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六屆立法會昨日下午舉行全體會議,議程前發言時,連任議員施家倫關注官員績效評估和問責問題,他表批評部門出現問題,不及時、主動糾正錯誤,等市民利益嚴重受損時才說“跟進改善”,全無問責可言。
施家倫建議當局盡快檢討官員問責制度,訂定問責標準,進行內部監察,發現“病症”,盡早“治療”。他建議公開甄選人才當部分部門領導,拓寬官員選拔管道,選出為民眾認可的官員。
施家倫表示 ,本澳大部分官員都是主動有為、真心為民,但再好的團隊總會有“害群之馬”,現時特區政府內就有部分官員我行我素、胡作非為,把自己負責的“一畝三分地”搞到“亂曬籠”。一個輕軌講了十幾年,到現在花費了接近150億,連氹仔段工程都未建完;整天強調依法施政,單一個文化局就違規招聘一百多人;同一條路掘完又掘,協調機制形同虛設;預報風球訊號,部門內竟然沒“會商”、沒標準,全憑部門領導“一人話事”; 關閘地下巴士站關閉兩年竟然只進行維修,而要市民“唔好抱有好太大期望”。
施家倫表示,“天鴿”重創本澳,氣象局被質疑預報、預警不足。就是部分官員的“政績”,專斷獨行、官僚主義、行霸道、罔顧民意,不僅不作為,而且知法犯法。很多市民認為目前本澳部分官員不達標,他們實行教條主義,身在其位不謀其職、不盡責、不善事。
施家倫稱,市民現在最大怨氣不是官員做錯事,而是做錯事後無人要問責。部門出了問題,政府從來不及時、主動糾正錯誤,而是要等市民的利益已經受到嚴重損害的情況才謂「跟進改善」,只跟進,無問責。市民能不怨憤?
施家倫要求政府盡快檢討官員問責制度,訂定問責標準,做好日常部門內部監察,一發現“病症”立即“治療” ;修訂領導及主導官員的績效評估機制和部門評核機制,完善評審、評分方式,以及監督、申訴程序等配套規定。
施家倫建議政府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機制,淘汰違法亂紀、胡作非為、執迷不悟的官員,公開甄選部分領導職位人員,選出具能力解決社會,獲民眾認可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