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金融業發展利好呈現但關鍵需看清優勢和短板

陳觀生

特區政府計畫孕育新興產業,支撐整個經濟適度多元板塊,其中融資租賃等的特色金融是政府規劃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在上周的立法會經濟財政施政方針辯論中,金融業發展是其中的重點議題之一,特區政府在會議上亦透露了不少金融業發展的利好資訊。如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將由北京遷來本澳;金融管理局正研究制訂信託法等。因為臨近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本澳自身獨立發展金融業一直被認為無多大作為。不過隨著近年金融業發展出現新的形勢,加上本澳經濟多元化的迫切需要,眼看著金融業帶來的巨大效益,發展特色金融業成為最近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但本澳金融業發展能否達到目標,關鍵還是要看清本澳在金融業發展方面的優勢和短板,特別是要把握未來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趁早飲到創新金融的「頭啖湯」。

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任重道遠

本澳發展金融業的討論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真正引起社會熱議是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份來澳出席中葡經濟論壇,並在視察澳門期間宣佈支持本澳打造中葡金融平臺。李克強在與本澳人士座談會上說明瞭 19項支持澳門發展的新舉措,包括支持澳門特區政府每年舉辦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他表示論壇獲國家支持,要辦得更有吸引力;支持澳門建設葡語系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及出口信用保險制度,葡語系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在澳門建立,政策會對澳門金融業、貨物和服務貿易發展都是有利支撐;設立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推動內地大型電商企業非銀行支付機構與澳門企業合作共同拓展面向葡語國家電商市場,也促進澳門電商產業發展;支持澳門建設智慧城市,支持澳門建立三個中心等政策。

李克強亦提到,在國家制定重大發展策略和開展對外對內重大交流活動中,會積極吸引澳門參與,研究支持澳門以適當方式與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和亞投行開展合作,為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希望澳門能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

可以說,這是中央政府對特區政府提出發展特色金融業的具體回應,而且相關的支持措施十分詳細和具有針對性,當然,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也是中央交給特區政府的任務之一。因此,特區政府對此應該是予以高度重視並儘快爭取落實、作出成績。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為此專門召開記者會表示,澳門如何做好中葡金融服務平臺,讓金融業能參與國家發展策略中,並非只想像就可實現,需要共同努力。他指出實現的過程中,包括人才、法律基礎建設等方面都很重要,必須與時俱進,因此可能要跨範疇共同做好,提供好的軟硬環境,讓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真正能夠孕育出來。

梁維特表示,要符合打造中葡平臺的要求,需要緊密聆聽社會意見。他又表示,會繼續研究一些人民幣的產品能否透過本澳金融服務平臺的建設,逐步推出,並強調有關產品當然要符合澳門,以及國際社會需要,例如私人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

確實,本澳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任重道遠,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正是梁維特所指的人才和法律問題。據媒體報導,金融業界認為現行法律法規未可配合本澳發展特色金融。金融從業員協會會長曾鳴岐表示,金融業界現時所用的金融類的法律法規,未必能夠配合到世界發展或業界的應用。例如銀行服務,來澳資金的投放、儲蓄或投資都有很多規管。澳門金融學會管理委員會主席潘志輝同樣認為個別法律需要更新,才能配合業界發展。

也有議員建議,加強建設精通中葡雙語的金融人才隊伍,專門為中葡商貿合作的葡語系國家客戶提供服務。特區政府主動牽頭,加緊與本地高等院校合作,加強與國際專業認證機構合辦課程。在新形勢下創造更多職業發展的可能性,讓年輕人瞭解和掌握特色金融的情況,並協助搭建創業的舞臺。

特區政府推動特色金融,以融資租賃和財富管理作切入口。政府相關部門也很快宣佈將實施措施,金融管理局計劃把融資租賃公司的法律定性,由現時的信用機構改為一般金融機構,同時允許融資租賃公司自行選擇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公司設立。金管局又表示,包括融資租賃及財富管理的特色金融業務綜合性強,對從業人員特別是高階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基於專業人才不能一蹴而就,在發展特色金融初始階段,特區政府會考慮透過引進和自身培育並行的綜合策略,短期內適當引入一些金融高管及專業人才。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當局會爭取盡快建立出口保險制度,同時考慮利用資助,讓內地公司在澳門參與中葡貿易時可充分利用制度;亦會爭取與承保單位達成協議,令制度更容易成功,希望明年取得成績。梁維特表示,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在本澳推動融資租賃金融資產,小組並邀請業界參與,瞭解需完善的法律方向,同時讓產業符合澳門的監督工作,他說,未能確定立法時間表,但他主觀希望明年可草擬好法律框架和進入立法程序。梁維特又稱,當局曾接觸內地及外地的大型具國際融資租賃經驗的公司,對方有興趣來澳發展。

