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正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爲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引入多項文藝表演活動,如街舞、土風舞、寫生、樂隊演奏等等,但重整龍環葡韻計畫引起社會熱議。批評者認為,政府以推動旅遊為名,企圖令龍環葡韻變得商業化,催谷成為第二個大三巴,是破壞澳門文化內涵和歷史,罔顧居民感受,做法錯誤。本澳歷史學者亦擔心過於商業化會破壞原有的歷史文化底蘊。龍環葡韻是本澳世界遺產建築之一,決策者把遺產地當成了旅遊經濟開發區,還打上「文創」的旗號,根本是錯誤地將發展文創等同文化遺產商業化。任何世界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一旦進行大規模的商業開發,必然會帶來無法恢復的災難,特區政府應該慎而又慎。
龍環葡韻擬打造爲文創景點
傳媒報導,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消息,特區政府正籌劃開發氹仔龍環葡韻,將具備更多良好配套設施,舉辦節慶活動,除巡遊之外,還可舉行包括傳統舞蹈、美食、藝術及體育元素的文化週,豐富澳門作爲文化交流平臺的內涵,增加具吸引力的文化旅遊產品。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稱,特區政府除了南灣雅文湖畔作爲首個文創休閒區,正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爲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譚俊榮表示,預計於10月中的葡韻嘉年華期間,在氹仔龍環葡韻推出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譚俊榮稱,有關計劃正安排中,相信會是另1個成功的旅遊產品。他稱,將會活化氹仔龍環葡韻,重新打造成新的品牌,計劃會活化該區晚間活動,將設有餐飲、文化表演、藝術品展覽,以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合辦文化週或文化節等。
政府新聞稿指,社會文化司轄下旅遊局、文化局、旅遊學院正透過跨部門共同合作,重新規劃龍環葡韻5間建築物,現有建築特色保持不變,並進一步優化周邊環境提升整體魅力,內容主要包括:由旅遊學院協助於其中一幢建築引入葡式美食項目;其中一幢建築物將設立文創主題展館;旅遊局亦將為該區重新安排週末的文藝表演活動,從10月份起將於下午5時至晚上10時安排文藝表演,項目包括:街舞、寫生、弦樂演奏、薩克管演奏、葡萄牙土風舞、臉部彩繪、樂隊演唱等,同時會通過不同管道展開相關宣傳工作。
文化局表示,所有工程不涉及改動建築物原有結構,建築特色將保持不變,工程會嚴格遵守環保局指引,避免影響附近的濕地環境。文化局稱,龍環葡韻 5幢葡式建築物名稱上將會有所調整,當中會有土生葡人文化生活的展館,旅遊學院監督營運的特色餐飲等。但詳情需在開幕時公佈。文化局稱,特區政府計劃整合的龍環葡韻 5幢建築,會成為集推廣葡國文化、葡式美食、展覽、演出和文創、休閒地點。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項目是為了發展本澳深度旅遊,並非針對團客,預料將增加區內 1成至 1成半人流。文化局局長吳衛鳴重申,龍環葡韻 5幢建築物多年來未有維修,今次維修和優化預算費用 640萬元,未來會爭取各國領事館,自費在龍環葡韻舉辦活動。
環保局表示,已就龍環葡韻最新規劃項目,向相關部門提供環境污染控制的技術意見,並提供相關環境保護指引,環保局稱,希望有關部門在規劃時能減少對周邊環境影響。
開發龍環葡韻引來一片反對聲
資料顯示,「龍環」是氹仔島舊稱,「葡韻」是指這裡葡萄牙的建築風格。1847年葡萄牙人向氹仔擴張,建立氹仔炮臺軍事據點,至1910年完全控制路環,澳門葡萄牙政府在海島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路氹官方葡式建築不斷興建。1921年建成此五幢葡萄牙式建築,作為澳門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及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1980年代當時的澳門旅遊司(即今澳門旅遊局)將其重新修繕;1992年,澳葡政府將其列入澳門文物名錄「已評定之建築群」類別,對該建築群進行修復,及後改建為住宅式博物館並於1999年12月5日對外開放。
整個龍環葡韻景區包括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嘉模教堂、氹仔圖書館、氹仔市政花園和十字花園。博物館前面在1998年前曾是一片紅樹林濕地,可以觀賞到黑臉琵鷺、白鷺、灰鷺、翠鳥和鴛鴦等鳥類。龍環葡韻景區被評定為澳門八景之一。於2005年尾,氹仔圖書館改變用途,成了民事登記局氹仔分站為作婚姻註冊處,而其外觀仍保持原葡式建築風格。而2004年在博物館側增設一小型露天廣場,自2004年起在此舉辦除夕倒數(跨年)嘉年華活動。
五幢葡萄牙式住宅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展覽館、迎賓館。土生葡人之家:樓高兩層,展出昔日土生葡人的家俱擺設及裝飾物,以及一些舊照片。海島之家:有關於路環和氹仔的圖片展覽,主題會不定期更換。博物館中展示了昔日土生葡人在澳門的生活片段葡萄牙地區之家:樓高兩層,展出葡萄牙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圖片、手工藝品。展覽館:主要用作不定期舉辦各類型的展覽,包括以攝影、西畫、陶瓷及雕塑等媒材為主題之專題展覽,有時也會邀請到來自世界各地資深藝術工作者舉辦展覽。迎賓館:樓高兩層,不對外開放,主要用於官式宴會、舉辦文化藝術講座或特色美食活動等。
