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7日下午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是對汪道涵與辜振甫兩位老先生的最好告慰……
回首來時路,海峽兩岸交往的基礎是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和1993年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的“汪辜會談”,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授權高層人士首次會談。而1998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汪辜會晤”,則正式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
1992:“九二共識”
1992年月10月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為會長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以辜振甫為董事長的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在香港舉行了成功的會談,雙方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一直成為兩岸對話與談判的基礎。
汪道涵介入兩岸事務,早在他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之前。
1988年,國學大師南懷瑾在美國隱居3年後,返抵香港定居。在他剛住下來的第6天,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又介紹中央對台工作負責人楊斯德與南先生接上關係。
當時,中央選中南懷瑾這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隱士式人物,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一是南懷瑾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人脈關係,瞭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二是南懷瑾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聲望。應當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南是兩岸關係最為合適的牽線人。
為著民族統一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南懷瑾先生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參與其中,從1990年月12月31日開始,終於促成兩岸密使在南先生香港寓所重開國共兩黨會談。
會談了幾次,未獲進展。於是南先生提議大陸方面增加汪道涵和許鳴真二人為密使,參與會談。由此,提升會談分量,增進會談效果,促成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
1991年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京成立。年高德劭的汪道涵被選為“海協會”會長,從此站上兩岸對話第一線。
汪道涵出任海協會會長之後,兩岸關係有發展、有挫折。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為會長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以辜振甫為董事長的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在香港舉行了成功的會談,雙方達成了“九二共識”。
1993:“汪辜會談”
1993年4月27日,在海協會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上午10時05分,汪道涵和辜振甫兩位老人從兩部電梯同時走出,步入海皇大廈4樓會議廳,走向相對而坐的會議桌後,兩人站立起來,兩隻右手跨過桌面、跨過了臺灣海峽,握在了一起。兩位元老人面帶微笑向中外記者致意。
這時,記者們激動不已,連連呼道:再來一次,再來一次……汪道涵和辜振甫善解人意,便一次又一次地握手,那場面真是感人至深。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
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廈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汪辜會談”的最後一項議程在此進行。上午10時40分,辜振甫和汪道涵同時進入會場。二老先是走到簽字台前互相致意,兩位先生的夫人及海協會與海基會出席人員依序分排坐定;然後,兩位元先生鄭重地在協議上署下自己的姓名;在簽署前兩項協定後,雙方互換位置繼續簽署另外兩項協定;10時52分,4項協定簽署完畢,兩位元先生舉杯同賀,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在海峽兩岸長達40多年的政治對抗後,終於邁出了緩和關係、開展合作的嶄新一步。為慶祝這次歷史性會談的成功,在董宮夏蓮廳,汪道涵宴請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9道菜,汪道涵巧妙地嵌入了對臺灣同胞濃濃的骨肉之情:情同手足(乳豬與鱔片)、龍族一脈(乳酪龍蝦)、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慶團圓(董園鮑翅)、萬壽無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種海鮮)、燕語華堂(官燕燉雙皮奶)、兄弟之誼(荷葉飯)、前程似錦(水果拼盤)。
