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落實加強環境保護利於建設宜居城市

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近日來澳並與行政長官崔世安會面,及就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交換意見,而行政長官指出,政府非常重視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尋求平衡,五年規劃便是要落實執行加強環境保護,推廣綠色生活,加快建設宜居城市。足以講明中央部門不僅關注本澳社會經濟的發展,更重視環保問題。本澳需要與大陸各級政府一道共創良好的環境,尤其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旅客增加,廢棄物量亦呈上升趨勢,對於本澳在環境保護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及挑戰。但為了配合「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的政策,以及推行本澳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及為廣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有必要逐步完善相應的環保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規。

眾所周知,本澳是一個微型經濟體,其大氣、水環境受週邊鄰近區域的影響較大,飲用水由內地跨境供應,污水排放需協調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危險固體廢棄物由於狹小的空間,種類眾多,實難以全面作無害化的處理處置。至於環保議題方面,當局將會根據《五年規劃》,特區政府將推動源頭減排、制定污染源排放標準、推動天然氣使用及建設、規定汙者自付制度等。同時,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既是澳門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也是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應透過節約能源的推廣、資源垃圾的回收再生、水資源的迴圈利用、企業污染的減排及低碳生產和消費體系的構建等五個關注領域及四個主要指標著手,將澳門建設為一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低碳城市。與此同時,未來應繼續加強區域環保合作,從區域環境功能區的優化、珠三角地區的環保合作及低碳城市與低碳區域的共建等三個關注領域及三個主要指標著手,促進澳門與珠三角地區共同發展為優質生活圈。

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所言的,環境保護關係整個地區的長遠發展,關係廣大居民生活的素質,以至於往後幾代人的生活素質,環保是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藉著構建低碳城市、推動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力爭在保育和發展間取得平衡。對於在發展當中怎樣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稱,特別從十八大以後,總書記提出生態環境建設,跟簡單的強調污染不一樣,建設是希望從更高層次,綠色發展、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轉變,來進一步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這幾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針對主要的污染物,制定了大氣、水、土壤三項行動計劃,由中央政府一層層推進至地方政府,也會查察地方政府是否有效實施。可見,作為主管環保工作的國家環境保護部是次來澳視察也是對本澳環保的重視,相信也是期望本澳配合國家的環保政策與方針,不無「一國兩制」的真實意義。與國家同步推動環境保護,也相信將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對於整個環境的問題,近年來,全國十幾個省份先後發生霧霾天氣,空氣品質急速惡化,給「美麗中國」建設帶來更大的困難和挑戰。空氣品質問題亦同樣存在於澳門。目前,澳門的空氣品質尚屬良好,仍可接受,但與澳門定位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完善空氣品質,創設宜居、宜業、宜行、宜遊的幸福澳門,是廣大澳門居民的意願,也是澳門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澳門必須居安思危、及早籌謀,與內地加強包括空氣品質改善等多方面的環保合作。澳門與內地關係日益緊密,必須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互補優勢,進一步加強兩地的環保合作。應將環保合作視為促進兩地經濟加速轉型、提高兩地居民生活品質、關係兩地子孫千秋萬世幸福的大事來協同規劃,合力推進。尤其是,環保教育是一種全民的教育,是一項持久性的、延續性的教育,其對像是不分貧富、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職業的。環保教育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長期配合與廣泛的宣傳方能有一定的成效。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今日世界各國均重視環保教育,並力圖提高人民環保意識以免破壞大自然。

從國家總體的環保規劃來看,而《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建立環境品質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雙重體系,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畫,實現三大生態系統全要素指標管理;在既有常規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基礎上,新增污染物總量控制注重特定區域和行業;空氣品質實行分區、分類管理,在2020年的PM2.5超標30%以內城市有望率先實現PM2.5年均濃度達標。規劃堅持遠近結合,既要以五年為主,必須要提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品質奮鬥目標,又要考慮更長時期的遠景發展,注重深化生態文明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必須牢牢把握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生態環境是否健康和安全的出發點、著力點,全面體現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和經濟新常態,以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適應社會新期待,國家、區域、城市、鄉村相結合,建立環境品質改善和污染排放總量雙重體系,綜合反映治汙減排、風險防範、空間優化、制度建設進展,注重在重點地區、行業精準發力、精益管控,打贏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在經濟新常態下,環境管理需要新思維,管理手段應在繼續堅持、深化完善總量控制制度的基礎上,向分地區、分時段的流量控制轉變,這是基於環境容量的精細化管控模式,既可以在確保環境品質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又可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精準地採取措施以確保環境品質。據瞭解,國家部門所推出的《基本思路》初步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奮鬥目標,主要包括兩個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空氣和水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土壤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輻射環境品質繼續保持良好,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文明製度體系系統完整,生態文明水準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其次,到2030年,全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基本達標,水環境品質達到功能區標準,土壤環境品質得到好轉,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改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基本協調,生態文明水準全面提高。本澳更是需要跟緊國家的環保步伐及政策。

