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款APP談對本澳電子商務的幾點感想

本澳最早出現的餐飲APP之一——「食在澳門」日前與優質綠色品牌協會舉辦首屆「我最愛餐廳選舉」頒獎典禮暨「食在澳門手機應用程式2.0發佈會」。食在澳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李蔭良表示,隨著電子商貿不斷發展,手機程式可提供的服務要不斷擴展。今年將進一步與多家銀行、電子系統及外賣車隊合作,完善軟硬體,致力構建O2O電子餐飲平臺,啟動澳門一站式餐飲消費。李蔭良表示,「食在澳門」提供逾2,000家餐廳資料及1,300張餐單,月均點擊率1,800萬,全球手機下載量150萬,本地手機下載量38萬。新推出的「食在澳門」2.0在原有基礎上,加入GPS定位查找附近餐廳資訊和位址,設有美食排行榜及網上點餐功能,將人氣餐廳分門別類詳細介紹予消費者,並讓消費者在程式內直接點餐,節省時間。

該公司今年會積極將支付平臺接駁至程式中,第一步先把信用卡、銀聯卡、澳門通等本地可做電子支付的手段,先接駁到軟件,第二步會隨金管局法規的完善,把外來的金融支付管道合法地引進澳門,讓遊客、居民都可使用。另外,為激發居民電子商務的使用率,將推出電子優惠券,吸引消費者。未來希望可進駐橫琴,以橫琴作為基地,吸納更多香港、台灣用戶。

「食在澳門」商戶之一的李先生表示,加入手機應用程式後,生意變好。該店屬老店,雖在旅遊景點附近,但因位置較偏僻,過去生意以熟客為主,此程式可介紹產品又可定位,遊客生意有增加,一舉兩得,認為適當借助科技力量,可讓傳統行業繼續生存。

這一則看似普通的新聞,由於筆者近來一直關注本澳電子商務的發展,卻可以從中得出幾點感想和體會。並希望以此與諸君分享。

其一:電子商務與本澳經濟發展

隨著網路世界的發展,圍繞電子網路而出現的新的業態不斷湧現。本澳雖然一向在網路科技上落後於周邊地區,但這一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早在2年前,一款名為「macau stores」的本澳首個掌上便利商店已經上架。使用者僅需免費註冊、選購、提交訂單,就可安坐家中,購買到各種便利生活商品。從程式設計上看,該程式相當之簡潔,而且所提供之產品種類豐富,涵蓋煙草、糧油雜貨、禮品、食品、飲料、酒類、家居、護理、嬰幼兒用品,以及電器用品、原創設計產品等等。足以滿足本澳用家日常生活用品的選購。而唯一不足之處在於,選購產品需滿足一定金額方可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或許也正應和了當初筆者與朋友在討論過程中最為關注的成本問題,尤其是物流成本。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流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線上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

研究學者從電子商務的含義及發展歷程歸納認為,電子商務具有如下基本特徵:第一,普遍性,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帶入了一個網路經濟、數位化生存的新天地。第二,方便性,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人們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戶能以非常簡捷的方式完成過去較為繁雜的商務活動,如通過網路銀行能夠全天候地存取資金帳戶、查詢資訊等,同時使企業對客戶的服務品質得以大大提高。第三,整體性,電子商務能夠規範事務處理的工作流程,將人工作業和電子資訊處理集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不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也可以提高系統運行的嚴密性。第四,安全性,在電子商務中,安全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它要求網路能提供一種端到端的安全解決方案,如加密機制、簽名機制、安全管理、存取控制、防火牆、防病毒保護等等,這與傳統的商務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第五,協調性,商務活動本身是一種協調過程,它需要客戶與公司內部、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間的協調,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它更要求銀行、配送中心、通訊部門、技術服務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協作,電子商務的全過程往往是一氣呵成的。