本澳發展金融業利好紛呈

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隨著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社會資本迅速轉移,資金融通的方式日趨多樣化,各種信用工具不斷湧現,信用工具作為金融商品在金融市場上交易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多種信用工具的流通以及多種融資方式的運用,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形成。具體來說,金融市場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條件:①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生產和流通十分活躍,社會上存在著龐大的資金需求和供給,這是金融市場得以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②健全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以及豐富多樣的信用工具和交易形式是金融市場形成的內部條件。金融機構是金融交易的主體,它通過提供靈活有效的金融服務,作為資金供求雙方的媒介,賦予金融市場活力。信用工具是金融交易的客體,只有交易工具豐富,形式多樣化,才能滿足社會上眾多資金供求者的需求,充分調動社會資金。③健全的金融立法,合理的市場管理是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外部條件。健全的立法,使交易雙方有了可以遵守的規則,並能保障雙方的正當權益,保證金融工具的信用。另一方面,金融當局通過合理的市場管理,可以運用適當的金融手段來調控市場的運營。本澳充裕的財政資產、金融部門充足的資本和流動性,以及可靠的聯繫匯率制度等優勢,正是發展金融市場的良好基礎。

除了特區政府的措施,近期本澳發展金融業的利好紛呈,如據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IMF)初步總結對本澳宏觀經濟的實地評估磋商,金管局表示,IMF專家指出本澳經濟已開始重要的轉型,朝向較穩定及可持續的經濟模式邁進。特區政府充裕的財政資產、金融部門充足的資本和流動性,以及可靠的聯繫匯率制度等優勢,均能充分強化特區的政策框架,並有助促進現階段的經濟轉型。其次,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將由北京遷來本澳。經濟財政司辦公室顧顧問陳敬紅在立法會上表示,在基金總部遷來本澳之前,本澳貿促局已採取便利措施,直接向基金管理公司轉介投資者的查詢和申請檔案,經濟局亦已建議降低申請基金的投資項目門檻。在跟進基金總部落實來澳的契機,希望藉助中葡基金管理公司豐富的投資經驗,讓本澳企業瞭解有何項目適合赴葡語系國家投資,希望令本地企業成功走出去。

在立法會辯論經濟財政施政方針會議上,政府官員透露,本澳金融業發展的立法工作也在有序進行。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金融管理局正研究制訂信託法,預料明年完成內部研究,再與法務部門溝通。他稱,信託法本身內容現由民法典規範,如何令未來信託法更符合用家和業界需要,會有序展開工作。

還有,特區政府也有意建立財政盈餘分配長效機制。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指出,政府需觀察本澳經濟下調的時間,計算超額財政儲備需有多大規模才可保障財政安全。他表示,博彩收益過去數月已止跌,但當局仍需觀察多數個月,才可確認博彩收入已相對穩定,屆時便可計算需預留多少金額,透過法律法規把部分財政儲備撥入投資發展基金,追求更好的投資回報,以及建立財政盈餘分配長效機制。梁維特強調必須具備制度建設,才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他稱,全澳市民均是現金分享的持分者,不同人有不同想法,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聽取諮詢,令大家感到制度建設不影響財儲運用,同一時間亦不會對支援造成大影響。

本澳參與一帶一路PPP模式有可為

在立法會會議上,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紅表示,截至今年 10月底,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向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投資 13.72億元,未來亦會根據產業園的需求投入資金。她稱,目前產業園已啟動工程造價金額約 22.1億人民幣,據協力廠商顧問公司測算結果,產業園將來肯定會有收益,預計投資回報期將與內地的產業園一般情況相若,15至 20年期間達到盈利水準。她稱,產業園會透過各種方法,努力縮短達至盈利的時間。呂紅又稱,隨著未來多個硬體設施陸續落成,企業入住情況增多,收益相繼出現,將為產業園帶來現金流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本澳發展融資租賃特色金融的「牛刀小試」, 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金融業的「PPP模式」。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是一種涉及基礎設施的制度安排形式。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解,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所謂有效制度,包含相輔相成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制度應具有內在的激勵性,並由此形成動力使產品的生產數量的擴大和品質的提高可以持久進行;其次,制度應具有內在的節約交易費用的傾向,特別是在「外部性」普遍存在的現代經濟中,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特別的意義。

