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在南海轉而支持中國

  4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斯瓦拉吉在莫斯 科舉行中俄印外長第十四次會晤。根據19 日發佈的聯合公報,圍繞南海問題,俄羅斯、 印度承諾維護基於國際法原則的海洋法律秩序,認為所有相關爭議應由當事國通過談判和協議解決。

簽聯合公報挺中國南海立場

19日,外交部公佈的中俄印外長第十四次會晤聯合公報中提到,中國、俄羅斯、印度承諾維護基於國際法原則的海洋法律秩序,該秩序顯著體現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所有相關爭議應由當事國通過談判和協議解決。外長們呼籲全面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及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標。

根據聯合公報,外長們認為,作為國際和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和新興市場國 家,中俄印需要本著開放、團結、相互理解與信任的精神,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外長們強調三國合作對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與穩定、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與繁榮將發揮積極作用。

在莫斯科,除三方會晤外,中俄和中印外長都舉行了雙邊會談。

在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也提到了南海問題,他表示,「中俄是戰略協作夥伴,雙方始終在彼此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王毅說,中方在南海維護正當合法權益,有權依法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恰恰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中俄都應對濫用強制仲裁機制的做法保持警惕。

拉夫羅火則表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俄中共同應對各種挑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的發展。俄方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支持有關當事國通過直接談判協商解決爭議。俄方願與中方共同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俄方願推動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接。 共同推進中俄印合作,促進上合組織、亞信進程的發展。

中俄印外長會晤這一機制始2002 年。如今,這一機制被認為是「一股影響世界 的積極合力」在政治事務方面,三國外長會就一系列國際和地區熱點事務「對表」,並表達相互支持。例如,聯合公報提到,中國、俄羅斯兩國外長重申,兩國重視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支持印度在聯合國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聯合公報中針對亞太安全,外長們承諾繼續推動在東亞峰會框架下利用區域安全架構研討會等合適渠道討論亞太地區安全架構,同意年內在中國舉行首輪中俄印亞太事務磋商。

一共三十條的聯合公報中,三國外長還就阿富汗局勢、巴以局勢、伊核問題等達成共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所長陳玉榮表示,中俄印是新興國家、金磚國家的代 表,有重要的話語權,三國一起在全球舞臺上發出自己的、一致的聲音,就是積極信號,是建設性的力量。

印為何在南海轉而支持中國?

南海問題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個熱點——誰能想到,如此力挺「中國南海立場」 的國家竟然是一直「癡迷」同中國競爭、對抗的印度。

中國堅持南海問題應當由當事國通過談判和協議解決,而美國堅持將南海問題國際化。此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經明確表態,支持中國提出的南海解決方案,而印度是首次明確同意中國對南海的解決方案。

而就在近日,美國國防部長剛到訪印度,有分析稱,這是卡特擔任防長不久以來二度訪印,且他取消了原定的北京之行。此舉恐怕表明,美國正毫不掩飾地針對中國,支持中國的潛在地緣戰略競爭對手之一。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4月12日在與印度國防部長帕卡爾會晤時宣佈,美國和印度原則上同意共享軍事後勤基地。按照共識,印美兩國軍隊可在對方陸海空軍基地進行後勤補給、維修和休整。印度此舉被外界認為是參與美國遏制中國的行為。

同時,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拉希勒12日出席在瓜達爾舉辦的一場研討會時稱,印度情報機構調查分析局正「積極」參與從事破壞巴基斯坦穩定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相關活動。眾所周知,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涉及中國460億美元投入,關係到中國重大戰略利益。

美國最近在大力推進將印度納入一個旨在遏制中國影響力的軍事和安全政策聯 盟。卡特在印度表示,美印關係對21世紀的國際關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專家克利斯蒂安‧瓦格納認為,「近兩年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政府與美國聯手,加強與中國的對立,比如發表關於南海的美印共同聲明。印度也與越南和菲律賓等與中國存在矛盾的東南亞國家進行合。

早在2014年時,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曾經與奧巴馬發佈印美共同聲明,美印特別提及南海,並呼籲各方避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當時,有分析認為這是印度對中國傳遞訊號,印度態度被認為是支持美國提出的南海解決方案。

