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當局應付風災手足無措 學社促早改善免重蹈覆轍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指出,本澳應付颱風“天鴿”的事前預期、信息發布、緊急應變、災後處理十分混亂,政府應盡早交代改革方案。學社建議設立高頻喇叭及預警廣播,當洪潮來臨時,通知居民防範,避免再次導致人命傷亡。

學社在昨日的記者會上說,颱風「天鴿」肆虐本澳,多區受重創,社會損失慘重。學社副理事長蘇嘉豪昨日表示,氣象局在今次「天鴿」風災中完全喪失預警職責。自去年「妮妲」爭議後,氣象局未兌現檢討掛風球制度的承諾。今次「天鴿」再次延誤颱風及風暴潮預警,誤導公眾低估災情。當水位突然暴升,地鋪及地下停車場多人遇難。他批評氣象局再次人為失當,導致參與民防協調工作的部門難以配合,直接導致災後初期的混亂。

蘇嘉豪指出,供電故障牽連供水及互聯網服務,電力、自來水、電訊設施防災標準不足。問題源於政府高度依賴內地南方電網,未有積極增加本地產電比例,影響供電穩定。購電協議內容及價格標準成疑,壓縮政府議價能力,損害透明度及成本效應。當發生重大停電,公用事業後備電源不足,危害社會安全。

蘇嘉豪指出,政府先後建立「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及警報系統」及成立「突發事件應對委員會」,應對突發嚴重災害事件,協調、指揮及監督各部門採取緊急措施。今次政府從無啟動警報系統,委員會角色消失。「天鴿」襲澳翌日,市面滿目瘡痍,政府無宣佈停班停課,不顧市民不便及安全。

蘇嘉豪批評,政府缺乏興建地下停車場及大廈落地玻璃的嚴格安全標準,災後政府亦無健全的救災資訊發佈系統,尤其是在電視、電台、互聯網無法服務時的後備發佈系統。在災後資源運用方面更混亂,關鍵在於缺乏組織災區義工及相應工作的動員機制,民防體系瀕臨崩潰,前線救援及搶修人員、市民義工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