確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積極培育和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增長點,創新産業組織、商業模式,加快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不斷拓展發展的新空間,搶佔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的制高點,探索發展的新模式,積蓄發展的新動能,打造發展的新引擎,在世界新一輪經濟繁榮中贏得主動。
應創新體制機制,大力促進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係的現代化。我國已有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專業研發隊伍,形成了由國家科研機構、行業科研機構、國防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研發組織構成的完整的創新體係,這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各創新主體發展很快,但功能定位界定不清的問題顯現,存在同質化發展、無序化競爭的現象,需要明確各創新主體的職能定位,分類管理、分類支援、分類評價,形成分工清晰、協同創新的局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勢將引發我國研發體係的重大變革,構建形成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組織體係。科技創新管理中也需要處理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係、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的關係、科技資源集中與分散的關係、國家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多樣性的關係等,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健全和完善國家科技宏觀決策體係,加強重大決策科學民主咨詢評議機制建設,加強科技決策部門與經濟社會發展決策部門之間的互動。
應優化發展環境,加強科學普及,通過揭示科技發展趨勢和走向、宣傳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激發和培養大眾對科技的興趣和愛好,加深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認識,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全社會示範創新行為、傳播科學方法、宣傳學術規範和科學倫理,加深大眾對人、自然、社會關係的理解,引導大眾重規範、守規則、講誠信,尊重知識産權,遵守人類社會基本倫理,尊重自然演化規律,促進社會行為規範和法治社會建設。傳播和倡導追求真理、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理性實證的科學精神,促進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尊重首創、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和社會環境。
(潘教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