但對於美國拋來的橄欖枝,印度也是有選擇的接受,不願過分出頭來遏制中國。卡特訪印後,4月20日至21曰,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到訪北京,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見面,參加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9次會晤。

有分析人士認為,印方最近與中方高層頻繁互動是想表明,他們並非美國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排頭兵」。

而美國《防務新聞》稱,印度將會發現,在改善對華關係和增強自身安全利益之 間保持平衡很難。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辛格表示,中國和印度都把經濟發展作為要務,傳統意義上的戰爭不是雙方的選擇。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特利斯表示,雙方都有良好的意願,但安全競爭的現實總是「闖入」雙方視野,揮之不去。

印度只想在中美間找平衡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傑表示,雖然,美國和印度原則 上同意共用軍事後勤基地,但協定草案還有待最後商榷。印度防長帕里卡爾表示,印度和美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後勤保障協議》。如果雙方最終署這一協議,那將標志着印度在外交政策方面開始攞脫傳統上的模糊和搖擺,轉而開啟一種基於實用主義的 「莫迪化」安全模式。

這種「模式轉變」並非一日之功。早在 200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時期,美國就向印度提出簽署包括《後勤保障協議》在內的美印關係3個「基礎性協議」,只是當時的辛格政府對此多有疑慮,擔心那樣將使印度丟掉其外交政策層面的「戰略自主」和不結盟立場。不過,莫迪上台執政之後便開始以更大的熱情和意志,推進前任 「團結進步聯盟」政府在這些領域已經開啟的進程。因此,這次美印就共用軍事後勤基地達成原則上的共識不應被視為出人意料之事。但狄伯傑認為,印度實在太大,根本不適合扮演美國的副手角色。原因有四:

首先,同美國漸進且愈發深入的戰略接觸表明印度希望從本國利益出發,增進與美國在聯合研發領域的對話。進而加強兩國防務合作。印美兩國戰略利益趨同,或與印度和中國在國家綜合實力方面的不對稱現狀有關,當然也是因為印中兩國在雙邊、地區以及一些全球性事務上存在分歧。莫迪政府意識到,基於與中國在綜合國力方面的這種不對稱,印度在邊界、跨境恐怖主義或中國挺近印度洋區域等問題上,很難獲得中國讓步。或許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達成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莫迪政府才接連宣佈在南海航行自由問題上與美國、日本和越南保持一致。這讓中國很不高興,儘管印度並未同意與美國在南海搞「聯合巡航」。

其次,在加深與美國合作的過程中,印度的主要著眼點在高新技術方面,希望借助共同開發和生產提高本土防務技術水準,建設堅實的國防產業根基,減少對進口武器系統的依賴並增加國防出口等等。比如,雙方已經開始探討在航母設計與操作、噴氣引擎技術以及戰機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美國方面一直堅持,要想實現這種技術合作,雙方必須先簽署「基礎性協議」。不過,兩國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情況如何,還得看在雙方均卷入實際的衝突時,印度如何執行《後勤保障協議》。而在該協議最終簽署前,這個問題還只是一個假設。

第三,儘管印度國內一些人士認為這是我們在向鄰國釋放資訊,但同時他們也很快意識到,這樣做並不意味著印度要與美國結盟。印度並不抗拒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項目上與中國合作。莫迪政府願在經濟合作方面擁抱中國,尤其是想邀請中國到印度投資。莫迪政府相信,一方面加強與美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的合作,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與中國的經濟聯繫,這種雙線並進的做法最終將幫助印度緩和與中國有關一些雙邊、地區和全球性事務的分歧。

最後,如果印度表現得像美國的一個「排頭兵」,則它同中國的關係必將受損。同樣,如果美國想以拉攏印度對抗中國的方式來削弱中國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地緣政治影響的話,那麼美國無疑犯了大錯。印度實在太大,根本不適合扮演美國的副手角色。現在,印度已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獲得寶貴的地緣政治戰略空間,並且正在試圖對其加以利用。正是基於這一背景就算印度真想成為中美之間的「搖擺國家」,這種「搖擺」也須限制在合作與健康競爭領域,而非對抗和衝突方面,因為那樣既不符合印度自身利益,也不符合中國和美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