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導航3年內覆蓋全球比肩美俄

【香港中通社北京10月22日電】中國北斗導航研發中心日前對外宣佈將於年內再發射4顆衛星,正式進入北斗導航覆蓋全球任務的最後階段。預計至2020年前的3年內,北斗將成為國際市場中具備覆蓋全球功能的新衛星導航系統,比肩美國和俄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於全球市場。

近期有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完成首次在中國自主製造的支綫客機ARJ21-700飛機上的測試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其中,北斗衛星導航的定位速度和精准度,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國際的廣泛關注。

目前已經啓動建設的「北斗3號」系統,其在精准度等方面都將超過目前運行的「北斗2號」2倍至3倍,是響當當的世界領先水平。「北斗3號」運行,將成為美俄之後,又一個具備全球定位導航服務的運營商。得益於自主創新研發的北斗導航,中國的IT業、高鐵、遠洋船舶、軍事裝備以及高原通信等將獲得更快的發展機會和商業利益。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共計35顆衛星組成。中國於2000年開始建設北斗導航,於2012年實現了「北斗1」系統覆蓋亞太地區的目標。目前,北斗以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一樣,已獲得由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導航供應商資格。

其實,中國北斗導航發展初期相當困難,但後程發力並掌握了技術核心的主動權,這得益於中國研究團隊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位科研人員對中通社記者透露,銣原子鐘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心臟」。北斗研發之初,中國人並不掌握這項技術,曾想辦法從國外採購,但受制於相關的技術轉讓限制,經歷波折之後仍難以引進。最後,中國團隊下決心自主研發,並大膽創新,最終研制出中國擁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銣鐘,其定位、測距和授時等功能比國際同類產品都更加精准。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天眼、蛟龍、墨子號、悟空、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對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對記者表示,中國北斗擁有的自主創新知識產權是核心競爭力。號稱北斗「大腦」的高軌衛星綜合電子系統,由中國自主研發,它採用一套系統實現了過去兩個「大腦」的功能,做到「一腦兩用」。從軟件系統到芯片硬件,從方案到控制算法、操作系統,全部是中國自主創新研發取得,其性能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孫為鋼表示,北斗應用技術由中國主導,但不會壟斷。中國在推廣北斗3號應用的同時,不會排斥美俄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中國希望在兼容和服務操作的條件下,積極推廣北斗,依靠中國自主創新的先進技術,讓北斗導航系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