因而,本澳環境保護局所推出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及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也是有利配合國家的環保政策,相信會起到以「立足當下,規劃未來」的效益,通過前瞻性的規劃手段,將有利開展環境保護工作,解決現存或潛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以配合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建議當局未來應繼續致力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包括推動環境規劃和立法工作,並會按先後緩急,儘快就空氣污染和噪音等環境問題,推出相關的應對政策或措施。以及應繼續重點強化「源頭減廢」、「分類回收」成效,力求以全方位、多元化方式推動環保工作,重點關注本澳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澳門乃是彈丸之地,但澳門人口已超過60萬人,半島竟佔全澳人口96%以上,其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萬多人,可說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一位的城市。從上述數字可理解,澳門是缺乏土地資源的地方,環境非常擁擠,大家住在「石屎森林」內,應透過宣傳教育方面,教育市民愛護自己居住的環境,不應讓澳門成為一座烏煙瘴氣到處垃圾和污水橫流的城市。將本澳打造整潔文明的環境更為重要,也有利於本澳打造成世界休閒旅遊中心。

水污染、霧霾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已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大政策是環保板塊行情的重要推進器,社會人士認為,環保板塊宏觀、微觀均呈現良好局面。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由高層主抓,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非常堅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一直在路上,環保成十三五規劃新增重要內容已成不爭事實。針對空氣污染情況,特別是規管車輛尾氣排放標準,從源頭著手。當局已就「控制車輛尾氣、減少空氣污染」訂定了短、中、長期措施,但由於車輛尾氣排放是本澳其中一個主要空氣污染源,應提升進口新汽車應遵守的尾氣排放標準法規的監管力度,以避免較高污染之車輛進入澳門及行駛,亦應不斷完善製訂在用車方面的尾氣排放標準,以及製訂加快淘汰高污染車輛的措施,保障本澳之空氣質素。此在,在在噪音方面,雖然《噪音法》法已經實施,但是對於仍有很多基礎公共工程,以及存在執法力度不足的問題,為了進一步保障居民的健康,有必須要繼續完善立法程式及加強監管制度。

值得一提的就是,本澳亦存在區域污水的問題,例如,鴨湧河嚴重污染的問題,其中的問題已經存在多年,仍是治根不治本,但其中的問題就會牽涉到望相關部門、乃至珠澳兩地政府協調,才能將問題妥善解決的,兩地政府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攜手整治鴨湧河生態環境。隨著政府有序推進粵澳新通道建設,坊間有望鴨湧河整治河道工程可徹底解決。環境保護局日前也指出,鴨湧河治汙確令粵澳政府頭痛,因須粵珠與澳門跨部門協調處理,當局並認同要完善鴨湧河治汙,必先清除河湧淤泥,再補水及節汙程式,可藉助將要打造粵澳新通道的契機整治河道。當局在未來環保規劃中則指出,進行鴨湧河水環境現狀調研,研究制訂鴨湧河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對澳門沿岸水環境進行整體性評價,調查區域污染源,及提出澳門沿岸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根據鴨湧河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實施鴨湧河污染綜合治理,逐步改善鴨湧河水質。開展沿岸水污染模擬研究及推動沿岸水體污染防治和生態系統保護工程,研究對內港沿岸的污水進行截汙工程。開展本澳徑流污染控制,在城市徑流污染控制分區的基礎上,採用適合澳門地區的最佳管理措施。近年來,珠海市環保局積極加強與澳門、中山等地環保部門交流合作,探索跨界河流域污染整治方法和途徑,跨界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先後成立珠澳鴨湧河治理工作小組和珠澳環保合作工作小組,確立鴨湧河整治工作雙方聯絡人,建立雙方合作溝通和聯絡機制、環境保護應急事項通報機制,對污染整治工作實施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決策,為鴨湧河整治工作打下堅定基礎。二是定期召開鴨湧河治理工作專題會議,通報鴨湧河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研究污染治理具體工作,加強雙方環境保護工作的合作和交流。三是加強溝通協調,積極配合澳門推進鴨湧河治理工作。雙方多次就相關問題進行磋商,研究探討解決方案。目前,珠澳雙方達成共識,將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並透過截汙、清淤、補水等方式,最終保障鴨湧河的環境質素和兩岸居民的健康。珠海、中山兩地環保部門互通資訊、互相促進,共同推進前山河綜合整治工作。珠海、中山兩地環保部門曾也多次聯合開展前山河綜合整治行動,對前山河流域違法排汙問題進行聯合執法,對兩岸工業企業實施聯合檢查。大力度推進前山河清淤保潔二期工程,強化全流域截汙治汙,恢復河道兩岸綠色景觀,採取清拆行動和生態複綠工作並舉,「清拆一片,綠化一片」,徹底改善前山河沿岸環境,未來應繼續加強力度。為深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任務要求,珠海、中山、江門三地環保部門應繼續開展環境宣傳活動,推動珠中江三地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和區域整治,通過加強溝通交流、及時通報環保資訊,探索建立珠中江資訊交換平臺及聯絡機制,推動珠中江區域環保一體化建設上新臺階。

