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距離宣誓就職還有整整兩個月之際,接受《中國時報》的專訪。她在被問到是否感受到中國大陸的善意時聲稱,在五月二十日就職之前,是雙方展示善意、累積互信的緩衝期,而唯有累積信賴,才能在兩岸關係的處理會有比較大的空間,對於處理兩岸問題的艱難。由此,蔡英文聲稱,期待中國大陸方面可以運用這個機會,「再展現一些善意」,並「相信中國大陸應有能力做此思考,不需要我們去指點他什麼。」她還聲稱 ,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大陸必須注意到「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在台灣民意與陸方期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這是陸方必須面對的現實。對於《中國時報》提問,倘她最後仍不願表達「兩岸同屬一中」,甚至不願依大法官解釋,明說「兩岸非國與國關係」,這究竟是穩定還是改變現狀?蔡英文竟然回答說,她無法給明確回答,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衍生自陸方近來的說法,但陸方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詮釋,「這些詮釋會影響我們的判讀」,在「五二零」之前她不打算過早回應。她還強調,「在做最後決定前,我不會被任何一個特定的想法所主導。」
蔡英文的這個專訪答問,很明顯是對其一月十六日當選之後北京的系列善意呼喚,作出一個「總結」式的回應。儘管她沒有像民進黨的某些「暴衝立委」那樣惡形惡相,口出不遜,以致讓個別台灣網友誤判為「討好」北京,但從她上述的答問內容看,其實這是她在公開向北京「恃價而沽」,仗恃所謂的「台灣新民意」,向北京「向天要價,吊高來賣」,力求北京「落地還價」——不要再要求她對「九二共識」尤其是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表態。反正,「我就是這樣了,你還能怎麼樣」?
蔡英文挑選《中國時報》來進行專訪答問,看來是經過精心計算。因為在台灣地區的傳統媒體中的網站中,《中國時報》可能因為其大老闆蔡衍明在大陸地區投資經商有成的關係,是少有的未受「封鎖」,亦即網友們尤其是青年網民可以直接閱讀到的網站,大有要讓大陸地區的青年網民「天然統」也能看得到,達到「一箭雙雕」目的之意——一方面要讓他們知悉自己的立場「底線」,是不可能讓步的,即使是再張貼多少網文「鼓譟」,她也不會為其所動;另一方面則針對大陸青年網民雖然懷有「天然統」的家國和民族主義情懷,但對台灣地區的具體情況並不了解的情況,展示台灣地區的「新民意」,甚至是部分青年的「天然獨」狀況,「連消帶打」地回應他們的「網上攻勢」。
蔡英文接受《中國時報》的專訪,是在三月二十日進行的,而三月二十日正是距離其將宣誓就職的五月二十日整整兩個月。自她三月十六日當選以來,大陸方面從不同方位、不同層級發話,希望她在「五二零講話」中正面回應「九二共識」,不單止是承認一九九二年香港談判及後續電話、傳真往來達成共識這個歷史事實,更要承認這個共識的核心內涵,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且,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包括放緩陸客訪台、停止貨貿協議協商、與岡比亞建交等,向她施加了壓力。
對此,蔡英文認為是應當進行一個「總結」式的回應的時候了。不管是《中國時報》自動找上門來,正好符合她的謀略需要,還是她為了落實自己的策略設計,她不選擇已經儼然成為民進黨「機關報」的《自由時報》,也不選擇政治光譜更「藍」的《聯合報》,而是中間偏藍的《中國時報》,除了是出於上述的可以讓大陸網民也可看得到的考量之外,就是為了顯示「新民意」——「台灣畢竟是民主社會,人民的意見是最重要的」。
從這個專訪中可以看出,蔡英文已經橫下決心,不打算接受大陸的期待和呼喚,在「五二零講話」中將不會正面回應「九二共識」,尤其是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相反還要求大陸方面從現有立場後退,即只須承認她現在的立場——空洞的「維持現狀」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抽象肯定卻具體否定「九二共識」歷史事實的手法,而不要迫使她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核心內涵,並對她的模糊策略採取「側側膊,唔多覺」、「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
蔡英文為何會如此仗恃?看來她是根據某些表面現象,錯誤判斷形勢:其一、認為「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牌」對她已經不具有震懾力。如果說,在二零一二年的「總統」大選中,「兩岸關係牌」仍有力度,因而在敗選檢討報告中,會有「輸在最後一里路」,必須調整當時兩岸政策之語的話,在經過「太陽花學運」,污名化兩岸經貿合作交流及兩岸協議之後,「兩岸關係牌」和「九二共識」的實力已經大為被削弱。因此,在今次大選中,盡管朱立倫仍在大打「九二共識牌」,但她就刻意避開,不談兩岸政策,將敗選檢討報告的結論拋放在一旁,而是多談台灣地區的內部事務,緊緊抓住馬英九政府的施政失誤,集中所有力量大打「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在當選後,蔡英文食髄知味,繼續實行此策略。一方面不刺激不挑釁大陸,並繼續躲避甚至是「不屑」於回應「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則針對馬政府施政失誤之處,大談經濟、食安、長照等民生經濟議題,勤跑企業尤其是代表台灣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而她又較為熟悉的生化技術企業。
其二、有「國家安全局」歸納猜測的大陸對台「九大策略」壯膽。據台灣媒體報導,「國安局」依據「總統」大選後相關情報的收集和整理,歸納出大陸當前對台九大策略原則,即穩定兩岸局面、維護過去交流成果、防止逆轉操作、硬主軟輔、做法彈性、經美製台、重批「台獨」、少批蔡英文以及創造兩岸緩衝空間。
既然大陸只是打壓「台獨」而不批評蔡英文,希望藉此創造兩岸緩衝的空間,她又何不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抬高自己的「議價籌碼」?
其三、蔡英文自恃有「新民意」作其後盾。她在這個專訪答問中兩次提到台灣是「民主社會」,就是她所恃之處,她是以過半得票率當選「總統」,民進黨也獲取過半「立委」議席。陳水扁是因為只有百分之三十九的得票率,才「被迫」說「四不一沒有」;她擁有強大的「民意後盾」,因而無須按照北京的「指點」去進行政治表態。反而要北京向她「再展現一些善意」,一副有恃無恐、盛氣凌人的樣子。這也是在暗示,「國安局長」楊國強所預測的關閉協商機制、停止陸客赴台及「斷交潮」等施壓措施,嚇不倒她和台灣民眾,反而將會激發台灣民眾的逆反心理,對大陸的分離心理傾向更嚴重。
本來,北京是對蔡英文有所期待,並展現了某些善意的,如與岡比亞的建交就沒有挑選在五月二十日當天,以讓蔡英文掌握一些主動權,正面回應「九二共識」。但她卻錯估形勢,以為自己就真的掌握了甚麼「主動權」,並以「新民意」為籌碼。殊不知,主導權掌握在北京的手中,蔡英文不要未見棺材不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