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南沙人

建設南沙是一項艱苦的創業,但南沙人將全力以赴,這不僅是發展南沙,更是保家衞國的神聖使命

南沙島礁建設中,活躍著一群可愛的人:有服務南海船舶航行的「點燈人」,有發展南海漁業的「牧漁人」,也有建設島礁的普通勞動者,他們不畏「高溫、高濕、高鹽、高輻射」的惡劣氣候,夜以繼日奮戰。他們以身為「南沙人」而自豪。

南海深處「點燈人」:守護平安航程

仲夏夜晚,在我國南海深處的島礁上,一座座燈塔相繼亮燈,一道道射程能及22海裏的光束,刺破靜寂黑暗的海面,伸向遠方,日復一日為成千上萬的過往船舶指引航向。這是守護南海的「平安燈」。

乳白色的雙層蓮花座,托舉著一朵蓮花開向天空,蓮花瓣上環繞著紅色祥雲。這座「寶蓮燈」造型建築,就是剛剛建成的美濟礁燈塔。華陽、赤瓜、渚碧和永暑礁燈塔,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都相繼建成發光,為航經此海域的各國船隻,提供有效的導航助航服務。新建成的美濟燈塔高60多米,是南沙諸多島礁上最高的建築。

「美濟燈塔是一座大型多功能燈塔。」中交二航局副局長薛安青介紹說,它裝配大型旋轉燈器,採用北斗遙測遙控終端進行遠端監控;燈塔配套建設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和高頻基站,可為過往船舶提供定位參考、航路指引、航行安全資訊等導航助航服務。

海南海事局副局長張捷說,南海是連接中國與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走廊,還是重要的漁場,船舶通行密度大,通航環境複雜,氣象海況多變。一直以來,南海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設施、海上應急救助力量以及船舶溢油反應力量和設施不足,制約了南海海域通航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民用導航助航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2013年,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從西沙永興島出發,一路向南,推進「航保南進」,設航標、繪海圖、建基站、點燈塔……

「從早晨8:30開燈,到下午6點關燈,我一直忙個不停。」正在調試美濟燈塔的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朱濱說,燈塔剛建成,還有一系列後續工作要做,因為人手緊張,目前只有他一個人在美濟燈塔值守。

朱濱的同事們是一群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年輕人,多數來自廣東、廣西和海南的沿海海事部門,他們構成了在南海最深處守護平安航程的燈塔航標建設、維護團隊。「雖然人們不太瞭解我們的工作,但我深知意義重大。」

「在航海者眼中,燈塔就是『海上平安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西沙南沙航標項目負責人石峻峰說,當燈塔點亮的那一刻,整個團隊都覺得,所有的辛苦是值得的。

南沙水域海況複雜多變,常起大風濃霧,島上高溫、高濕、高鹽、高輻射,長期缺淡水、缺蔬菜,生活設施極不完善。在這裏設航標、建燈塔,要比在沿海海上作業艱辛百倍。

2015年7月,華陽燈塔、赤瓜燈塔建設進入封頂階段,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小夥子們受命執行燈器安裝和燈塔值守任務。在行船奔赴南海的途中,正值南海颱風期,狂風肆虐、巨浪洶湧,仿佛要把船一會兒拋向天空,一會兒又要沉到海底。

「大家都暈船,嘔吐不停。」石峻峰說,經過2天3晚近1000海裏的海上航行,他們終於到達華陽礁和赤瓜礁。

在燈塔建設現場,燈塔燈籠要密閉施工,需在高達45攝氏度以上的燈籠中安裝調試燈器,不到十分鐘,人人都汗如雨下,每晚回到宿舍,個個身上汗漬累累、鹽漬斑斑。燈塔建設團隊實行兩班輪換,一干就是好幾個星期,直到將兩個燈塔的燈光調試到最佳狀態。

南沙島礁「牧漁人」:屯海戍邊繁育「愛國魚」

深藍色的大海與淺藍色的珊瑚礁之間,黑色網箱星羅棋佈。網箱裏分別養殖著東星斑、軍曹魚、龍膽魚、龍虎斑、金槍魚。體態大的龍膽魚悠閒漫遊,輕盈的龍虎斑搶食餌料,平靜的海面水花朵朵。

7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不到6點,海南富華漁業公司美濟礁網箱養殖基地經理施仁平就開著小舢板,到美濟礁潟湖碼頭接上本刊記者,駕船半小時後,來到礁盤週邊的網箱養殖基地參觀。

「珍珠龍膽魚每條都有七八十斤,東星斑、龍虎斑每條也有十幾斤。今年春節運了幾千斤魚到福州市場,不到2小時就被搶購一空。」施仁平說。

一手創辦美濟礁養殖基地的公司董事長林載亮教授,今年已有82歲高齡,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大學教授,是水產界的奇人。他告訴記者,16年前,他提出在美濟礁搞網箱養殖時,很多人都不看好。因為美濟礁距離海南三亞有1000多公里,交通成本太高。但長期從事海洋養殖研究的林載亮認為,美濟礁地理環境十分獨特,加強漁業開發意義重大。