其二:電子商務與中小企業

其實,從這些所謂的特點,再結合本澳實際情況,我們亦可以清晰的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幾大優勢。其一,電子商務的運用可以變繁雜為簡捷,從而減少人力資源等成本支出,這對原本就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可以做到「花小錢辦大事」,更能令最為困擾本澳的人力資源問題得以緩解。其二,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地域將不再成為商務活動的限制條件,這就為本澳企業產品和服務在更廣範圍內開拓市場創造了條件,而且也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接觸到外地商家,達成合作。正如本澳電子商務業者所言,電子商務在全球日益普及,除網上即時完成交易,亦可利用網站推廣展示商品;二十四小時更新商品資訊,方便快捷,投入成本相對較低。

電子商務作為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對傳統產業生產、經營乃至整個企業的管理模式等有很強的優化帶動作用,越來越成為中小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與大企業公平競爭的平臺,提供了大量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創新機會。這種機會推動了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的發展路子,突出中小企業的特點和特色,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內地經驗來看,由於國內外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近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速度放緩,交易規模增長率下滑。但儘管如此,中小企業加入電子商務的趨勢依然明顯。據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69.1%建立了自己的網站,2011年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的交易規模達3.4萬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成立了許多電子商務協會,不少地方還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植政策和獎勵條款。

其實,除政策引導因素外,中小企業進軍電子商務領域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自身需求。有研究認為:第一,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擴大市場進入機會。企業通過全球的互聯網路,發佈企業的產品資訊、企業的宣傳廣告和企業的介紹資料,擴大企業進入市場的通道,並根據自身產品的特色建立符合客戶需求的資訊網頁流覽諮詢;同時,通過網路企業也可以瞭解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的諮訊,開闢新的市場空間。通過電子商務網路,企業可以搜索更多的供應商與潛在客戶,並且及時有效地獲得客戶的回饋資訊,提高企業的資訊回饋能力,利用資訊優勢來加速企業內部的商品、資金迴圈。尤其在資訊技術廣泛普及、行業管理日臻完善、技術成果轉讓加快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得以比大企業更快地將新產品投放市場。

第二,提高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電子商務實現了把企業的市場需求與銷售、採購、運輸、生產、結算等等一系列的貿易環節有條理的結合在一起,簡單而且快速地完成了企業的商業貿易過程。由此,在企業的管理費用與運作成本支出方面大大降低。電子商務資訊傳達的快速與準確,使得中小企業隨時掌握市場動態與客戶需求和滿意度,降低了業務業務處理的錯誤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的費用,縮短了業務交易的時間,簡化了業務操作流程,改善服務品質,進而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第三,電子商務提高了中小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網路資訊的快速傳遞與資料分析,為中小企業瞭解和掌握市場的需求,把企業的生產與製造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且指導者策略的制定,大大加強了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敏捷性和適應能力,為企業製造出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打下了堅實基礎。電子商務改變了市場競爭的格局,雖然中小企業的實力較大型企業相比處於劣勢,但是電子商務卻使中小企業在可以大範圍內發揮其靈活機動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會大大提高中小企業的影響力和行銷力,更容易適應市場的變化。

第四,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機會。互聯網實現了國際資訊的互通,小企業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發佈資訊,花費較少的費用實現與國際客戶的對話,因此也就擴大了小企業開發市場的空間,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而且網路的虛擬化,也可以實現小企業大發展。小企業通過互聯網的發展和利用,一方面實現了小企業變大的可能,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會受到規模大小的制約,可以順暢地實現資訊的交流、管理與應用。

除了這些普遍原因外,有不少企業是針對自身情況,通過互聯網找到了行銷解決方案。不少企業將電子商務作為傾銷過剩產品的管道,這種現象以服裝行業最為明顯,眾多服裝品牌選擇電子商務處理過季商品,避免過季商品影響實體店內當季熱賣品銷售,維護實體店時尚、潮流等綜合形象。此外,由於電子商務門檻較低,互聯網環境開放,創業企業劣勢不明顯,能獲得和成熟企業相對同等的競爭機會,因而電子商務也被一些創業階段的企業視為一種打開市場、宣傳產品或服務理念的主要手段。

