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兩岸心靈契合VS民進黨作繭自縛

新北市長朱立倫有關市政府有意分別到北京市和港澳特區設立辦事處來為台商服務的議題,雖然遭到陸委會「打臉」,聲稱這是「中央」職權,依法須經兩岸協商,但朱立倫仍不服氣,昨日就趁著再次前往市議會出席市政總質詢的機會,在開會前接受媒體訪問訪時予以回應。他指出,前日他在應答市議員的詢問時有強調,第一,必須從人民的角度做考量,台灣有非常多的台商、台生、還有台胞在大陸,怎麼樣做好這些為民眾服務的工作,是政府可以考量的。第二,必須要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之下可以討論,因而陸委會不必直接去否定,他願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下,與陸委會溝通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事宜。他強調,目前兩岸最低迷下,應鼓勵城市交流,盼有需要的話,不管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基於為人民服務的一個角度,採用什麼樣的便捷窗口,用各種彈性方式來多多服務在大陸的台生、台胞或者是台商。只要這個窗口符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陸委會就應該積極地來討論,而不是以政治角度來否定。

而意想不到的是,朱立倫得到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奧援。昨日他在到台北市議會備詢時,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國民黨籍市議員秦慧珠認為,站在為民服務的出發點,要到中國大陸城市設立辦事處,台北市會比新北市還要適合。柯文哲則回應說,其實台北市政府在九月間就曾委派局處首長到大陸考察,討論到關於開設辦事處的問題,但要「先決定目的再決定方式」,先釐清現階段設辦事處可以做什麼,「兩岸可以交往就交往,但也不要為了設而設,才不會說設這辦事處要幹什麼。」秦慧珠建議,如果認為駐北京太敏感,上海有七十萬台灣人,比北京的台灣人更多,來自台北市的比例也高,不如設立「台北市駐上海辦事處」?柯文哲卻推託給「中央」,指出「陸委會說這是中央權責,他們做好我們就不用麻煩,我們主要是招商」。不過,柯文哲也承諾,可以考察,待議會結束後會再安排考察團赴中國大陸,時間約需等到明年一月才能成行。

而陸委會昨日的反應,似乎是放軟了調子。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除了繼續堅持這是屬於中央」職權之外,也表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一條心,都是為服務民眾,陸委會理解新北市政府服務市民需求,非常樂意聽取新北市府建議,並提供相關資訊及必要協助。

此顯示,地方政府到大陸的城市設立某種形式的辦事處,確實是有此需要。由於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因而導致兩岸正當性聯絡機制「停擺」,海基會被賦予的談判功能完全喪失,交流業務也幾乎停止,連服務功能也發揮得並不暢順。但現在有二百多萬台灣居民在大陸各地,不但有投資的台商,而且還有就讀的學生,還有許多就業、創業的專業人士及青年。他們來自全台灣地區的二十二個縣市,在遇到各種困難時,當然希望能得到家鄉政府提供的服務。因此,一些縣市政府出於人道主義理念,當然也是為了增加政績,希望能在不涉及政治因素之下,為在大陸的鄉親提供事務性的服務,這當然是好事。

當然,也有政治算計在內,朱立倫對此議題有濃烈興趣,也是為了凸顯蔡政府在兩岸關係領域的無能,只有國民黨才與大陸有交情,並有為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造勢」的意圖。即使是柯文哲也是出於如此的心態。由於他的「兩岸一家親」說法符合大陸的兩岸關係觀,因而得以成功舉辦「雙城論壇」和「世大運」,讓他的民調從低谷反彈。如果能在北京開設辦事處「再下一城」,可能更有助於其爭取連任。盡管最近某些偏綠民調機構在操著民調數字,刻意將他「抹紅」,但他卻不以為然,反而甘之如飴。因為他與動輒就被罵為「親中賣台」的國民黨不同,他是墨綠出身,即使是被「抹紅」,也不會有人罵他「賣台」。相反,可能在一些泛綠選民的心中,與民進黨相比,這反而是他的強項。

但是,陸委會的一些說法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關鍵是在於按照《兩岸關係條例》規定,此類涉及公權力的兩岸行為,是屬於「中央政府」的職權,地方政府不能自把自為。而且,如要就此進行協商,也應是由陸委會授權海基會進行。倘此,陸委會就將會籍機將「受惠者」擴延到所有縣市,包括民進黨掌政的縣市,不讓國民黨掌政的縣市「專美」。但是,以現在的兩岸關係大氣候,大陸海協會根本不可能為此而開啟兩會談判之門。因此,所謂由「中央政府」出面辦理之說,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其實,「遇到紅燈繞道走」,朱立倫前日在應答國民黨籍新北市議員陳明義時,提到目前已有新北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在進行協助大陸台商的工作,並表示「這是可以討論的方向」,就確實是可以繞過陸委會的一個靈活變通好辦法。新北市等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及台北市政府,可以擴大運用此模式,由民間社團出面充任縣市政府的「白手套」,並委進派駐大陸相關城市的機構,為當地的本籍台商、台幹、台生及台眷提供事務性服務。而大陸方面也宜實事求是,靈活變通執行有關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法律,給予特事特辦,讓其受縣市政府的委託或授權進行不涉政治的事務性服務活動。甚至允許大陸地區的地方城市的政府,也採「白手套」模式授權某些社團團體,出面與之簽署協議,以促進兩岸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或許,這正是可以配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逐步為在大陸的台灣同胞提供「國民待遇」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或許,在朱立倫提出「在對岸設立辦事處」的議題後,民進黨人可能會後悔不已,如果不是當年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阻擾對《兩岸貿易服務協議》的審查,及《大陸地區處理兩岸人民往來事務機構在台灣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條例(草案)》的立法,現在蔡政府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但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及其「立法院」黨團,卻缺乏戰略眼光,在基本上已經可以預估到民進黨將會在二零一六年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中再次實現「政黨輪替」的情況下,偏要阻擾這兩項將來會惠及自己的法案,進行阻擾搗亂,提交了《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處理人民往來事務機構設置條例(草案)》。這個法案在標題上就將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定位為「國與國關係」,充滿了「兩國論」的意味,而且在條文內容上也是處處凸顯「兩國論」,比如,比照《維也納領事關係條約》,使兩岸互設的辦事處具有領事權,尤其是可以懸挂「國旗」、「國徽」,享有領事探視權及證照頒發權,館舍和人員享有領事豁免權等。對此,國民黨黨團當然予以阻擋,這又導致民進黨黨團反過來阻撓「院版」法案,結果僵持不下,包括台聯黨黨團提交的也是凸顯「兩國論」的法案,誰都不能獲得通過。

現在,應該是輪到蔡英文和民進黨黨團後悔不及了。因為當時倘是通過「院版」的法案,而大陸方面也認可「院版」法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兩岸兩會的「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談判並簽署協議。倘是能趕及「總統」大選前在大陸設立海基會派駐辦事處,即使大陸方面出於多種考量而遲遲不啟動,也就成為「既成事實」。「政黨輪替」後即使兩岸聯絡機制完全「停擺」,但由於海基會設有辦事處在大陸,這個「停擺」也就成為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因為海基會在大陸的辦事處工作人員,還可到大陸各個部委「趴趴走」,遞交海基會的信函,甚至經常「登門拜訪」海協會。即使當場被拒絕,但也不能算是「全停擺」,而是「半停擺」,海協會杯葛海基會的力度就無法做到今日這樣的幹脆利落。這真是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