基礎設施的特徵使其自產生之日起就陷入公共性和企業性的兩難之中。所謂公共性與普遍服務相關,所謂企業性與提供服務的可維持程度相關。從企業性的角度考察,如果基礎設施企業化經營,因盈利的約束,在降低成本、改善效率的同時,因自然壟斷極易形成價格的提高、歧視性定價和對高支付能力區域服務的「撇奶油」行為等,這勢必傷害普遍服務目標。從公共性的角度考察,低收費或者免費最能滿足普遍服務目標,這必然造成需求過度並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巨額財政支持,而一旦財政能力有限,其可持續性便令人懷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競爭機制的市場化制度安排是符合效率性要求的,而基礎設施一般具有收入穩定、現金流充沛等特點,對追求穩定回報的社會資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於是在政府財力難以為繼的條件下,使用者的需求與私人部門的投資衝動共同導演了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PPP)為主要內容的制度變遷。

所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其本質是充分發揮政府(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各自的稟賦優勢,進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產業運營由私人部門主導,不僅發揮了資金籌集和管理方面的優勢,而且由於其明晰產權結構中內在的激勵性而具有更敏感的市場邊際效率。與此同時,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政府部門因其擁有制定規則的權力,可進行不完全對稱的制度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在市場准入、價格形成和公共服務方面監管和督促運營企業為社會提供不間斷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兼顧效率和公平的互補性的關係,是一種旨在增加基礎設施供給的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並使政府和社會資本成為一種夥伴關係,顯然,這是對政府與私人部門或對立或從屬的傳統關係的革命,是制度的創新。

按照對基礎設施的現代理解,基礎設施分為經濟和社會兩大類,並因其物質形態不一,又區分為硬軟兩種。在經濟基礎設施中,硬設施包括交通、電信、能源等;軟設施則包括職業培訓、商業金融服務、研發促進和技術轉讓等。在社會基礎設施中,硬設施包括醫院、教育、排汙、養老,甚至監獄等設施;軟設施則包括社會保障系統、社區服務等。在這個定義寬泛的基礎設施領域,都可嘗試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 進行制度創新。

基礎設施投資浩大,傳統上認為這是構成私人部門不願或無力從事基礎設施供給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能由政府從事,但是現代金融理論和金融技術的發展,可以針對不同項目的特點設計不同的融資方式,這些設計既可針對整個專案的全流程也可針對專案的某個或某幾個環節。這種因專案而異,因流程而異量體裁衣式的金融工程,衍生了多種融資形式,諸如 JV、BOO、BOT、BOOT、DBF、DBFO、DBFOT等。基礎設施工程和金融工程相結合架起了社會資金與基礎設施的橋樑,不僅使資金籌措問題大為改觀,更為重要的是它使私人部門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以人們在PPP慣常提起並使用的項目融資為例,所謂項目融資是指以該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基礎的有限追索的融資方式。這種融資方式既可以覆蓋項目發展、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的全流程,如BMFOM,也可視具體情況不同而針對流程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如BOT等。由於巨額項目在時間上可以分為不同的步驟,在空間上可拆成不同的環節,從而為小額資金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入不同的步驟或環節提供了便利,形成了杠杆融資、結構融資、租賃融資等多種產品合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在每個步驟或環節的合約風險中風險界定清晰,使這些合約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既滿足了社會資金退出的需要,而且也發揮了金融市場風險分散的作用,其結果又為融資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條件。

項目融資的核心在於尋求資金的最佳使用價值,即「滿足用戶要求的整個壽命期成本和品質(或者用途適用性)的最優組合」。這種資金最佳使用價值的尋找是利用市場機制,「在競爭的環境中授予專案」,利用金融工程技術「嚴格應用經濟評價技術(包括適當的風險評估)」以使「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分擔風險」,同時,要比較成本,「公平、現實和全面地對比公共融資和私人融資。」 通過項目融資這一整套的工具和技術運用,在基礎設施制度層面上形成了這樣的格局,「公共部門掌握了諸如土地、不動產等資產和通行權,並擁有在計畫過程中和授權開發過程中購買基礎設施的權力。私營部門引進外部資金、專業技術和激勵機制。」

本澳在參與橫琴發展中,本澳社會提出 「政府帶頭、企業參與」的訴求,其實就是一種PPP模式,而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就是一個項目融資。如果將這種模式推而廣之,本澳的融資租賃特色金融業既可以參與臨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可以跟隨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參與亞投行等金融機構,或者透過中葡基金等平臺,走向國際,收穫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

發展特色金融,不僅僅需要改革的熱情,還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縝密的操作安排。特別是要把握未來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趁早飲到創新金融的「頭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