對於本澳環境的保護,相信廣大社會最為關注的就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問題。因此,政府是環境保護規劃中主要是發揮引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當局亦扮演著監督及管理的角色,透過法律賦予的環境保護職能和任務,監督環保規劃工作的履行情況。同時,社會企業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當中重要的參與者,尤其在澳門正處於社會經濟急速發展之際,更應推動企業自主進行環境管理,妥善解決自身環境污染問題,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環保低碳經濟發展。公眾的行為直接影響環境污染及資源耗費的程度,為此每一個市民均應有責任推行符合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豎立起生態道德、創造低碳綠色生活的典範。對於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當局履行未來所推出的環保計畫及措施,應持續優化垃圾焚化中心,對舊廠進行技術升級,進一步提高垃圾焚燒效率,增加飛灰固化工序,並提升焚化爐尾氣排放標準;同時,促進固體廢棄物的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持續透過相關經濟激勵手段,推動居民垃圾減量化;持續透過相關經濟激勵手段,推動居民垃圾減量化;應規範貯存場、填埋區、焚化中心等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與對應的污染控制技術標準,建立危險廢棄物處置設施的管理制度,建立危險廢棄物管理制度,加強危險廢棄物的管理;應加強家庭有毒有害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建設廢光管、蓄電池等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工程;以及應加強電子電器廢棄物管理,設計澳門電子電器廢物回收處理方案,制訂電子電器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的檔。未來要做好源頭減廢,需政府與企業、普羅大眾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澳門以焚化為主、堆填為輔的城市,焚化爐不可能無限量擴展,惟有鼓勵大眾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少廢物量。長遠看,強化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資源再利用,參考鄰近地區成功經驗,可推進本澳環保工作。

本澳的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正如當局所言的,其根本目的是按實情不斷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的生活環境品質,建設低碳澳門,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同時,環境無疆界,澳門的環境品質需要鄰近地區的共同努力才能獲得全面的改善及保障。尤其,隨著珠三角區域的融合發展,環境保護的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粵港澳三地開展共同構建「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與此同時,應繼續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環保合作和粵港澳的環保合作,提出了空氣污染的聯防聯治、水污染防治的合作、建立資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的合作機制、實行環境訊息共用、生態共建等多領域、多角度、多層面上提出與珠三角其他地區的合作。環境保護規劃的製訂和實施是一個動態、持續而漫長的歷程。一方面,需要政府、企業及公眾多方面的努力和參與,共同致力實踐規劃,另一方面,亦需要按發展實況對規劃進行不斷的修訂和完善,才能保證規劃中行動計畫的推進與規劃目標的實現。

因此,由於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加,本澳面臨的環境壓力正在逐年加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筆者也相信透過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是使環境保護政策及措施達致預定目標的重要一環,才能達到低碳澳門、綠色生活的規劃願景。保護環境的工作必需針對本澳的環境實況,從長遠規劃考慮,並有序地進行以確保本澳的環境品質,回應居民對改善自然生態的訴求。尤其,國家製定「十三五」規劃、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部署等,將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為本澳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發揮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作用,應將環境保護的成效作為其中一個目標,相信會更加有利促進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