據傳媒報導,特區政府重整龍環葡韻計畫引起社會熱議。本澳歷史學者擔心過於商業化會破壞原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批評政府不懂文化操作,只顧追求旅客數字,卻不重視旅遊質量。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表示,「澳門八景」中,龍環葡韻是最有特色和最受認可的景點。從舊照片中可以看到,龍環葡韻的幾間小屋在1921年建成的,當時的環境比較惡劣,經過幾十年的變化,形成今天幽雅的環境,是最適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澳門人應該好好珍惜。他說,政府要搞文創餐飲可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搞,但不應該搞龍環葡韻。至於政府正將龍環葡韻原有的土生葡人之家、葡萄牙地區之館、海島之家,三合一變成一間展館。陳樹榮對此感到可惜,他說,原來的展館已經很完整,能夠體現當時葡國人的家居生活,「根本無必要改變,一改變就失真。」他認為,三個間小屋應該維持現狀。他認為,政府如果要提升澳門的歷史文化底蘊,要多從這些方面入手推廣,而非本末倒置,大搞商業元素。
有媒體報導,部分土生葡人對此更是感到憤怒,認為涉及土生文化的項目都沒有和他們進行諮詢。澳門土生協會理事長飛文基認為,龍環葡韻的幽靜氣氛在澳門已經絕無僅有,澳門即使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都不能每個地方都套用「大三巴模式」。對於文化局從10月起將會在龍環葡韻引入多項文藝表演活動,如街舞、土風舞、寫生、樂隊演奏等等。飛文基指出,龍環葡韻對開的濕地生態區有很多雀鳥棲息,以往每年都只搞兩次葡韻嘉年華,正是擔心「晚晚搞晚會,趕走曬雀鳥。擾亂曬整個自然環境之後,係咪要填海起經屋?係咪要咁樣計劃?」飛文基說,龍環葡韻的特色不在於那幾間小屋,而在於葡式建築與自然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飛文基表示,歷史文物就如同「古董」,不能隨便改變。龍環葡韻是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文物是政府首要的責任。飛文基認為,澳門要有明確保護文化的政策,這需要社會接受澳門的歷史,包括過去幾百年的殖民史,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在於中葡文化共融,然而,現時仍有不少人一提到葡國文化就很反感。他認為,澳門的歷史文化,不可能抹殺葡國特色。
有土生葡人議員認為相關建築物原有用途不應改變;同時又批評寧靜是龍環葡韻的特色,政府以推動旅遊為名,企圖令龍環葡韻變得商業化,催俗成為第二個大三巴,是破壞澳門文化內涵和歷史,罔顧居民感受,做法錯誤。
文遺商業化或失去澳門文化特色
特區政府的定位是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爲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令社會質疑政府的理念有誤:以文化遺產商業化當作發展文創。反而使到澳門的文化旅遊失去澳門的文化特色。
有聲音指出,好多人都感覺到政府的做法破壞緊澳門,對澳門的歷史形式、對澳門的文物、澳門真正的價值,政府官員的做法,將來十年廿年會令到澳門同珠海、鄰近地區無乜分別,內地化。屆時旅客就會發現原來澳門與內地沒有分別,他們就不會再來澳門旅遊。
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爲文創休閒景點,可能存在一種認識誤區,即把文化(文創)產業化與文化遺產商業化混淆起來。前者要求運用市場機制,把文化(文創)事業做大做強,達到繁榮與弘揚文化的效果。而後者只顧把文化遺產推向市場,使文化遺產被商業侵蝕和架空,導致文化遺產被異化。
在國內外,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過度商業性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的現象,其依據大多是有些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有關鼓勵和支持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和產業化,這些內容比較能夠迎合部分地方利用文化遺產從事經濟開發的利益衝動。這大多與立法初衷有偏差,無疑將加劇開發利用、產業化與保護之間的矛盾。當中,關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一直是文化遺產所在地社會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
支持文化遺產商業化利用一方的理由是:首先,文化遺產商業化與其保護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唯有更好地保護才能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而商業的效益可以為遺產保護提供保證。商業化可以彌補當地政府在遺產保護上的資金不足。同時商業化開在帶來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間接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於當地文化的重視和認同,使其積極參與到保護中去。其次,文化遺產商業化能讓不同的文化實現交流與傳播。商業化是當代有效的展現手段,利益最大化是其不竭的動力。他總能用更多元,更能為大眾接受的方式展示文化遺產的獨特之處,讓不同文化血緣的人都能身臨其境的體會文化帶來的感染力。同時商業化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最搞笑的傳播手段。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旅遊紀念品、宣傳廣告等商業方式的運用,是這種文化符號在人們生命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跡。商業化把它運用教育公益等傳播手段的傳播效果,使到文化遺產的魅力不局限於一個地區,達到了現代社會世界性的傳播與交流。世界文化遺產商業化的過程要求政府、商家還有遊客多方參與,需要法律、制度多種外部約束手段在文化與商業利益間制衡;不應該一味的阻止商業化的趨勢,努力使各方承擔文化遺產商業化的責任不使失職才是我們面對商業化應有的態度。
