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則新聞看「新南向政策」的窘境

台灣昨日有兩則新聞,雖然互不相連,但卻又存在著一定內在聯繫的邏輯性,說來頗有意思。

這兩則新聞是:其一、「行政院長」林全首次召集十五個部會,召開「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進度報告會議」,會中「經濟部」提出將整合新南向十八個國家的供應鏈,成立「一國一平台」單一窗口,協助台商在當地的群聚,推動產業合作平台,以吸引外籍人才來台。會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轉述,這次「新南向政策」與以往「南向政策」不同,以前幾乎都在發展經貿,現在則「以人為本」,人才雙向交流培育是「新南向政策」重要指標;因此林全要求各部會提出具體策略與因應方法。另外,以前南向幾乎都是「單向」,把產品、貿易往東南亞輸出,但這次是「雙向」,東南亞有很多可做為台灣借鏡之處,希望能雙向溝通;以前的南向只是東南亞,但現在除了東南亞、南亞,還包括澳洲和紐西蘭。

其二、是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現正在出訪中國大陸。希望菲律賓不要因為親中政策,為難台灣與其它國家,甚至引發南海情勢緊張。 他說,美國好不容易才與柬埔寨、越南修好與拉攏。傳統的美國盟友菲律賓,現在從菲國倒向中國大陸,美國亞太的戰略布局出現缺口。菲律賓與台灣有經濟海域的重疊,中國大陸可能透過菲律賓為難台灣漁船。甚至台灣的民航飛機經過馬尼拉的飛航情報區,可能被菲律賓刁難。

前一則消息,表面上看是台灣當局的「新南向政策」已經「動起來」,實則卻是暴露了幾大隱懮。其一、蔡英文原本是打算在「總統府」內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結果卻發現「動」不起來。因為「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躲在「總統府」內苦思冥想「新南向政策」,幾乎就是「閉門造車」,既缺乏理論依據,又沒有行政部門支援。實際上,要推動這項政策,是必須「行政院」各個部門既協同起來又各司其職地予以推動的,而「新南向辦公室」只是一個「清談機構」,既無實權也無實職,連經費配備也付諸厥如,甚至還曾有人稱其為沒有法律依據的「黑機關」。雖然說,按照台灣地區的「憲制」,「總統」是最高領袖,但卻是實行「雙首長制」,因而倘「空頭司令」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直接指令林全,後者就很容易會變成「幕僚長」,被指「憲制」。因此,只好另行由「行政院長」組織一個有相關領域公權執行力的部會參與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予以推動,並制定「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作為執行指引。就是如此,也是拖宕了拖一個多月,才宣布正式啟動。可見即使是擁有事權的「行政院長」,也不容易「攪掂」。這是否會引發業者「並不看好」甚至是暗中「抵制」?並不看好。

其二、台灣當局自顧不暇,因而雖然提出的計劃設想表面上很好看,但卻缺乏經費推動。這受到兩大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一是曾經「錢淹腳目」的台灣,經過多年朝野惡鬥,社會撕裂之後,財政經濟能力早就轉為薄弱,將難以拿出足夠的財政去實踐其「一個國家一平台」的計劃,及透過「一個國家一平台」的機制予以實施。而在中國大陸,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不但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而且內外儲備實力也很可觀。因而習近平出訪或國際友人來訪,一出手就是幾百億的經濟援助,這次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來訪,也是一百三十五億美元,看得台灣官員目瞪口呆,又饞水直流。再也沒有過去「錢淹腳目」。二是受到制度的制約,凡用錢必須經過「立法院」通過。盡管民進黨「立委」已經過半,容易主導表決,但在委員會審查時,卻可能會發生變數。

其三、受到人才短缺的制肘。推動「新南向計劃」,不要說是那些經貿領域必須配備的人才,就說是建立「一國一平台」所需的「外交」人才,也不多。這與過去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有關,在過去日治時期,非「日本籍」的富家子弟即使是具有財力升讀大學,日本人為了嚴控政治,因而也只准他們修讀法律、醫學及會計等科系,日本投降後,這種「傳統」仍然流傳下來,因而「三師」亦即律師、醫師及會計師大多偏綠;國民黨軍公教人員的子弟則大多修讀政治、外交、公共行政等科系,因而在體制內從政及技術官僚較多。因此,民進黨「政府」嚴重缺乏「外交」人才。何況,自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後,台灣「外交」大崩潰,餘下的「邦交國」大多是操西班牙語,因而修讀外語科系者,除了是國際通行的英語之外,第二大語種就是西班牙語,而其他語種則偏少,納入「新南向政策」的十八個國家,除了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家之外,其語言都是「冷門」語種,在台灣官場尤其是民進黨內找不到適用的語言人才。

其四、可能還有北京將會發動抵制的問題。黃志芳的「出使」新加坡不成,台灣當局將之歸咎為「北京暗中使絆」。以此思維來觀察問題,納入「新南向政策」的十八個國家,基本上都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即使是沒有與中國大陸建交的,也對台灣當局避而遠之,更遑論與其「建交」。因此,台灣當局研判,他們推動「新南向政策」,這十八個國家將會遭受來自北京的程度不同的壓力,他們的工作效率也將會事倍功半。

這就引帶出了黃偉哲話題內容了。其實,站在北京的立場,兩岸漁民都是自己的同胞,都應受到保護。在實踐上也曾發生台灣的漁民被菲律賓扣留,中國駐菲大使館出面與菲方交涉的事情。只不過是,擔心有時菲方可能會錯意,為了避免「得罪」中國大陸,不敢扣留大陸漁民,就拿台灣漁民當「出氣口」,這其實也是「西瓜偎大邊」的道理。今後倘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中國駐菲以至是駐各國的使領機構,都宜更細膩地理解和執行中央在台灣事務上的涉外政策。

其實,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蔡英文自以為是,眼看到李登輝、陳水扁的「南向政策」失敗,就片面吸取教訓,認為應歸咎於只顧經濟而不顧政治,因而就有了以「以人為本」作包裝的「推廣民主經驗」。但是,東南亞國家經過多年的紛亂後,對西方歐美式的「民主」經驗並不欣賞。昨日台灣《蘋果日報》的社論就指出,歐美長久以來被新興國家視為政體模範的時代正在結束,中國模式的政治高壓控制加上開放式的經濟政策,已逐漸取代行政效能遲緩的美式民主模式,成為全球民主退潮的主因。全球民主退潮主要表現在中國和俄國發展模式的成功上。他們勝過西方模式的特點包括:經濟的快速增長、高效建設的執行度、中國提供貧窮國家無條件又慷慨的經濟及技術援助、與中國交往時享受到平等對待的待遇。這篇社論說出了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很多人的心聲。因此,要向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十八個國家推廣充滿「台灣亂象式」的民主經驗,還不嚇怕那些擔心當地也將會發生衝擊政府和國會,社會動盪,經濟不振,民生受損的狀況的從政者及廣大民眾?

如果說,過去李登輝、陳水扁的「南向政策」,只是限於經濟範疇,因而當地從政者和民眾都不用擔心將會輸出「民主亂象經驗」,都已經慘淡收場了;而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以「人文關懷」來掩蓋「民主經驗」,而且這還是要與其核心內涵為「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相對抗,相信都將會「避之不及」。就即使是與中國大陸有著這樣那樣糾纏的國家,都將會以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為大局,犯不著為了一個沒有甚麼幫助的台灣,而得罪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