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房屋局昨日發表局方委託澳門公共治理研究中心進行的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報告預測未來私人樓宇的潛在供應,加上公屋供應,至2026年,本澳可能有相當住宅單位空置。報告同時預測2023年前可滿足至2026年公屋需求。
公屋事務委員會昨日召開平常會議,會上介紹公屋需求研究報告,推算澳門未來10年本地住戶對住房以及公屋的需求。報告預測 2023年前可完全滿足至 2026年的公屋需求。但至 2021年的短期公屋供應只有 9,273個,與 3.1萬戶的需求有差距。房屋局長山禮度承認短期公屋需求未能滿足需要,是由於之前的土地供應緊張,但隨著新城 A區落成,偉龍馬路地段環評,他對長遠能滿足需求感到樂觀。
至於何時能重開經屋申請,山禮度稱需要規劃和設計公屋所處地段和單位數量,才具備條件重開申請。他期望偉龍馬路地段完成規劃後,儘快重開經屋申請,預計最快 1至兩年內。但由於地段涉及環評,現時未有確切時間表。
報告預測,至2026年本澳公屋單位需求為3萬6千多個,包括社會房屋1萬5千多個、經濟房屋2萬1千多個,公屋中、長期供應單位為4萬多個。於2026年已建成及潛在供應的公屋及私人住宅單位合計超過29萬個,本地住戶、外地僱員及外地學生總需求估計合共約25萬個單位,因此部份住宅單位有可能空置。預測至2021年共有31,247戶合乎社屋收入限制且無物業,或合乎經屋申請資格且無物業的住戶對公屋有需求,至2026年再增加5,345戶,共為36,592戶,其中經屋中以2人戶及3人戶為主。因人口老化造成住戶收入變化,2026年社、經屋需求最高可達42,401戶。
報告同時提及供應問題,連同偉龍馬路、新城A區等項目,預計至2026年公屋中長期潛在供應約有49,873個單位,應足夠滿足公屋需求。同時,屆時已建成及潛在供應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單位,估計全澳將有296,397個,但本地住戶、外僱及外地學生總需求,估計只有約250,000個單位,故此可能有相當住宅單位空置。但報告又提及,至2021年公屋短中期供應量僅9,273個單位,與預測需求有差距,公屋需求難以短期內完全滿足,建議新城A區的公屋項目先集中推進半數單位的建設,其他項目按原計劃推行,期望在2023年前滿足所有公屋需求。
報告指出,未來 10年本澳公屋和私樓的潛在供應量將有約 77,387個,加上現時 219,010個住宅單位,至 2026年,全澳估計有 296,397個住宅單位,尚未包括新城填海 A區約 4,000個私人住宅單位,扣除預測總需求 245,225個單位,屆時可能有相當的住宅單位空置,空置率由 2016年約 10%擴大至 2026的約 17%。報告提出新城 A區公屋項目一半用作土地儲備,新城 B、C、D、E區約 22,000個潛在住宅供應則用作長遠規劃。
公屋需求研究報告顯示,本澳公屋佔比已增至 22%,過去 5年公屋的建成量更超越私人樓宇,佔近 5成7。本澳住戶則有小型化趨向,每戶平均人數將由 2016年的 3.08人,下調至 2026年的 2.93人。報告預期,至 2021年和 2026年,社屋需求中的 1人戶和 2人戶均合共佔 8成6;經屋需求則以 2人戶最多,至 2021年和 2026年均約佔 3成3,1人戶和3人戶則合共佔約一半。
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至 2021年,公屋總需求 31,247戶,考慮到人口老化可能造成的住戶收入變化,公屋總需求可能增至 33,809戶。至 2026年預測需求為 36,592戶,最高為 42,401戶,其中社屋需求 19,496戶,經屋需求 22,905戶。報告還顯示,現時規劃中的公屋及在建的短中期可供應單位數量,中長期公屋潛在供應量共 49,873個,較 2026年預測所需的 36,592個單位多約 3成6,即使以預測需求上限 42,401個單位計算,仍多約 1成8,足以應付未來 10年公屋需求。報告並提出,為確保善用土地和財政資源,並加快建設進度,建議新城 A區公屋項目先集中推進半數單位的建設,其他項目則按原訂計劃推行,期望於 2023年前滿足所有公屋需求。
報告建議按每5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普查統計結果,對公屋需求作定期評估,以適時調整供應規劃。昨日起公眾可登入房屋局網頁(www.ihm.gov.mo)瀏覽及下載有關報告。房屋局將以該報告的研究結果作為本澳長遠公屋發展的參考。倘市民對報告有任何意見或建議,可郵寄至澳門青洲沙梨頭北巷102號房屋局,或電郵至estudo@ih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