將這9道菜名連起來,是一段令人感慨叫絕的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龍族一脈”,今夕“燕語華堂”、“琵琶琴瑟”和鳴,譜一曲“喜慶團圓”,祝大家身體健康“萬壽無疆”,海峽兩岸的“兄弟之誼”能“前程似錦”、“三元及第”。汪道涵的這9道巧嵌同胞情的菜名,為華夏美食史增添了一段血濃於水、同胞情深的佳話。
弘海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總裁蔡充的太太邱海甯回憶說,辜振甫曾親口告訴她,第一次“汪辜會談”時,汪送給辜一個很有意義的筆筒,諧音“必統”,讓他印象深刻、珍愛不已。
1995:“汪辜會晤”
1995年5月28日,兩會事務性商談時,初步達成於7月20日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並確定會談中的8項議題。
然而就在此時,臺灣當局在國際上大搞分裂活動。鑒此,汪道涵於6月16日致信臺灣“海基會”,推遲會談。
1998年,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及推動下,兩岸關係氣氛有所緩和。當年10月14日,久違大陸53年的辜振甫和夫人嚴倬雲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辜振甫先生一到下榻賓館,就向等候在那裏的中外記者說:“在這裏看到許多老朋友,感到很溫馨;一路上見到今天的上海並瞭解到兩岸經貿現在很旺盛,十分高興。”談到此行的目的及希望,辜振甫先生說:“這次到上海訪問,本人與汪先生將有數度晤談的機會,至為難得,相信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努力中,營造相互信任、為人至善的基礎。本人希望兩岸都能嘗試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問題,在建設性的對話中,找尋開展兩岸關係的正確做法。”
辜老先生雖已81歲,仍耳聰目明,談吐風趣。有記者問:“請問辜先生這次和汪先生見面,與1993年‘汪辜會談’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辜老先生回答說:“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會面沒有在‘第三地’,也就是說,在自己的地方談,解決自己的問題。”
為了與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相區別,媒體將這次會晤稱為“汪辜會晤”。
上海和平飯店是一座歐洲宮廷式建築。14日下午5時35分在八樓“和平廳”,汪道涵和夫人孫維聰特地在電梯口迎候辜振甫和夫人。汪道涵滿面紅光,笑容可掬;辜振甫精神矍鑠,風度儒雅。當兩位老先生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的時候,全場幾百隻閃光燈頻頻閃爍,照相機快門聲響成一片。此情此景使人們想起5年前新加坡汪辜二老的第一次握手,場面雖相似,但時光飛逝,汪辜兩位老先生從七旬老人變為年過八旬。兩岸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是首次在中國土地上的握手。
汪道涵熱情地歡迎辜振甫率海基會參訪團來訪。汪道涵首先說:“我本人和海協會全體同仁對辜先生夫婦及海基會各位的到來表示歡迎。”“自1993年新加坡‘汪辜會談’以來,我和辜先生已經5年沒有見面了。這次辜先生能來上海,我十分高興。辜先生率貴會各位來祖國大陸參觀訪問,是兩會共同努力的結果。辜先生和各位先生來訪,可以促進兩會的相互瞭解,推動兩會的交流和溝通。我也願就此機會,與辜先生及各位就雙方共同關心或各自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
針對兩岸在“一個中國”議題上的爭議,汪道涵提出了著名的“86字箴言”:“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汪道涵提出兩岸一起努力,共同來締造一個統一的中國。
10月15日下午,上海新錦江大酒店四樓白玉蘭廳。汪辜兩位老先生均身著深色西服,顯得清臒健朗,一邊悠閒品茗,一邊親切交談。遠遠望去,他們相談甚歡,並不時地用手勢加強語氣。兩位夫人當天的著裝也格外醒目:汪夫人是寶石藍套裙,辜夫人則是一襲大紅旗袍,她們在茶几旁輕聲地細話家常。
1945年離開上海時年僅28歲的辜振甫先生,此時已是耄耋之年。他感慨地說:“53年後舊地重遊,感觸至再。見到上海今天的榮景十分高興。”辜振甫是在談笑間完成了邀請汪道涵隔年到臺灣訪問的任務。
1993年的“汪辜會談”和1998年的“汪辜會晤”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曾經引起海峽兩岸和整個國際社會的密切注視。這是海峽兩岸授權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的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兩位老人都具有歷史發展的戰略性眼光,在會談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智慧,從而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上,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為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各個領域之間的交流,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然而,這一大好的局面遭到了以李登輝和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獨”勢力的蓄意破壞。先是在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了“兩國論”,破壞了汪道涵擬于當年秋天對臺灣的訪問,使兩岸關係陷於僵局;2000年,奉行“台獨”分裂路線的陳水扁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公然提出“公投制憲”的“台獨時間表”,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在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複雜形勢下,汪道涵以他對祖國統一大業的熱誠、革命家的襟懷、剛柔相濟的風格,為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挫敗“台獨”分裂勢力的圖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李登輝“兩國論”與陳水扁“一邊一國”論的陰霾之下,汪辜兩老對隔海峽,咫尺天涯,無緣再見,抱憾終身。
