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歷屆海峽論壇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從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的「開拓之舉」,到如今「兩岸民間交流第一品牌」的深入人心,海峽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依託兩岸的精心培育,海峽論壇為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同時,其「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魅力,也獲得兩岸百姓同心贊許。
議題設定與時俱進
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舉辦前,收到的是一片質疑聲。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回憶說,當時,知道兩岸要舉辦這麼一個草根性的論壇,他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一方面,總覺得當時兩岸之間的交往剛剛開始頻繁起來,人們的目光多集中在政治層面和經貿層面,極少會關注基層的交流。「我總在想,普通民眾能談些什麼?有必要花費這麼多人力物力講些家長里短、族譜鄉情嗎?」謝明輝的疑問,當時也是很多人的疑問,這個讓兩岸草根階層直接面對面參與論壇的構想,在大家眼裡實在「太過大膽」。
但就是這第一屆海峽論壇,台灣所有縣市都有代表參加、大陸方面發佈的惠台政策受到島內民眾普遍歡迎,大家才意識到,百姓間的論道同樣能對兩岸的和平發展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
由此,海峽論壇成為了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盛九元表示,在共同發展經濟的理性之外,兩岸間從來都不缺乏感性:大陸與臺灣之間的人際交往,從來都是被濃濃的親情籠罩著。正如現任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第四屆海峽論壇上說的一句閩南話俗語「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道出臺灣與大陸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過去的7年時間裡,海峽論壇也曾遇到過一些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2014年3月,臺灣島內部分學生發起的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運動,給正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前行的兩岸關係蒙上陰影。甚至有人認為,接下來的許多兩岸交流活動都會受此影響縮小規模,甚至取消,首當其衝的,就是同年6月的海峽論壇。然而,海峽論壇依然如期舉行了,並被洪秀柱形容為「依然充滿了熱情與活力」,這不得不歸功於每屆海峽論壇的議題設定都與當時的兩岸熱點契合。「隨時依據當年的兩岸交流形勢及時調整與創新,以滿足兩岸民間不斷增長的交流需求,正是海峽論壇品牌魅力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盛九元說。
惠台政策走向多樣化基層化
要說在海峽論壇上什麼最引人關注,恐怕是每屆論壇開幕時,大陸方面公佈的各種惠台新政策。
首屆海峽論壇,大陸發佈8項惠台新政,包括推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擴大對台產品採購,支援有條件的台企參與大陸擴大內需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增加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平臺建設等等,從此陸資入島取得實際進展、更多的臺灣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台企得以分享大陸基礎建設和經濟刺激計畫帶來的利好、大陸遊客將給臺灣帶來近15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可以說,這些政策,為臺灣經濟的增長以及台企登陸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第二屆海峽論壇,大陸出臺了包括鼓勵台資企業轉型升級、簡化審批手續、幫助融資貸款等方面改進服務的政策,在擴大農產品採購和赴台旅遊、擴大就業、考證辦證、技能鑒定、方便就醫、支持置產、便捷往來等方面創造條件。
第三屆海峽論壇,惠台政策涉及旅遊、航空、入出境、海西和平潭規劃等諸多方面,特別是在這一年,赴台個人遊正式啟動,為臺灣旅遊產業打下一劑強心劑,臺灣夜生活的活色生香被拉到了廈門人的家門口。
第四屆海峽論壇的惠台新舉措,涵蓋了臺胞在大陸就業和大陸居民赴台遊、便利臺胞來往大陸、進口臺灣大米以及促進兩岸教育、科技合作等多個方面。
第五屆的海峽論壇,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當年,大陸密集出臺了31項對台惠民新政,內容廣泛涉及兩岸人員往來、赴台旅遊、就業、基層調解、文化交流、版權交易、兩岸直航、台企融資等多個領域,有許多還是專門為基層服務。
第六屆海峽論壇將目光放在了閩台交流中,大陸方面推動落實了一批促進閩台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
去年剛剛結束的第七屆海峽論壇,惠台政策上,除了一些繼續加強閩台交流的紅利政策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大陸推行卡式台胞證,這個政策的推行,真正印證了大陸深刻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從第一屆到第七屆,海峽論壇上出臺的惠台政策,特點有著明顯的變化。」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表示,翻看早期海峽論壇的惠台政策,很多措施都是偏重經貿領域的,如資本的互動、貨品的流通、赴台遊覆蓋面的擴大等,到了後面幾屆,領域明顯拓寬了,比如偏向文化交流,偏向司法交流,偏向基層民眾等等。「從海峽論壇的惠台政策中,就可以明顯感覺到,這7年間,兩岸交流已向縱深方向邁進。」李非說。
