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開幕式,昨日在廣州市舉行。行政長官崔世安出席並見證了泛珠合作項目集體簽約的儀式。當中涉及澳方的項目包括:澳方會展組織與泛珠會展聯盟簽署的《共同打造綠色會展都市》合作協議,澳方將協助其他泛珠成員推動綠色會展,以及福建倉山區政府與澳門南光集團簽署的《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這次泛珠大會,有三個「第一次」的特殊意義。其一是在《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出台後,「九┼二」各方共同舉辦的第一次重要活動;其二是在九個省區都輪流舉辦一次泛珠論壇之後,「周而復始」地舉行第二輪的第一次泛珠論壇;其三是在改革創新辦會模式、固定在廣州市舉辦的第一次泛珠大會;因而意義重大。
本來,泛珠區域合作在經歷了十年之後,一直未能「上榜」--無論是中共每五年舉行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還是每年一次的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在開列區域合作的項目中,都未見被提及,人們就猜測其尚未獲得中央「背書」,前景不明朗。
之所以會有此猜測,是基於該區域合作的範圍過大,橫跨三個行政區:中南區的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華東區的福建、江西;西南區的雲南、貴州、四川;還搭上兩個特別行政區。須知道,全中國只有七個行政區,亦即泛珠只有華北區、華東區和和西北區、東北區未有列入,差不多「半個中國」。而在過去歷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及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上榜」的區域合作規劃,都是相對規模較小的,而且往往只是在一個省級行政區域之內,即使有橫跨行政區域,也是屬於「集中聚焦型」,而不像泛珠那樣分散。
這當讓人猜測,可能觸及了當年毛澤東最忌諱的「塊塊」。實際上,毛澤東當年是極為主張「條條」--亦即由中央一桿子捅到底,而反對「塊塊」--地方「割據」的。因此,在建國初期,為了在戰爭轉入建設後,適應戰爭時期解放軍各野戰軍分別經營一大片國土的狀況,便於管理而設立的七大行政區,在朝鮮戰爭結束後,就先以「五馬進京」--東北的高崗,華東的饒漱石,中南的鄧子恢,西南的鄧小平,西北的習仲勛,調到中央任職之後,而實行「削藩」,最後解散各大行政區。到了六十年代,曾經在原有的行政區基礎上成立各中央局,卻不是行政區,而是中共中央的派出機構。但也因在「文革」中「揭發」出了「南霸天」陶鑄、「西霸天」李井泉、「北霸王」李雪峰等,而趁「文革」全國大亂悄悄解散。直到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再也沒有恢復。
這與中國的政制是單一制有關。毛澤東一九七三年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就有「百代都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之句。後面一句是指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前面一句則是說,中國從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至今所實行的郡縣制,即中央--省--市(縣),不管其中間層級的稱謂是「府」還是「州」,都沒有改變。因此,正是在這一年,剛復出的鄧小平建議毛澤東實行八大軍區司令對調,毛澤東當即接納,也就是防止「山頭坐大」的例子。
也正因為如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討論中國和平統一的方式,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後,有些海外華人學者擔心台灣方面難以接受,就提出「聯邦制」以至「邦聯制」,鄧小平說,中國是單一制國家,不予考慮。
這確實是有遠見。君不見,李登輝就曾提出「七塊論」,要將全中國大卸七塊,簡直就是分裂國土。還有那個達賴喇嘛,在與中央的談判中提出了「大藏區」的訴求,將西藏全境及四川、青海、甘肅、雲南、四川等省內有藏族同胞居住的地方,都予以納入,儼然是「國中之國」。中央政府當然不會答應。
直覺印象中,有作為的中央領導人,都是主張「條條」的。如朱鎔基就將曾經下放給地方政府管理的銀行體制,收歸中央再以分支形態直捅下來。從而制止了地方行政首長亂開條子,沒有抵押就貸款做成爛帳的亂象,而是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習近平主席的頂層架構設計,實行中央集權,更是如此。
扯遠了。回頭說到「泛珠三角」,盡管未必就有甚麼「半個中國」之說,但畢竟範圍太大,九個省區加兩個特別行政區,是全中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建制(台灣地區除外)的三百分之一。不要說是內地的九個省區,各自的發展進度及品質不同,要搞協調並不容易,就說是加上兩個特別行政區,就形成兩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及三法域(香港特區是海洋法系,澳門特區雖然與大陸都是大陸法系,但卻含有資本主義及葡國特色),要協調好就更是具有很高的難度。因而說,能把泛珠的事情辦好,已經具有治理整個中國的能力了。或許,這正是泛珠「出世」後,即將十歲了,尚未領到「出生證」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這些猜測,都在今年三月頒布國務院第十八號文件《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之後,得以廓清。泛珠終於正式入了「戶口」,相信明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能寫進去,也有希望在中共「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得到反映。
但畢竟各省區的發展條件並不一樣,倘是繼續按照第一輪的由各省區輪流主辦泛珠大會,可能會吃不消。因而作了改革,每年都固定在廣州舉行,但每年對大會則由兩個省區負責,今年是廣東和福建。廣東省是泛珠的發起者,而且會展條件是在泛珠各省區中最好的,當然應該肩負起這個責任。
今次大會的其中一個專業分論壇,是「泛珠區域協同發展論壇 ― 智庫視角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較有新意。珠江口的幾個大城市,確實具有灣區的條件,而且在行政區劃建制方面的層級也較高。其中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已是省級建制,廣州、深圳兩市則是副省級市,並已具有升格為直轄市的潛力。珠海、中山也是實力較強的地級市。
而且,各市的發展形態不同。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香港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有助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固有的優勢產業。澳門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平台」。深圳的科研開發直追矽谷,廣州的綜合實力很強。相互之間的產業衝突較小,可以協調補強。而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即將通車,深中大橋的規劃,及區域內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的興建,具有了灣區的底氣。
不過,與美國舊金山灣區等灣區相比,珠江口灣區也有「先天缺陷」,那就是雖然是位於一個區域內,卻有在「WTO」中的三個不同經濟體,而且還有邊檢相區隔,互相往來有所不便。當然,近年內地放寬了國人出境管理,相信可以打破這個桎梏。
在珠江口的諸城市中,澳門雖然具有省級的建制,但卻是小弟弟。廣東人有句俗語,「隔離田車水,自己得益」。別人發展得較快,可以「帶契」澳門得益,這是對澳門絕對有利的。何況,澳門本身的某些「強項」--如博彩,又如葡語等,是別人不可「奪取」以至「替代」的。這就使得澳門站在「有獲得多於付出」的高地。但仍得謙卑,自認為「小弟弟」,與「老大哥」們衷誠合作,攜手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