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8月27日電】「其實廈門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和廈門有著特殊的情緣。」近日,在台北一場兩岸學子交流活動上,台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對福建華僑大學的學生說。
面對這些來自故土的學子,高孔廉回憶起兒時在廈門的生活。高孔廉出生在福建永安,8個月大時被父母帶到廈門,1949年,5歲的他隨父親赴台。「我小時候在廈門生活,就住在中山公園一帶。我住的那個院子蠻大的,裡面住著三家人,那房子現在還在。」
此後的幾十年,淺淺的一灣海峽將他和故鄉隔開。再次回到故鄉,已是56年後的事情。彼時,第七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在福州市舉行,高孔廉隨團參訪福建。離開時還是幼兒的高孔廉,回到故鄉已近花甲。
世事變遷,鄉愁縈繞。源於鄉愁,也源於兩岸割不斷的血緣,高孔廉將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精力花在兩岸事務上。
「到目前為止,我已到大陸127次。」高孔廉說,「最大的收穫是對大陸多了一些瞭解。」
2014年離開海基會後,高孔廉本以為可「告老還鄉」,沒想到2015年2月又被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邀請出山,擔任國民黨兩岸事務的「操盤手」。
在兩岸的協商事務中,高孔廉對兩岸「三通」感受最深。「我2000年開始到大陸參訪。當時是到中山大學去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活動。早上從台北出發,由於要中轉澳門,直到當天晚上才到達廣州。現在有了‘三通’,台北飛廣州就是一個多小時的事。」
在他的兩岸協商生涯裡,最大的遺憾是海基會任內沒有實現兩岸「服貿協議」的實施和商簽「貨貿協議」。「台灣錯過了借力大陸經濟騰飛來造福自己的大好機會。」
高孔廉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發展變化太快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有這樣的發展速度。台灣應該利用和大陸的這種血緣關係發展經濟。
如今,高孔廉已從光環中心,退到焦點之外。身任東吳大學講座教授的高孔廉,現在的願望是力推兩岸青年交流。「兩岸的未來一定是青年人,他們從年輕時代就開始認識並相互瞭解,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絕對是福音。」
台灣藝術品在晉展出 濃郁傳統中國風受矚目
【新華社太原8月27日電】正在此間舉行的山西文博會上,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們紛紛帶來了他們的得意之作,許多作品洋溢著濃濃的中國風。
參展商台灣藝術博物館帶來的100件木雕作品驚豔了現場觀眾。用印尼沉香雕刻的「花好月圓」,崖柏雕刻的「絲綢之路」,台灣梢楠木雕刻的「全家福」……惟妙惟肖、渾然天成。
台灣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吳煜正介紹,苗栗縣三義鄉是台灣著名的藝術之鄉,木雕產業發達,他們的博物館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傢俬營木雕博物館。
他認為,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木雕材料全部選自台灣梢楠、檜木、牛樟根等珍貴木材且作品全部由老師傅們純手工雕刻。
在臺華窯展區,記者注意到,無論是靛藍釉色青花瓷,還是五彩繽紛的水彩畫瓷器,都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除了日用餐具外,造型大多以葫蘆、瓶子居多,圖案以傳統的牡丹、喜鵲等為主,不僅喜慶而且立體感強。
台灣典雅設計工作坊創始人李家珍是第一次來到山西太原。她的作品以中式傳統首飾為主,造型大多采用龍鳳、蝙蝠、喜鵲、梅花、蝴蝶等吉祥意象,結合銀、白玉、台灣黑檀等材質,十分復古典雅。
閩台書法五百年特展在福建泉州展出
【中新社泉州8月27日電】兩岸攜手主辦的「水流雲行——閩台書法五百年特展暨閩台書風學術研討會」,27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幕。
此次展覽精選了從明代晚期到民國時期,近500年來閩台先賢的144幅書法藝術精品。透過先賢們的書寫和手澤,展現了豐富多元的閩台文化特徵,由此開啟了一次兩岸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
明清以來,隨著福建居民大量移居台灣,閩文化隨之播遷,在歷史的發展中交融互動,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閩台文化」。「閩台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像張瑞圖、李光地、林則徐、嚴復、林語堂等一批在中國文化史、書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福建籍名臣、學者、文人、書法家。」閩台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告訴記者,這些先賢們的書法藝術既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帶著閩台人文的獨特風韵,成為閩台文化的重要載體。此次展出的就是他們在兩岸文化交流史上卓有建樹的珍稀之作。
林建春介紹說,此次活動既是閩台兩岸書法文物珍品交流的一次盛會,也是閩台緣博物館與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合作交流的一個豐盛成果,旨在展示海峽兩岸璀璨人文和書法藝術的輝煌成就,展示閩台文化精英尋求變革圖強、漫長求索的心路歷程。
「此次參展的書法藝術精品有96件來自台灣。」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說,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歷史記憶。他期待通過閩台兩地乃至兩岸的攜手努力,承繼閩台先賢們的書風書骨,再創閩台書法文化藝術的新高峰,為兩岸民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享受和藝術熏陶。
開幕式期間還舉行了以閩台書風的構建與創新為主題的「閩台書風學術研討會」,兩岸文史專家圍繞閩台書風美學特性、閩台書風的流變與發展、閩台書風及其海外傳播等專題展開討論,通過研究閩台書風的源流、地域風格特徵、傳承創新與演進等問題對閩台書風「從哪來」到「哪裡去」進行清晰的學術梳理。
據悉,此次「水流雲行——閩台書法五百年特展「將持續至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