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關閘巴士總站問題還須思考再開放一點

「天鴿」風災過後,在澳門特區各方面努力及中央政府和駐澳解放軍支援之下,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及環境恢復很快,除了倒塌路樹有待補種及個別地下停車場還需清理等之外,基本上已經不再見災情痕跡,可以說是奏響了守望相助、恢復家園的交響曲。但仍有一個很大的災後痕跡,就是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由於嚴重受損,而且基於過去曾經多次「小打小鬧」地進行改善工程卻收效不大,徒然浪費公帑,不但是無法在為出入境市民、遊客提供「以人為本」的優質服務,而且也損害澳門特區最主要的對外口岸形象,不利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因而特區政府「索性」將之關閉一段較長的時間,進行通風系統重建及環境改善工程,整個改善工程預計到二零一九年第二季部分完成交付使用,到二零一九年第四季整體完成交付使用,亦即是將會耗費二年多的寶貴時間。而目前的臨時權宜措施,是分散安排各條巴士線路的上落站在各個不同地點,不但是拖帶兒女及大件行李的本地居民頗為不便,而且不打算利用「發財巴」的遊客也因不熟悉巴士上落客地點而「東奔西忙」,上演一幕「和平時期的走難劇情」。

其實,即使是兩年多後關閘巴士總站改善工程完成,也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或許通風等條件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再像過去那樣又焗又悶,但由於空間仍然還是那麼「大」,因而就可以想像得到,上落客的擠迫現象仍然無法得到改善。因此,只是囿於關閘地下的那麼一個狹隘空間來為市民、遊客提供乘搭巴士的上落客服務,就是一種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在作祟。

工務局局長李燦烽本週三對傳媒指出,在二零一零年,特區政府進行了在關閘建設輕軌站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於二零一二年完成。研究報告明確建議,遷走關閘周邊的特警總部大樓和工人球場,合併用地整體發展,建設輕軌站、巴士站、的士站,作為關閘交通樞紐。他透露,政府將會按照該研究報告的建議,為搬遷現有設施另行覓地重建,如在氹仔北安建設新的特警總部大樓。

有關搬遷工人球場和特警總部大樓作關閘交通樞紐,另行從市區中的體育場館設施中調撥補償給工聯總會,及另行覓地興建特警總部大樓,應當說是筆者最早提出的建議。現在筆者仍然堅持這個建議,何況特區政府也有此構思規劃。不過,從《國家減災委協助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專家組的工作報告》提到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議推進粵港澳相關應急預案的相互銜接,思路又更開闊,感到應當思考再開放一點,跳出澳門現有土地的「框框」,採用關閘聯建大樓借用原本屬於珠海的「三不管」地域興建(關於向澳門特區劃撥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的「國務院令」,有關澳門特區的行政區域範圍的文字表述,已將該處土地劃歸澳門特區),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租借珠海土地的方式,向中央政府申請,「租借」港珠澳大橋珠澳人工島進入珠海連接線與澳門黑沙灣海邊之間的「臭水溝」,進行填海工程,然後以「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的境界,將之規劃興建成能夠與澳門特區「一國兩制」地位相匹配的口岸交通總樞紐,甚至可以在保證不會發生「水漫金山」狀況的前提下,參考拱北口岸的地下商場方式,興建地下商場,活躍口岸經濟,甚至是方便只是為了「購物」的內地旅客,在此購買商品後就「打道回府」,而減輕中區的人流擠塞情況。

實際上,從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及其珠海支線連接線的興建效果看,在珠海支線連接線與澳門友誼橋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之間,形成了一條長條形的半封閉水道。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看,它的利用價值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效益,只是作為珠澳之間的「分隔河」之用,等於是鴨涌河的東延。正因為如此,由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根據《澳門填海A區規劃階段水環境建設專題研究報告》而編制的《新城A區水環境保障措施圖》,就將這段水道建議規劃為「人工濕地」--其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珠海連接線大堤,南面是澳門友誼橋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西面是澳門關閘聯檢大樓的入境汽車通道附近,東面直到馬場東大馬路的對開海面(其實是水道)。從地圖上目測推算,大約有三十公傾的面積。

倘是將之填平造地,就可作為興建交通設施之用,包括輕軌站、公共巴士站、旅遊巴站、發財巴站等,當然還需要有附設迴旋立交等配套公共設施。而在上落客站與關閘聯檢大樓之間,除了是以一般的行人通道相連接之外,還可修建電動行人道,以方便老弱病殘及小童旅客。這樣,就可徹底解決場地問題。

但必須釐清該水道的管轄權問題。倘按前年十二月十六日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公佈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這段水道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但如按四天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的第六六五號國務院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該段水道屬於珠海市管轄。如是屬澳門特區,澳門有填海的主導權(按規定仍需請示中央批准)。但倘屬珠海,就要在經請示中央批准後,進行雙邊協商,澳門向珠海「租借」。其實,這段水道對珠海市來說,是一片「廢水道」,毫無利用價值。因為其出口已被澳門新城填海區A區「堵塞」,成了「一潭死水」,因而才有將之改造為「人工濕地的構思。當然,它是邊防重地,閑人免進。

由此,可否採用當年興建關閘檢驗大樓的模式,繳交租金向珠海借用這段水道?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的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在陸地部分,將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所在的原「三不管」地帶,劃歸澳門特區。亦即澳門特區無須再向珠海市繳交借用土地的租金。而在上述「水道」填海生成土地後,等於是澳門特區向珠海市借用土地,繼續繳交租金,也可說是對珠海市的「三不管」地帶被劃歸澳門特區的「損失」的「補償」,相信珠海市政府將會樂見聞。

問題是廣東省邊防武警的邊境管理問題,也需要解決。現在粵澳新通道,還有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西段填平鴨涌河後,只是「一牆之隔」。照此模式,應無問題。何況,珠海連接線大堤是封閉型的,外人不能進入,更不可能在此偷渡。

倘能獲得解決,還可更進一步,向內地要求連帶將關閘聯檢大樓汽車入境通道與海邊之間的那一片土地,現是廣東邊防武警第五支隊最抵靠前沿的那個中隊營房,也租借給澳門,使得那一大片土地可以連成一片,更方便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這樣,這幅「借來的土地」,連同特警總部大樓及工人球場所在土地,就是一片面積頗大的地域,完全可以與拱北口岸面前的廣場及其地下商場、交通樞紐相媲美。

當然,由於牽涉到必須借用珠海所管轄的水域,而且該處是「邊防重地」,因而屬於中央與特區關係,澳門特區政府必須向中央政府申請。因此,澳門中聯辦就「有角色」,為協助澳門特區徹底解決關閘交通亂象,貫徹「以人為本」精神,更好地為澳門市民和遊客提供優質通關服務,以利於落實中央下達的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任務,中聯辦可以「盡職而不越位,到位而不逾位,主動而不等待,幫扶而不代庖」的態度,主動「提前介入」,與澳門特區政府共同協商,在辦理好向中央政府申請的手續的同時,邀請內地有較高資質的口岸交通樞紐規劃設計專業團隊,向澳門特區政府提供專業建議,甚至是「親自操刀」設計。而那個「地下巴士總站」,則可以改作其他的適當用途,如關閘管理辦公室等。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