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黃金時期
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到2010年,屬於上一層中國經濟。彼時中國經濟的一個特點是:快。有四個關鍵的資料可以支撐這一特點。
第一是經濟增長。在過去三十年裏,世界經濟每走一步中國大概走兩步半,我們就以這個快節奏去追趕世界前進的步伐。世界經濟平均每年3%-4%的增長,而中國的增長速度在10%左右。因此,中國快速地由一個不顯眼的經濟體,先後超越了加拿大、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到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企穩了「10萬億美元的臺階」。
彼時平均每年10%的增長,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快節奏的變化。對世界來說,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取得了別的國家要用幾代人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取得的發展,創造了人口大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直到目前,各方人士還在探尋這個奇跡的奧秘在哪里。
第二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1978年中國的出口只有206億美元,在全球經濟體量中是不顯眼的,但是目前,我國進出口超過了4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現在全球的消費者都使用”中國製造」的商品,因為在全球的貿易量中,中國已經佔有很大的比重。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在上一層的經濟中間,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成長。在絕大多數工業產品領域,中國的產品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大國。雖然中國還不是最高端的製造,但是從整個製造業的產出水準來衡量,中國已經是最大的。
第四是人民群眾的財富。上一層貧困人口從2億多迅速減到6000萬人,減貧速度在全球範圍內最快。群眾的收入平均每年增長7%,每10年增長1倍,因此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人民群眾的財富增長了3倍以上。人民存款也由1978年的210億人民帀,升至目前的40萬億人民幣。
這種快節奏的發展,歸結起來是內外兩個因素形成的一種良性的互動。
冷戰結束以後,「和平、發展、合作」成為世界發展趨勢,產業由西向東轉移,全球化趨勢迅速興起,整個外部世界進入了難得的和平紅利釋放時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這樣的好的發展外部環境的機遇,但是中國都沒有把握住,而這一次中國抓住了機會,因為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的動亂結束,黨和政府把經濟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
改革開放,把長期壓抑著的國內的、企業的、民眾的、地方的,積極性的魔咒打破了。因此,人口、資源等等各種要素的紅利、人們被壓抑的創造性,都在這個時期快速地釋放出來,全黨、全國都聚焦在「發展」上,「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這一切使得國內進入了難得的穩定發展的黃金時期。
經濟下行同時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今天,中國經濟發展增速由快減緩,並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的壓力,企業也因此深感各種困擾。
一定意義上說,眼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艱巨挑戰的階段。這因為內外兩個環境經歷了上一層快速發展之後,發生了變化。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人經歷了快速的前進之後,他內在的肌體上的一些問題開始有所反映了,比如血壓、血糖、血脂都發生了變化。雖然這些問題不會立刻影響人的生命安全,但是已經使這個肌體開始感覺到乏力和難受。
從宏觀層面分析,目前的經濟下行就是因為內部和外部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
首先是市場結構的變化。中國從資源短缺的市場走進入了相對過剩的市場。因此,商品賣不出去,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困擾企業最突出的問題。如何開拓市場,成為最大的一個問題。從供給面分析,發展階段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但是生產體系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產品大多數還停留在低端,無法滿足發展階段改變之後的市場需求,所以才出現了到曰本去搶購馬桶蓋、電飯煲,到歐美去搶購各種高端商品的現象。