一方面,這裏海水鹽度保持在33度,全年平均水溫25攝氏度左右,非常適合東星斑、老虎斑等暖水魚生長。另一方面,十幾年前,某些周邊國家就非法在中國的南沙島礁建基礎設施,其意圖昭然若揭。因此,到美濟礁上開闢養殖業,以漁業綜合開發加強南沙經濟產業發展,並打造南沙社區,是我國對某些國家在南沙侵權行為的有力回擊,其意義不亞於上世紀80年代恢復南沙漁業生產。這令林載亮堅定了開發美濟礁漁業生產的決心。

經過考察研究後,2007年林載亮出資80萬元,購買了6萬條石斑魚,帶著福建平潭老家的3名族親和9名工人前往美濟礁。但2007年11月下旬,16級颱風「海貝斯」襲擊了美濟礁,網箱和魚排全部被毀、9名工人遇難,造成678萬元損失。經歷了沉重打擊的林載亮並沒有放棄。2008年,74歲的他再次出征南沙。2010年11月,第一批4000多尾石斑魚終於成功從美濟礁運到三亞。

2012年,隨著三沙市的設立,林載亮成為三沙市美濟礁村的首任村主任,隨後又當選為三沙市第一屆人大代表。

如今,在美濟礁的潟湖內,已經建成了30多個網箱,養殖約6萬尾魚,年銷售額幾百萬元。林載亮的侄兒林聖希告訴記者,美濟礁生產的石斑魚已成功進入福建、深圳、北京、海南島的市場,被人們稱為「愛國魚」,還有不少投資者希望入股擴產。「最近要從大陸運來4萬尾魚苗,不久後還要在北京開設一家專賣店。」

「在南沙養魚是一項艱苦的創業,但我們會全力以赴把魚養好。這不僅是發展南沙漁業,更是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林載亮說,他還打算推進南沙深海魚類育苗工程、海上絲綢之路南沙自由貿易基地和南沙水產品綜合加工基地建設,讓開發南海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南沙普通鋼筋工:時隔12年再次踏上美濟礁

曾在南沙守礁8年的戰士何波,退伍12年後獲悉南沙建設的消息,立刻報名,以一名普通鋼筋工的身份加入島礁建設。「回想以前南沙值守的艱苦生活,我只有懷念;看著眼前欣欣向榮的南沙建設,我倍感自豪。」何波告訴記者。

20多年前,何波作為南海艦隊士兵在湛江駐守,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前往南沙進行三個月輪換守礁。從湛江出發,要坐整整一個星期的船才能抵達美濟礁。「當浩瀚無垠的碧波上出現了木質高腳屋時,就到了距離大陸1000多公里以外的南沙島礁。」何波說,那時,第一代木屋已被海水泡爛,修起了五個鐵皮房子,每座房子下邊用六根柱子支撐著,每根柱子深入水下一米多,房與房之間間隔著五六米空間,用鐵板搭建了平臺。

「當時,可以供人活動的陸地面積也就這幾十平方米。」鐵皮屋在烈日炙烤下,白天溫度會升到60多攝氏度,沒有空調,屋裏像個大蒸籠。補給很困難,當時每人每天配給的淡水額度只有一臉盆水,洗漱飲用全部靠它,根本不敢洗澡。「在艱苦環境中,我們苦中作樂,樂趣來自三件事:趕海、下大雨和補給船來到。」何波說。

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海水退潮時,可以去趕海。退潮後,礁盤上會露出貝殼。南海的貝殼個頭很大,大的直徑有1米多,普通的也有臉盆那麼大。趕海時還可以釣魚,三四十斤的「白板魚」、十幾斤的石斑魚都能釣到。

因為島礁上淡水奇缺,平時根本沒有水洗澡,一下大雨,大夥就可以露天洗澡了。每年6月和年底是雨季,那時就能享受到雨水帶來的特殊快樂。

由於當時島礁上沒有冰箱,不能儲備蔬菜和水果,平時每天只好吃幾片維生素代替。每月一次的補給船到來時,會帶來蔬菜、水果、淡水,也能捎來家信,那是守礁官兵最快樂的時刻。

「2003年離島時,我想可能再也沒機會回來了,就帶了一瓶海沙回到重慶。」何波說,退伍後,他一直在基建工程隊,各工種都幹過。2015年7月,何波聽戰友說起南沙島礁正在建設,「聽了心裏直發癢,遼闊的海疆,起伏的軍艦,碧海銀沙,真是魂不守舍了幾天。」

2015年9月30日,時隔12年後何波再次踏上美濟礁,他瞬間被南沙的景象震撼了。現在陸地面積大了,電、熱水、空調、電視樣樣都有了。

在10個月的時間裏,他先後參與了修繕燈塔和再建汙水處理廠的工作。在美濟礁燈塔的建設中,他負責鋼筋捆紮。燈塔建設工期緊、品質要求高,他帶著幾個工人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燈塔建成的那天,我站在最高層舉目四望,被南疆美景深深吸引了。十年後,我要帶著孩子再來南沙。」

(金敏、鄧華寧、趙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