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信貸超7萬億元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日前,《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銀監會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稱,近年來銀行業大力發展綠色金融,21家主要銀行投放的綠色信貸餘額達7.26萬億元,不良率低於同期各項貸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節能減排均離不開金融的支撐。」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積極探索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在推動企業節能減排、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餘額達7.26萬億元,佔各項貸款的9%。其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餘額5.57萬億元。

「這7萬多億元貸款沒有一筆依靠國家貼息,完全是銀行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實施。」葉燕斐介紹,一般固定資產貸款項目平均投資回收期在十年左右,而不少節能減排項目平均投資回收期是三年到五年。

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的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不良貸款餘額為226.25億元,不良率為0.41%,低於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1.35個百分點。

此次《意見》首次給出了綠色金融的「官方」定義,對綠色金融產品的界定和分類有指導意義。

其實,從2007年開始,銀監會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通過《綠色信貸指引》等政策構建綠色信貸制度框架,確保信貸資金投向低碳、循環、生態領域。目前,中國是全球僅有的三個建立綠色信貸指標體系的經濟體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也在加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青島銀行等先後在境內外發行了綠色金融債、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作為綠色債券市場的參與者,他們不僅得到了商業回報,也收穫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當前,發展綠色金融在中國適逢其時、大有可為。」興業銀行副行長薛鶴峰表示,在中國「去產能」「調結構」的背景下,國內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據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規模或達14萬億元到30萬億元之間,年均融資規模至少3萬億元。

今年初,興業銀行正式發佈「綠色金融集團產品體系」,目前該行通過信託、租賃等非銀行信貸方式提供的綠色金融融資佔比已超過50%。

「不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時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國際專業機構還有一定差距。」葉燕斐表示,大多數銀行對項目的減排節能效果缺乏評估方法和專業評測人士,往往得依靠國際專業機構作擔保。

為此,監管部門正在著手建立綠色信貸國際交流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各國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在綠色信貸工作方面交流互動,此次《意見》更是豐富了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合作的內容。

「現在綠色信貸發揮的作用已經十分顯著,但還只是初步的,將來還會發揮更大作用。」葉燕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