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底,越南總理範文同率黨政代表團訪華並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5周年慶典。結束北京行程後,前往外地參觀訪問。當客人從上海赴杭州訪問時,中方特意安排範文同一行在專列上品嘗由錦江飯店提供的上海風味小吃。貴賓們在外交部副部長羅貴波的陪同下走進餐車,邊交談邊等上海風味小吃上桌。賓主等了一刻鐘,仍不見服務員端來早餐,大家都有點納悶。這時,負責落實早餐的中方陪同猛然想起,由於自己的疏忽和工作過於忙亂,昨晚竟忘記了告訴錦江飯店準備今日早餐。無奈,只好向列車長求救。但由於事先沒有通知讓車上準備早餐,他們也沒做準備,只好臨時抱佛腳。餐車裏還有少許大米、鹹菜和幾個雞蛋,廚師趕緊去做。可惜,食材太少,只能滿足少數人,其餘人只能餓肚子了。此事傳到正在上海視察工作的李富春副總理耳裏,他十分惱火,但已無濟於事。
沒有掛上膠捲的拍照
1969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逝世。中國十分重視這件事,除中共中央發唁電,周恩來專程到河內弔唁外,還派以李先念副總理為團長,李德生為副團長的黨政代表團出席9月8日舉行的國葬儀式。中國駐越南使館全館動員,全力做好接待和配合代表團的工作。經分工,新華社駐河內的一位元年輕攝影記者負責當日拍照。為了完成這次任務,他起大早趕到舉行國葬儀式的現場巴亭廣場。儀式進行期間,他精心選擇角度,對好光圈和焦距,力求拍好這莊嚴時刻的每個鏡頭。儀式結束後,他滿頭大汗,沖進新華社圖片洗印室。當打開相機的一刹那,他驚呆了,膠捲原封不動地躺在那裏,根本沒有掛上。年輕人急壞了,也嚇壞了,知道闖了大禍,不知如何是好。幸虧代表團隨行人員當時也拍了一些照片,選了幾張清晰的發回國內,才保證第二天能夠見報。
在外交工作中,一點疏忽,一件小事造成的影響,有時真是難以想像的。
陪客的尷尬
20世紀60年代末,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朝鮮歸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宴會。除國家領導人出席外,外國駐華使節及北京市黨政軍民各界代表五六百人出席了這次活動。記得我作為外交部群眾代表被安排在第八桌,陪南亞使節夫婦。該桌中方主人是外交部副部長符浩。這是我有生以來,也是我自1966年6月1日調入外交部後的第一次外事活動。當時正值「文革」初期,滿腦子是「打倒劉鄧陶」「狠批黑修養」,哪里懂得陪外賓啊!我坐在外賓中間,身上像有蝨子爬一樣不自在。翻譯看出我的不安,就小聲對我說:你可以給女外賓夾菜。我好像撈到了救命的稻草,趕緊給坐在我左右的兩位夫人夾菜,客人臉上溫溫地笑著,向我點了點頭,我似乎有了點安慰。但當我大快朵頤地吃肉時,卻發現我身邊的兩位夫人未動刀叉,也未動筷子。我有些疑惑,便問譯員她們為什麼不吃我給她們夾的菜?譯員伸頭看了看,小聲對我說,她們信伊斯蘭教,不吃豬肉,我臉霎地紅了。這件事對我教育很深,在後來的對外交往中,我一直銘記:一定要想方設法瞭解對方,不僅要瞭解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也絕不放過。
百密一疏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大地震。此後,餘震不斷。北京大多數街道兩旁搭起了防震棚,人們都露宿街頭。就在此時此刻,外交部的有關領導正在緊張地商討著,要不要將當年9月2日至9日的薩摩亞(當時叫西薩摩亞)元首訪華推遲。
訪問近在眼前,事關重大。這是一起早已定好的外國元首來訪,是中薩建交後首位南太平洋島國元首訪問,意義十分重大。由於該國元首未提出推遲訪問,於是領導決定,訪問照原計劃進行。準備工作在防震棚裏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我記得,防震棚位於東四老外交部南院牆根下,有幾張桌椅,是專門為我們參加接待的同志準備的。那時候,禮賓尚未改革。雙方領導人除會談外,還要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包括各國駐華使節、北京市有關負責人出席的大型歡迎和答謝宴會,北京市還要舉辦一場文娛晚會。三場大型活動的出席人數都在三五百人上下。如何保證來訪的代表團和上述人員的安全,成了這次接待任務的重中之重。有關部門不知開了多少次會,仔細研究和制定了多項應急方案,以確保出現意外情況時的人身安全。我們接待人員小心翼翼,每次搞大型室內活動時,眼睛總是注意吊燈有無晃動,耳朵總是傾聽室外有無異常聲響。現在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當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當貴賓出現時,我驚呆了:代表團成員、元首的發言人亨金赤裸著上身,左手持一把拂塵,右手拿著一根權杖,緊隨元首身後,昂首挺胸地走過來。當時我覺得客人有點失禮,後來我才得知,這是薩摩亞人最高的禮儀。
晚上,外交部在釣魚臺國賓館設便宴歡迎貴賓。釣魚臺的菜肴,以湯和餐具著稱,吃的是味和樣。但對於薩摩亞人來講,就不夠實惠了。他們平時的食品多以麵包果、芋頭等薯類為主,澱粉含量大,胃口也就大,幾小盅(碗)湯湯水水下去,過不了個把小時便饑腸轆轆了。晚上10點,元首副官來到接待室,說他們晚飯沒吃飽,可否給他們弄點芋頭、啤酒。接待人員臉紅了,有點尷尬,趕快去餐廳搬來一箱啤酒,臨時找不到芋頭,只好拿些麵包、香腸充饑。此事教育了我們。代表團去南方訪問時,每頓都加了煮芋頭、烤芋頭等不能上宴會桌的「點心」,貴賓們非常滿意。
一首懷鄉曲的轟動效應
1978年6月,斐濟總理馬拉首次訪華,筆者有幸參與接待並陪同訪問。
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在馬拉訪華之際,斐濟特別派遣了國家男子籃球隊來華進行友誼賽。6月12日晚,首都體育館洋溢著熱烈氣氛。在奏中斐兩國國歌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同馬拉和夫人一起步下主席臺,跟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和斐濟國家男子籃球隊親切會見,並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這時,全場1.8萬名觀眾長時間熱烈地鼓掌。
在為馬拉舉行的告別宴會上,中方也出人意料地演出了精彩節目。軍樂團在席間樂中,突然奏出馬拉父親寫的一首歌,名為《故鄉的河》,斐濟貴賓和斐濟籃球隊隊員們自發地將軍樂團圍攏起來,用自己的家鄉語盡興地演唱起來。當第二首樂曲《告別歌》響起時,馬拉走過去,接過樂團指揮的指揮棒,深情地指揮著臨時合唱隊和中國樂隊演奏他父親的遺作,以表達對中國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這一細節就是在準備接待方案,瞭解馬拉有何興趣愛好時,偶然發現的,便請我駐斐濟使館找到了有關樂譜,使這次接待工作錦上添花。
(張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