面對本澳電子商務發展的困難,以及電子商務發展的未來趨勢及其必要性。未來本澳要擴大電子商務的運用必須從業界、政府及社團三方合作加強推廣,推動傳統中小企利用電子商務發展各式各樣的營商環境。

對政府而言,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要充分發揮其作用,政府必必須為電子商務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包括:制訂開發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劃、行動計畫和實施方案,同時還要制定法律、法規,為全社會開展電子商務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競爭、合同履行、保護知識產權和私有權利、增強透明度、增進商業貿易、促進爭端的解決等。同時,制訂電子商務技術標準與標準化模式,使網上交易規範化、標準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築社會電子商務平臺。並且制訂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推進企業資訊化,鼓勵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此外,還應在IT人才培養和引入上下大功夫,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本條件。

業界和社團方面,因應現時本澳企業使用電子商務比例較低的現狀,當務之急應當是加強宣傳,透過實例讓企業瞭解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便利,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運用電子商務。而這一切必須是在本澳已經具備完善電子商務平臺的基礎上,所以業界自身還需要做好這個平臺的構建。另一方面針對物流對本澳電子商務發展的限制,業界應該發揮社團的力量,與物流業界社團充分溝通,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達成合作。

同時,亦需要指出,電子商務絕對不是僅僅局限於本地的運用,只有在更廣的範圍內得意運用,其價值才能更好的得以體現。所以加強電子商務領域的區域和國際合作也是政府和業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其三:電子商務與「分享經濟」

根據對內地及國外多個類似APP的發展過程研究來看。「食在澳門」下一步的發展規劃應該會突出分享功能,正如現在已經開始為激發居民電子商務的使用率,將推出電子優惠券,吸引消費者。未來為了推高下載量,增加業務流,勢必會鼓勵已經擁有的使用者進行程式的分享。吸引更多的用家。這就是典型通過分享而產生利益的共用模式。

早前,交通運輸類軟件Uber進入本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最終亦未有真正定論。而Uber在資本市場上卻是風聲水起,先後獲得二三十家國內機構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投資。不僅是Uber,其他不少與「共用經濟」模式相關的創業企業卻在「資本寒冬」下活的瀟瀟灑灑。

研究資料顯示,共用經濟是指擁有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

共用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用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協力廠商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協力廠商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關於共用經濟的驅動力,研究者給出了三個理由。第一,消費者感覺有更大的主動權和透明度。現在人們經常會遭遇到四個問題,即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共用經濟能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掌控能力。第二,當今世界範圍內正出現信任危機。

來自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目前的商業和其他大規模組織的信任度越來越低。不少人對大商家的印象並不佳。為此,當他們發現賣家與自己產生共鳴時,感覺更可信,這類消費更具吸引力。第三,消費者和供應者都在交換過程中更受益。消費者通過合理的價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供應者從閒置物品中獲得了額外的收益。

再來分享下共用經濟的基本特徵:1、借助網路作為資訊平臺。通過公共網路平臺,人們對企業資料採取的是一種個人終端訪問的形式。員工不僅能訪問企業內部資料,還可將電腦、電話、網路平臺全部連通,讓辦公更便捷。智慧終端機便攜易用、性能越來越強大,讓使用者使用這些設備來處理工作的意願越來越明顯。例如,房屋出租網架起了旅遊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合作橋樑,使用者可通過網路或手機應用程式發佈、搜索度假房屋租賃資訊並完成線上預定程式。2、以閒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為本質。「共用型經濟」將個體所擁有的作為一種沉沒成本的閒置資源進行社會化利用。更通俗的說法是,分享型經濟宣導「租」而不是「買」。物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通過共用平臺暫時性地從供給者那裡獲得使用權,以相對於購置而言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標後再移轉給其所有者。3、以物品的重複交易和高效利用為表現形式。共用經濟的核心是通過將所有者的閒置資源的頻繁易手,重複性地轉讓給其他社會成員使用,這種「網路串聯」形成的分享模式把被浪費的資產利用起來,能夠提升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資源,實現個體的福利提升和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子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