各項產業收穫滿滿紅利
海峽論壇早已被公認為大陸促進兩岸交流新政的重要發佈平臺,每一屆都堪稱一場派發惠民大禮包的歡樂聚會,深入兩岸民心。從旅遊到農業、從貿易到投資、從經濟到文化,海峽論壇在7年多的時間裡已累計發布100多項對台惠民政策舉措。這些政策和措施出臺,為兩岸民眾帶來了錢在在的利益和嫩。而這些舉措的腿落實兌現,也讓臺灣民眾覺得「大陸說到做到,令人佩服、很願意參加這樣一個活動」。
謝明輝表示,「多年來,海峽論壇為兩岸的經濟往來開闢了黃金通道,臺灣大米和水果進入大陸,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籌建,平潭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等,都與海峽論壇息息相關。近年來,兩岸經貿合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兩岸貿易額年年創新高,兩岸投資雙向互動不斷彰顯成效,海峽論壇也是功不可沒。海峽論壇已成為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夯實兩岸共同利益的重要載體。」
細數海峽論壇上推出的各項惠台政策,從農業、經貿,到旅遊業和服務業,臺灣收穫滿滿的紅利。
在農業領域,從首屆海峽論壇宣佈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平臺建設之後,臺灣農產品開始銷往大陸,且數量年年攀升。以臺灣水果進口為例,大陸在論壇上發佈的不少對台惠民新舉措都和促進臺灣水果「登陸」相關,諸如首屆海峽論壇上提出的組織農產品採購團赴台採購水果,此後得以延續和擴展;第三屆海峽論壇期間,廈門宣佈對進口台灣水果企業予以獎勵等等。作為台灣水果進口數量最大的口岸,今年的1到2月份,廈門口岸累計進口臺灣水果5447.2噸、貨值7166.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2.96%和60.48%。在李非看來,廈門口岸進口臺灣水果的連年遞增,正是歷屆海峽論壇發佈系列政策舉措效應的具體體現。
在經貿領域,歷屆論壇不斷推出的惠及兩序民眾的新政,吸引越來越多的台企來大陸投資興業,有機會競逐大陸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紅利。對此,盛九表示,臺灣企業在大陸享受的是特殊待遇,發展就更為有利,再加上還能獲取大陸幾年改革、轉型、內需增長帶來的紅利。「大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改革,完善城鎮化建設,台商從中或享更多商機;推進自貿區建設,台灣金融業界也蓄勢待發。同時,隨著大陸居民消費習慣的逐漸變化,農村城鎮化促進帶來宏大消費潛能,促使累積多年的內需紅利被釋放出來。這為台企台商無疑提供了空前商機。另外,大陸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勢必拐入轉型階段。由改革相關體制推進產業轉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為企業帶來轉型紅利,這是大勢所趨。」盛九元認為,這三種紅利,台商想要獲取,依託的正是大陸所給予的惠台政策,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台企的競爭力就會下降,從中分一杯羹將變得不容易。
在眾多產業中,感受大陸惠台紅利最明顯的,要數臺灣旅遊產業了。大陸在首屆海峽論壇提出增加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而後又在第三屆海峽論壇上公佈,開放陸客赴台自由行,臺灣旅遊業就開始火爆起來。近幾年,赴台自由行陸客平均每天送件超過3000人,有時甚至達到6000人。盛九元認為,由於自由行陸客和組團游陸客在訴求上,有很大不同,在出行、餐飲、住宿、購物等方面,自由行的陸客彌補了組團遊的空缺。「組團遊加自由行,這一波波的陸客,這幾年讓臺灣旅遊及周邊的業者賺得是缽滿盆滿。」
「首屆海峽論壇召開時,臺灣正陷於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陣陣寒意中,是依託大陸惠台政策才開啟兩岸經貿關係的加速發展期;第三屆海峽論壇正逢大陸十二五開局之年,海西經濟區崛起,給了台商台企更多的市場機會。第四屆海峽論壇之後,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深水區,依靠大陸市場,緩解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壓力。很多臺灣民眾認為,大陸的紅利政策對臺灣對自己影響都不大,其實錯了,如果沒有海峽論壇,沒有這些惠台的政策,恐怕台灣經濟要比現在更糟。」謝明輝說。
作為兩岸民間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平臺,海峽論壇的成效已經清晰呈現於兩岸經貿合作、兩岸「三通」旅遊觀光、便民服務等多個方面,海峽論壇已是兩岸融合的大舞臺。
海峽論壇能夠走到今天,還要得益於穩定的兩岸關係。即便有小挫折,但大勢仍在,並且不可逆轉。這也說明了,只有兩岸持續保持和平穩定發展的關係,海峽論壇才能繼續發揮它普惠兩岸的作用與優勢。
7屆的海峽論壇,近8年的時間,兩岸民眾你來我往、絡繹於途,在不斷地訴說這樣一個真理: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對此,盛九元說:「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雖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可能因一次會議、一個論壇竟全功,但只要兩岸秉持『一家親』理念,即使面對暫時的波折,也不失理性、智慧,也會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堅定的步伐前行,就一定能令兩岸關係沿著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走下去」。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