反對文化遺產商業化一方認為,商業化不利於世界文化遺產本質價值的實現,反而會造成負面衝擊。第一,商業化理念帶來的旅遊建設與世界文化遺產本身脆弱性之間存在本質衝突,會對世界文化遺產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想完成商業化必然建設現代化建築設施,包括基本住宿設施、基本安全保障設施和娛樂設施。而這種現代設施恰恰與世界文化遺產本身脆弱性相衝突必將決定了這將是一種傷害。第二,商業化老少都宜的通俗性和世界文化遺產本身的厚重感衝突,對世界文化遺產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商業化注重顧客感官需求的行銷方式一方面會引發顧客本身對於世界遺產內涵視線的轉移,另一方面也會引起世界文化遺產本身厚重感的文化價值受到衝擊。需要繼承的世界文化遺產在潛移默化中被傷害和改變著。通過商業化這種宣傳和行銷方式所產生的現代提款機效益恰恰是我們對世界文化遺產定位產生了誤解,世界文虎遺產作為一個見證歷史的證明,其最重要的使命就在於勇氣最真實的模樣傳承滄桑歷史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無論特區政府或社會均共識,本澳有需要強化澳門的歷史,保護澳門的特色文化,才能吸引外地旅客。因此,對於特區政府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文創休閒空間,社會最為關注是否保留建築物特色,有文化界和旅遊界人士表示,過往龍環葡韻的葡式建築物受旅客和婚紗攝影團客歡迎,政府打造文創空間同時應保留部分建築物特色。文化遺產與現代產業息息相關,兩者新舊結合有可行性,希望當局保留葡式建築物的內部結構。
讓世界遺產遠離商業化知易行難
自然文化遺產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更不可再生。掠奪式開發遺產,是一種典型的「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做法。在內地的文化遺產開發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訓。
中國擁有眾多的世界遺產,但在保護和開發中產生了許多矛盾,同時對世界遺產的保護不力也造成了遺產的不可彌補的損失。1998年9月,湖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申遺成功後大規模城市化改建,造「天上街市」、「賓館城」和「天下第一梯」,每次破土動工都留下一處疤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員監測,批評當地讓武陵源成了一座被圍困的孤島。2003年8月,四川都江堰,楊柳湖工程距離都江堰僅1300米,被緊急叫停。2003年1月,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遇真宮,主殿發生大火。武當山文物管理部門擅自將遇真宮使用權轉讓給一家私立武術學校,埋下安全隱患。2004年2月,大足石刻石門山一尊石刻和一尊泥塑頭像被砍掉盜走。2005年10月,山西平遙古城南城門城牆坍塌。近20年來,山東泰山被過度開發,植被被破壞,景區一度出現違章建築164處、違法別墅21棟;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以及布達拉宮等享譽中外的世界遺產,均曾因各種問題被要求整改。
內地專家指出,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存在「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存在「建設性破壞」和過度開發。一些地方不能正確理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和全部的意義,在申報之前大動干戈,申報之後就將這項工作拋到腦後;還有的則是在申報成功之後大興土木搞建設、大張旗鼓搞開發,而對遺產保護急需的管理、規劃、搶救、修繕、展示乃至安全保衛工作則漠不關心。
內地過度開發對世界遺產的破壞,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人工化是指人造景觀和建築過量,破壞自然景觀;商業化則表現為在保護區內大做生意,開辦各種商鋪等。城市化和商業化緊密相連,商業化必然導致按城市標準來建設。如泰山,當地曾試圖在山頂建設「熱鬧非凡的天上城市」,「變風景的泰山為經濟的泰山」,並美其名曰「天街」。武當山是另一個極端例子。湖北十堰從2001年起即著手招商引資,希望將武當山包裝成一棵搖錢樹。武當山文管所在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複真觀」內大興土木,將部分古建築按三星級賓館標準進行改造、擴建,對外提供吃、住、遊、購、娛全方位服務,嚴重破壞古建築群,引發全球關注。
由此可見,如果文化遺產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搖錢樹,很多以「創收」為核心、以「保護」為由頭的商業運動陸續展開,商業化正在成為這些世界遺產的致命傷。
任何世界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保護與利用是遺產保護中的最主要矛盾,管理者的自身定位直接影響到遺產保護的最終效果。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者將自己定位於管家或服務員,而不是業主的角色,對遺產只有照看和維護的義務,而沒有隨意支配的權利。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本澳文化遺產利用上多些深思熟慮,應該慎而又慎,以免社會徒增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