“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比汪道涵年輕兩歲的辜振甫先生,于2005年1月3日在臺北病逝。
汪道涵先生的個人代表、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和秘書長李亞飛於2月1日前往弔唁,並轉交汪道涵信函給辜嚴倬雲。信中句句凝咽,語語清淚:“驚悉振甫先生遽歸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而今風颯木蕭,青史零落,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兩岸之道,惟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
斯人斯語,言猶在耳;斯志斯事,歷歷在目。汪道涵痛悼辜振甫的唁電,又何嘗不是自己長年以來念茲在茲的家國情懷!未能踏上臺灣這塊熱土之遺憾,終成汪道涵未竟之遺志。
據其身邊人介紹,辜振甫逝世後,汪道涵表現出的沉痛不僅是對老友的哀悼,更是對歷史的感慨,其生命最後時刻仍在牽念兩岸關係。
據稱,1993年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會談時,二老一上來就先聊了半小時的京劇,再談兩岸關係。1998年在上海第二次握手會談時,京劇行家的汪道涵,對招待辜振甫所安排的京戲劇碼,一一進行細心推敲。他們一面看戲,一面交頭品析,三言兩語交換著對摺子劇碼與演出的看法。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認識,使得二老能有更多的心靈語言交流,如果說白天二人更多的是談兩岸問題,那麼晚上更多的是有關京劇的私人會晤。
汪道涵的家中存放著一盤盤辜振甫從臺灣寄來的錄影帶。身邊人士介紹,2005年1月3日以後,汪老時常會翻出影帶,欣賞昔日老友的京劇表演。
“汪公仙逝,兩岸齊悲”
汪道涵一位身邊人士說,辜振甫病逝使汪老身心頗受打擊;2005年年初汪老被查出癌症,上半年時曾出現一次危殆情況。2005年10月,一位故友探望汪道涵時,汪還微笑著說:“我還有兩個月。”未料一語成讖。
上世紀90年代中葉,汪道涵患胃癌動過大手術,進入新千年後,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相當嚴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更是雪上加霜,雙重打擊。然而,病中的他仍在為祖國統一和兩岸和平鞠躬盡瘁。
在汪道涵身邊工作了14年的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嚴安林介紹說,到了晚年,汪老主動要求自己所在的上海臺灣研究所每天給他送一份關於當天臺灣的重要消息匯總。對研究所編發給他的《每日台情要報》,他不僅每期都認真閱讀,而且還提出改進意見;他不僅要求提供有關消息,而且要求看臺灣內外重要媒體對有關事件的重要評論、學者觀點。
2005年12月20日,汪道涵正在饒有興致地閱讀臺灣最新動態,突然感到不適,旋即進入了急救狀態。
2005年12月24日7時12分,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因病在上海瑞金醫院辭世,享年90歲。據悉,這一天剛好也是原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農曆忌日。
汪道涵在滬逝世消息傳出,臺灣各界一片悲風。臺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榮譽主席連戰,親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分別致電海協會,對汪道涵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對其家屬表達深切慰問。馬英九唁電:“驚悉道涵先生逝世,令人痛悼!道涵先生長期致力兩岸關係,以溫和理性創意之風格,扮演關鍵角色,對增進和平交流,貢獻卓著。敬請先生親屬節哀順變。”連戰唁電:“遽聞道涵先生仙逝,至感哀悼!道涵先生致力兩岸關係,德高望重,所做努力和貢獻,永為各方景仰,足令兩岸人民永遠懷念!謹向先生親屬誠摯慰問。”宋楚瑜唁電:“驚聞汪老先生于今晨辭世,不勝悼念,特電敬致哀忱。對汪老先生長期溝通兩岸事務之付出和貢獻,深表敬佩與肯定。今年五月間,個人及親民党大陸訪問團成員代表一行蒙汪老先生撥冗于上海會面,先生之精闢見解及對兩岸和平之企盼,令人景仰。遽遭大故,傷痛逾恒,尚祈節哀珍重。特電專唁,敬頌禮安。”鬱慕明唁電:“驚聞汪道涵先生辭世,慕明率新党同志同申哀悼:九二會談,雖成絕響,兩岸新局,已然展開。先生之行,開兩岸和平大門;先生之德,受全球華人景仰。哲人其萎,民族同悲;風木蕭蕭,典型長存!”
汪道涵病逝的當晚,辜振甫的遺孀辜嚴倬雲女士表示,“驚聞汪老過世,本人及家屬均深感悲痛。振甫與本人在汪老生前雖僅數面之緣,但對兩岸關係的關切心意相同,引為知己。振甫辭世時,汪老更派專人前來悼唁,令人感動……”辜嚴倬雲、兒子辜成允、女兒辜懷群,專程從臺灣前來送汪道涵最後一程。神情哀傷的她與子女在汪道涵遺體前深深三鞠躬。如今,見證當年兩岸“汪辜”佳話的辜夫人對外界表示:很期望有人能繼承汪辜兩老的心意,給兩岸很好又圓滿的結局,讓炎黃子孫快樂地生活。
2008年11月3日下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臺北拜會已故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遺孀辜嚴倬雲女士時表示,抵台後第一時間來拜會辜嚴倬雲,“是感情使然、心情使然,也是廣大大陸同胞希望我們這樣做的。汪道涵、辜振甫兩位前輩一生孜孜追求的,就是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兩位老人雖然都已駕鶴西去,但兩岸同胞將永遠懷念他們。”陳雲林說。
(吳志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