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七日,本欄在評議澳門中聯辦新任主任鄭曉松拜訪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時分析指出,據相關資料顯示,鄭曉松曾任姜恩柱的「大秘」。而姜恩柱在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時,曾說過「香港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同樣道理,澳門也是「一本書」,其內容有所不同,不像香港這本「書」那樣艱澀。因此相信,有了姜恩柱「好讀書」作風的熏陶,他很快就能將之熟讀,並「進入角色」。
十月一日,鄭曉松在出席國慶升旗禮後主動接受傳媒採訪。他表示,雖來澳履新只有短短十日的時間,但已深深感受到澳門回歸後,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實是「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的生動寫照。鄭曉松又補充說,他還是要以不少時間讀懂、讀好「澳門」這本書,還要花不少工夫、還要更多的了解情況。鄭曉松又堅信,有國家堅強後盾,中央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和關心,特區政府和市民團結奮鬥,澳門明天一定更美好繁榮。
由此可見,姜恩柱「好讀書」的精神,對鄭曉松的影響是多大。實際上,從其履歷看,姜恩柱發表「香港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談話時,鄭曉松正出任香港新華社辦公廳正處級秘書,直接為姜恩柱服務。因此,鄭曉松對此應有深刻印象,而且說不好此句名言就是鄭曉松的生花妙筆之作。
其實,姜恩柱在出任香港中聯辦的前身——香港新華社的社長之前,就已經長期參與與了香港事務的工作,因而早在他到香港任職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閱讀香港「這本書」。在中英談判時,姜恩柱在駐英國大使館出任二等秘書,在香港過渡期過程中,曾任外交部西歐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副部長,曾就香港前途問題與英國政府進行交涉。一九九三年四月出任中英會談(中英政府就香港九四/九五年選舉安排進行的會談)中方代表,並曾任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的副主任。回歸前夕出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這些職務都與香港回歸密切相關。
而鄭曉松則從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分別任外交部辦公廳副處級秘書、正處級秘書;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任香港中聯辦辦公廳正處級秘書; 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零年任香港中聯辦辦公廳助理巡視員(秘書); 正好與姜恩柱的出任相關職務的時間重疊,因而是姜恩柱的「大秘」。
姜恩柱卸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後,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還在繼續讀香港這本「書」,而且在新的崗位上有新的感受。其實,姜恩柱又何止是讀香港這本書,他還在寫香港這本書。去年七月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他的《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一書。這本書涵蓋了中歐、中美、中俄關係,以及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轉折事件。姜恩柱以樸實生動的筆觸,記述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跨越五十多年的許多重大外交事件,既有宏觀敘事,又有微觀描寫。尤其對香港在歷史轉折時期各種問題前因後果的敘述和分析,使讀者可以對香港問題的關鍵與要害有所領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相信鄭曉松對姜恩柱的「讀書心得」,也是身同感受。何況,姜恩柱的工作經歷,追隨姜恩柱的鄭曉松也曾身歷其中,就更是直接參與了。因此,中央將他調來澳門,出任中聯辦主任這個極為關鍵的職務,相信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實際上,姜恩柱在《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這本書中,雖然主要憶述的是涉香港對外事務,但也有提及到涉澳門外交事務。其中有一節是「解決澳門過渡期有關問題」,他回憶了陪同李鵬總理訪問葡國,與蘇亞雷斯總統及席爾瓦總理會晤,以及蘇亞雷斯總統訪問中國,與中國最高領導人會晤的情況,提到了中葡談判、「三大任務」、東方基金會、澳門國際機場、起草基本法、土生葡人、澳門回歸等事宜。相信,作為姜恩柱的「大秘」,鄭曉松對上述澳門事務,都有所接觸及有深刻的認識。因此,澳門「這本書」,鄭曉松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開始「讀」了。
澳門也是一本書,但與香港這本書有同也有不同。相比之下,香港存在的某些問題,尤其是在政治領域的問題,在澳門相對較為簡單;但澳門也有自己的「深層次矛盾」,而且比香港還要嚴重得多。二零零七年澳門發生萬人大遊行,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要求每位組員都要對澳門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並撰寫報告。廣東省長黃華華是組員之一,但受其職務限制不能親到澳門進行調查研究,就由其夫人蔣樂儀以廣東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的身份代勞。在座談會上,事前未知會議內容的筆者,「急就章」地臨時梳理歸納了幾對「深層次矛盾」:中央要求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與博彩業一支獨秀的矛盾,「澳人治澳」與法制建設的矛盾,公務員本地化中只強調「才」(其實連「才」的標準要求也貶了值)與忽略「德」的矛盾,整體經濟發展與相當部份居民分享不到其成果的矛盾,人均GDP數據亮麗與貧富懸殊的矛盾,美資賭商促進澳門博彩業質量俱佳發展與澳門經濟安全及國家安全的矛盾,博彩業展急速與內地打擊出境賭博活動的矛盾,負有保護「澳門歷史城區」責任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矛盾,中小企業嚴重缺乏人力資源與勞工團體反對濫輸入外地勞工的矛盾,房地產業發展與舖租樓價急升損害中小企和居民利益的矛盾,愛國愛澳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與社團老領導不願交班讓賢的矛盾,傳統愛國社團與新興愛國社團的矛盾,老居民排外與新移民希望能融入的矛盾,官僚主義文化依然頑固存在與民眾要求能享受到政府更優質服務之間的矛盾,社會人文建設滯後與優質社會所要求的優質文化環境之間的矛盾……等。筆者的發言,引起蔣樂儀的高度興趣,在當日清晨筆者完成報社的日常工作時,她讓其秘書長陳明到報社,要取了筆者平時圍繞著上述「骨」而撰寫的評論文章「肉」的電腦資料打印本。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既然後來習近平主席在視察澳門時,再次要求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要以未雨綢繆心態面對新挑戰,也要解決深層次問題,並指出這些深層次問題現正浮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客觀條件制約至今仍未解決,要下決心解決深層次問題,特區政府才可長治久安,這就應該好好地讀懂讀通澳門這本書,不但是中央派來官員要讀,生長、生活、工作在澳門的人們,包括特區政府的官員們,更要讀。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個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若想看清事物的本質,就要超脫事物的本身。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結論。我們應當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事物,這樣就會比較清晰。而且,還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實踐提升到理性層的認識中去。因此,要讀好澳門這本書,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