籠統地說,這是由生產結構的不合理造成的,屬於供給層面的問題。這就目前新聞媒體經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也就是生產體系的問題。什麼東西都可以賣出去的年代已經結束了,只有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東西才能賣出去,而在這一塊我國的供給能力是嚴重不足的、過剩的、落後的。
時下,經濟學者用「中等收入陷阱」這一說法來形容這種情況。即生產不能轉型升級,經濟就可能失速,掉入這個陷阱。對於中等收入陷阱,第一個解決方法就是要隨著收入水準的提升不斷地提升生產方式。
從需求面來探討中國市場經濟當然也能發現諸多問題:第一是體制,首先是中國城鄉的體制很不合理,表面上是工業化快速發展,但是城市化嚴重滯後、城鄉差距明顯,出現了兩個體制性的問題——城市化跟不上工業化,農民跟不上現代市民。中國的工業化已經走完了2/3的路程,而城市化才剛剛走過一半的路程。截止到2015年,我國的城市化水準只有55%。而這55%仍有水分,因為還有數億人不能在城裏平等地享有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社保等公共福利。
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城鄉差距特別明顯的國家,表面上看城鄉差距1:3,即農民的收入、消費只相當於城市人口的1/3。如果再進_步分析,城裏人可以享受更多的隱性福利,如從政府、從單位享受的住房、醫療、教育、交通等等,如果把這一塊加進去,中國的城鄉差距是1:5。這麼個懸殊的差距,就進一步地放大了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的矛盾,農民的收入沒有與工業化相適應。
國內外市場環境正在巨變
發展不均衡的一部分責任在市場,但政策因素也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中國施行的住房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使得城市人的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要用於住房消費、教育消費、醫療消費。在這10餘年的時間裏面,高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用,像一個個黑洞把一部分城市人的收入給吸走了,造成了城市的相對貧困人口增加。本來我們從低收入邁入到中等收入,應該有一個消費品質提升、消費水準提升的”消費井噴」的時期,但是中國並沒有完全地出現這一浪潮。
此外,反腐、八項規定等政策性的調整,雖然有歷史性的進步意義,但是一定會對當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中國是一個公款消費佔有相當比重的國家,公款消費刺激了高檔香煙、高檔酒、高檔的奢侈品業的發展,但反腐政策將這條路堵上了,因此高級商品、高檔餐飲、高檔服務業的市場迅速降溫,這是因為市場不復存在。
內部環境變化的第二點是成本。中國過去是低成本條件下的快發展,勞動成本在相當時間裏是不變的。過去在深圳打工一個月是800-1000元的收入,十幾年基本上沒有變。但是這些年勞動成本、企業財務成本、環境治理的成本都大幅度上升,所以現在中國已經告別了低成本的發展階段。成本的上升大幅度地擠壓了企業的利潤,利潤的水準明顯下降。
再次是環境變了,空氣、水、土壤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不能再走快節奏下「帶血的GDP」老路,因此高污染的產業必須調整。
第四是資源變了,土地、水、油氣、礦產這些資源,已經大量消耗,我們不能再採用粗放的模式,不能隨便占用18億畝耕地的紅線土地。資源的約束,也開始出現了。
第五,債務問題越來越突出,影響了中國的發展能力。地方政府債台高築,20多萬億的債務嚴重影響了地方政府擴張的能力;銀行經歷了第一輪的債轉股之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企業負債率超過100%,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在世界範圍內是最高的。
最後一個因素是中國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國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在上一層經濟人口紅利推動中國經濟快節奏地發展,而今天人口的紅利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這就是為什麼要執行全面二胎政策,力圖改善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
從國際上看,近幾年國際環境發生的改變,對中國相對有利的環境也在變得相對不利。
