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養陰防患於未然

中醫養生講究因時而異,不同季節時令採用不同的養生手段,正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以此方法為養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現代人也應該借鑒此方法養生保健,祛病延年。

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然春季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然暑熱邪盛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尤其是人們喜冷飲,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濕露。

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義在於:利用自然界四時陰陽來調整、充實人體之陰陽,使之恢復陰陽的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人體的陽氣不足,可借助春夏的陽熱之氣來溫養;陰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氣以涵養。陽虛者,可於春夏季節,借助自然界陽氣生髮之勢,再給予適當的養陽之品,從而起到更強的補陽作用,春夏養陽即所謂「冬病夏治」。同理,秋冬養陰,亦是此理,即所謂「夏病冬治」。這也正好合「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農諺。

隨著秋冬陰氣的遞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養陰。首先,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及水果為主。諸如食用秋梨膏滋陰潤肺,鴨子肉粥養陰生津等;其次,戶外活動應適時調整,以免活動量大,傷津耗氣,損傷陰液;再者,陰虛體質的人也可用一些滋陰之藥,如麥冬、玄參、生地、太子參之類;也可用一些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當歸補血丸、大補陰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