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4月26日電】針對兩岸共同認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日前取得成果,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26日表示,這是兩岸簽署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後的一項重大進展,未來生物技術新藥企業將可減少在兩岸重復執行臨床試驗,縮短新藥上市時程,節省開發成本。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最新公佈的消息表示,為落實《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兩岸藥品研發領域合作,兩岸成立藥物臨床試驗專項工作小組,共同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認定。經工作小組共同評估,認定台灣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等4家醫院,符合兩岸藥物臨床試驗管理的相關要求。自今年4月25日起,藥品註冊申請人可委託上述4家台灣醫院,按兩岸有關監管要求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符合要求的臨床試驗數據可用於在大陸申報藥品註冊。大陸的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同期通過共同認定。
消息指出,兩岸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緊密合作,對符合要求的臨床試驗數據用於兩岸同步申報藥品註冊,將減少重復臨床試驗,助力兩岸新藥研發,共同促進健康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
記者從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獲悉,為了讓生技產業可快速導入新藥案例,進入兩岸4+4整合共同試驗、數據分析,該機構將於6月上旬舉辦業界說明會,並安排大陸4家臨床試驗機構專家來臺,商定相關新藥臨床試驗執行辦法,希望讓新藥研發企業掌握兩岸臨床試驗的申請步驟與流程。
台灣詩人鄭愁予:兩岸詩歌創作應共同守護中國傳統
【新華社南京4月26日電】“兩岸詩人的詩歌創作有著共同的基座,就是中國傳統,我們要守護好這個傳統。”台灣著名詩人鄭愁予日前在南京先鋒書店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作如此表述。
近日,《鄭愁予的詩:不惑年代選集》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精選了鄭愁予代表性詩作211首。鄭愁予認為,兩岸詩人的聚會,出版詩集是文化交流的好方式,借此可以加深彼此瞭解。
鄭愁予告訴記者,一年半以後他準備動筆寫自傳,“我會將個人經歷、家庭遭遇等鮮為人知的事件放置在歷史大背景中,誠實地記錄下來”。
“我開始學寫詩的時候正值日本侵華,是我們民族遇到大災難的時刻,那時寫的多是關係民族命運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鄭愁予也寫了一首詩,“兩岸同胞的生命是相通的,詩是情緒的集中體現,寫的時候眼裏充滿了淚水。”
鄭愁予,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是當代漢語詩歌界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曾多次被選為台灣“最受歡迎作家”。
2016榕臺兩地青年創(就)業研習班在榕開班
【新華社福州4月26日電】26日,由福建省福州市臺辦主辦的第四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一“2016年榕臺兩地青年創(就)業研習班”開班儀式在福州市舉行,來自兩岸的60名青年參加了研習活動。
主辦方表示,將在研習班上介紹福州自貿片區建設情況、福州市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榕創(就)業政策、福州市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情況等內容,並邀請在榕台灣青年創(就)業之星為兩岸青年進行經驗分享。
此外,“兩岸青年創業成果展示”也將同期舉行,兩岸青年創客作品、優秀人才將登場亮相,與公眾互動。據悉,來自海峽兩岸知名高校的師生將攜機器人、網際網路等創新產品,以及相關前沿技術和研究熱點前來分享。
本次活動將持續至5月5日,共有30名台灣青年及30名大陸青年共同參與。
“梅”開兩岸 師生情長——梅葆玖先生的兩岸往事
【新華社上海4月26日電】出生於1894年也就是甲午海戰爆發之年的梅蘭芳先生一定不曾想到,120年後的又一個甲午年,被稱為“雙甲之約”的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活動從大陸辦到了寶島台灣。這也是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最後一次到訪臺北。
“家父曾經在許多地方演出,但讓他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機會來台灣演出,看看他的老朋友。”“我代替他實現心願,台灣還有我的開門弟子,也是一種特別的緣分。”那一晚,梅葆玖先生站在臺北“兩廳院”的舞臺上這樣說。那是2014年8月8日,恰逢梅蘭芳先生的祭日,在場的戲迷得見梅葆玖真人,又聽到這番話,掌聲雷動。人群中來自大陸的“70後”戲曲製作人呂俊也牢記下這番話,後來成為兩岸“梅派”交流的推手。
時間倒回至1982年,台灣出生、學戲多年的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場演出,這是一場改變她舞臺命運的演出。
據魏海敏回憶,這是改革開放後京滬兩地京劇院團第一次聯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帶領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的名角們在香港新光戲院連演了半個月。當時魏海敏雖已是台灣小有名氣的“全能旦角”,但對自己所從事的京劇藝術認知不深,甚至覺得前途渺茫,但那次梅葆玖先生的表演深深震撼了她。她感慨:“太美了,京劇原來也是可以這樣演的。”那以後,她認定志業,許願要拜梅葆玖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