第一,世界經濟不景氣,這對中國來說是不利的。中國與世界大環境是不可脫鉤的,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可以獨善其身,但那樣的日子永遠回不去了,中國必須進入跟世界同軌同步運行的階段。
第二,世界的秩序發生變化。過去世界的治理是靠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大國際組織再加七大工業國來主導世界的投資、貿易、貨幣等政策。但2008年之後,危機首先爆發在發達國家,發達經濟體自身的影響力下降,因此世界治理從G7(注:七國集團)到了G20(注:20國集團)。但是在G20裏面至少有明顯兩個缺陷:第一是發展階段不同,在G20的體系裏面,不同的發展階段不一樣的,討論這些政策的分歧很大。第二價值觀差異很大,G20裏面有伊斯蘭的、有基督教的、有東方的,各種價值觀在裏面。所以今天的世界秩序是混亂的,這種混亂就造成了整個國際金融環境、投資環境、貿易環境的混亂,對中國也不利。
第三,全球化趨勢在放緩,區域化趨勢在增強。上一層我們是分享了全球化的紅利,而眼下這個紅利正在弱化。去全球化,追求區域化的新的趨勢在抬頭。突出的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要建立兩個區域性的自貿區的體系——跨太平洋的夥伴關係和環大西洋的投資貿易夥伴關係。這兩個區域性自貿區的建設,將中國排除在外。因此,形成了一個短期內可能對我們投資貿易不利的外部環境。
第四,同質化競爭加劇,以印度這些發展中國家為例,也在構成對中國的競爭壓力,他們也在加快工業化、加快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因此他們採取的政策是跟中國學習,無形中就在世界範圍之內,在資源、市場、人才、技術等諸多方面給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競爭的壓力。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內外環境過去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好環境,今天成為制約我們發展的新環境,這些環境的改變一天、兩天不是能夠馬上實現的,因此由此推斷,中國經濟的困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改變的。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的困難期還沒有結束。
中國經濟呈現「L」形發展
以今年基準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極有可能維持在”有底,但是沒有高度」的曲線當中。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很可能就像人們說的,是一個「L」形的發展態勢,由底要往上走,在未來若干年都不是那麼容易。
儘管不知道何時我國經濟可以進入上行階段,但對於”底」在哪里確實眾所周知——「十三五」提出來「6.5%」便是基礎的「底」。這是我們黨提出來第一個要實現的最基本的速度,也就是說中國經濟都將在6.5%這個底線上來增長。換句話說,是我們黨和政府對全國人民的一種莊嚴的承諾,因此,本屆政府想方設法都會讓這個「底」守住。
從基本面上分析,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第一是工業化,第二是城市化,第三是資訊化,第四是農業現代化。這四方面能夠創造出巨大市場需求和規模同樣龐大的的供給,並且這四個方面的發展趨勢仍未完結,因此增長的慣性使得發展並不會停滯。
相對於今天中國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等問題不解決,過去十數年的高速發展仍舊難以達到。畢竟過去可以容忍「帶血的GDP」、「黑色的GDP」以及「低效的GDP」等這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發展方式,已經被當今政府所不承認。儘管過去1〇%左右的增長,至少有2-3%跟這三類有關。
當這2%-3%去掉以後,放緩的增速只能依靠「創新」因素,一旦社會上可以享受到「創新」的成果,7%以上的增速才有可能實現。
以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例,增速6.7%,其中投資增長了10.7%,零售增長了10.3%,外貿仍然呈下降趨勢,所幸信貸大力擴張使得盤面維穩。整個社會融資的規模超過6萬億,銀行的信貸投入超過4萬億,都比去年同期明顯増長。換句話說是靠錢堆出來的。
預測二季度中國經濟發展,倘若這幾個因素如果沒有明顯的改善,也很難扭轉下行。
首先是投資,投資如果不能穩定増長,經濟也很難穩下來。眼下看投資是10.7%已經處於穩定了,比去年同期還略高了一點。
其次是工業,工業從3月份的角度來看已經比1、2月份要回升了,但是從1一3月份來看這個5.8%應該說跟去年沒有太大的變化,跟去年同期相比還略有回落。
再次是出口,一季度下降4.2%,3月份似乎有一點季節性和技術性兩個因素影響回升,全年能不能扭轉下降的局面也關乎到今年的增長。
因此按目前的趨勢推斷,二季度有可能出現階段性的回穩,可能經濟不再下行,在6.8%左右,至少不會低於一季度6.7%。下半年,如果目前的穩增長的政策效應能夠進一步放大,那麼下半年有可能在二季度的基礎上面還會略有回升。
另一個因素需要特別指出,非經濟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可能在今年開始會變得有利。一方面是指反腐敗,未來將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治理不作為。另一方面,今年是換屆開始的一年,地方政府開始換屆,新的一輪政治週期開啟。政治週期的開啟一定意味著在一線主政的官員,肯定要以經濟層面、社會層面的成績單去羸得各方的肯定,這是政治週期所帶來的效應。
此外,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十三五」開好局是大家一個普遍的心態,這也會轉化為一定的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從整體上預測中國經濟的2016,可以發現2016年中國經濟雖然是困難的一年,但是在困難中還是能夠實現不跌破底部的發展勢頭。所以,以6.5-7%作為今年的自標,實現的概率仍然較大。
對通貨膨脹不能掉以輕心調低增速以求更為穩妥和長遠的經濟發展,仍然需要防範隨時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
一方面,大量流向市場的現金會轉換為通脹的壓力。近年,廣義貨幣流通數量明顯增加,2008年之前可能就是40、50萬億,現在已經超過100萬億。對物價形成一定的壓力,最終將通過通脹來消化這些超發的貨幣。
超發的貨幣最終將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通貨膨脹。
此外,近年各種壞賬和債務問題,最終的解決也將在議程上通過通脹來沖銷,這是始終存在的一個因素。所以應始終保持「通脹不掉以輕心」,畢竟面臨的風險是貨幣貶值。
對於眼下來說,通脹壓力更多是由於氣候的問題和某些商品的問題造成的,豬肉價格、蔬菜價格大幅度地上漲,造成了短期通脹由1%到2%的變化。這是短期的通脹因素,長期來看,通脹因素並沒有釋放出來。因為從總體上看,中國現在供給大於需求,不大容易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此外,從總體上看,上游產品還沒有扭轉下降的局面,未來要由降轉為增還要一定的時間,來自上游漲價的壓力眼下也還不大。
第三,外部世界雖然變化了,一些大宗商品價格短期有些波動,但總體上看,相對於過去來自國際的漲價壓力,應當說還不是很大,大宗商品的價格還是受到強勢美元的壓制。
最後,中國目前的通脹從性質上看屬於成本推進型,而不是需求拉動型,兩者對通脹釋放的肌理不一樣的,成本推進型是漸進釋放,需求拉動型是積極釋放,性質上看他也不會短期快速地釋放出來。
這些原因的角力,將導致在未來一段時間裏,中國依然還處於溫和通脹型,也就是2—3%之間變化的概率。對於通脹問題,短期內還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作為長期來看,還是要防範,要逐步地解決這些超發的貨幣、債務,去產能,去掉一些問題所帶來的通脹因素。
若干年後房地產將是買方市場
對於房地產業未來的發展,總體上可以形成兩個判斷;第一,房地產增長時期還沒有結束,但是黃金期可能已經結束了。第二,房價上漲趨勢也還沒有結束,但是大幅度上漲的這種暴漲的趨勢>或者是暴利的時期已經結束了。
從房地產的形勢來看,只要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這三個趨勢沒有結束,房地產就依然處於一個增長時期,只是增長率在回落,而不是進入到一個增長率由正轉為負的長期趨勢。從房價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基本的消費需求依然還比較強烈,改善性的消費需求更強烈,投資投機性的需求受到了抑制,因此,它會推動房價的上漲,但漲幅有限,因為暴漲暴利的時期確實已經結束。這是由於房地產的成本已經大幅度上升,利潤空間也被成本擠壓到一定的程度,另外一方面各項政策的完善也相應地壓制了價格的上漲和利潤的暴利獲得,特別是未來隨著房產稅的出台,一定會極大地抑制投資、投機型的住房需求。
房地產什麼時候會結束增長,房價就會在什麼時候轉入下降,彼時就是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這三個增速結束後會發生的變化,預計這一變化將在5—10年之後發生。此時中國的工業化大致完成,中屆的城市化也接近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中國人口也由增長轉為下降,彼時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在中國人口的總量可能到14.5億或者是14.7億的時候,便轉為逐步的下降了。
到那個階段,那就意味著賣房的群體會大於買房的群體,市場會發生根本性的逆轉。而眼下這個趨勢是可以預見到的,對於目前大多數的城裏人來說,未來的家庭住房會由目前的一套變為兩套、三套,因為一個年輕的家庭將來會接收自己父母的兩套住房,這是未來房地產會多出來的發展趨勢。
因此,對於想以投資為目的進行買房的人來說,對房價和市場波動的情況要做出準確的判斷。
(邱曉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