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肆虐香港為何沒水浸? ——因地制宜,三大工程解決多年難題

早前強颱風「天鴿」吹襲港澳地區,澳門的排水系統承受不住強降水,出現了「城市內澇」,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相反,與澳門只有一海之隔的香港,在這場暴雨肆虐下卻受損輕微,沒有出現水浸。如此強烈的對比,在網路上引起了許多線民強烈討論。

其實,在九年前即2008年的6月7日,香港也遭遇國一場三十年一遇的暴雨。當天早上五時半,天文臺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一向是水浸重災區的上環永樂街,在早上8時左右水位已急速達至行人腰部,街道中段一帶更「水浸頸部」,瞬間變成「永樂河」。

事實上,香港地處海邊,又是亞熱帶地區,每年都會遭遇大大小小的颱風,年平均降雨量約2400毫米。歷史上的香港,多次被暴雨「沖傷」,山洪、泥石流等等災難更是「家常便飯」。自1883年香港天文臺成立以來,所記錄到的最嚴重的災害發生於1972年6月16日,當時造成了156死、117傷,那是一次因為暴雨導致山體滑坡而釀成的慘劇。

所以一講起打風水浸,許多香港人都會有不同的親身故事。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盧永雄早前記述,他小時候在深水埗區長大。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深水埗這些舊區就經常水浸,地面店鋪一遇到打風便要預防水浸。每個店鋪的門口地下鑲了一個固定的位置,可以插一塊數米高的木板擋水。

盧永雄指出,即使二十、三十年前,新界北區或香港西區的水浸情況仍相當嚴重,那時候他在電視臺做記者,每逢打風想拍攝水浸,第一時間就會開車去上水梧桐河旁的天平山村,一定可以拍到水淹三軍畫面。

他說:「記得有一次打風,我們去天平山村拍攝水浸。當時狂風暴雨,攝影師一不小心將攝影機跌落水中,撈起後拖回公司,拆開攝影機將錄影帶拿出來用風筒吹幹,自後救了盒帶卻救不到攝影機,幾十萬元的攝影器材就此報銷。」

可以說,香港每一次水浸,不僅給社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嚴重影響了市民生活,今上班或上學途人不便,部分學校甚至需要停課。所以在九七回歸前夕,香港政府痛下決心部署「雨水排放系統整體整治計畫」,陸續在過去二十多年做了大量的防洪工程。當中主要有三招:上游截流、中游蓄洪和下游拓渠。這三招也最終讓香港拜託水滲之擾。

因地制宜,上游截流

所謂「上游截流」,是在上游興建很多大型的雨水進水口,好像一個大漏斗般截取高處的雨水,然後在港島西、荃灣、荔枝角地下興建大型的雨水排放隧道,直徑最大超過七米,可以給雙層巴士通過;再加上啟德地區的雨水轉運道,這四條巨大的地底排洪隧道,就可將香港的雨水直接排放出海。

其中,為了減低水浸為民生帶來不便和社會經濟損失,香港渠務署在1996年開室展開「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畫」的工程研究,其中一項為「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畫研究」。經過仔細的籌畫、分析及多次的諮詢,渠務署最後決定採用截流方法,在港島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將港島半山集水區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經新建成的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排入大海,減少雨水流向下游,從而減輕港島北整體的水浸問題。該項名為「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的工程與2007年展開,並與2012年完成。

香港想出這個上游截流方法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由於香港市區裏面的建築物與人口密集,如果用舊方法在市區道路下面鋪設管道排水,不僅工程浩大,對民生的影響亦大,所以才想到在上游截流,減少在市區挖掘管道的麻煩。

雖然雨水排放隧道是最重要的城市排水工程,但是一旦遇上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氣,城市也難免遭殃。為了解決城市排水系統可能超負荷運作的問題,香港渠務署還採取了第二招,就是在香港興建幾個蓄洪池,以作為緩衝之用。

中游蓄洪,迴圈利用

所謂「中游蓄洪」,是指興建地下蓄洪池,大量的存放雨水,等暴雨過後,錯開排洪高峰,才將雨水有系統的排放出海。目前,香港有三個已興建的大型蓄洪池,包括上環、大坑東和跑馬地。

當中,最早啟用的是大坑東蓄洪池,隱藏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的地底。由於旺角於1997年和1998年間曾發生多次嚴重水浸,香港政府因此開展大坑東蓄洪計畫。

大坑東蓄水池於2001年12月動工,2004年9月竣工,整體面積長136米、闊130米和深9.5米,總容量為10萬平方米,相等於40個標準泳池。當暴雨時,入水口暗渠引入的雨水就會流入蓄洪池;當雨水減退,便會把蓄洪池內的雨水抽進排水系統,再流入大海。該蓄洪池的設計可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較香港天文臺界定位「黑色暴雨」的每小時70毫米更高。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畫」是「中游蓄洪」的另一分重點。該「計畫」投資逾10億港元,由渠務署於2011年9月展開,分兩個階段完成,主要在跑馬地馬場地下興建占地2萬平方米、容量6萬立方米即相當於約24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洪池,儲存暴雨期間收集的雨水。

作為渠務署歷來最大工程之一,此工程有多項創新之處及五大特點。負責專案的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總工程師陸偉雄表示,3米高的蓄洪池是香港首個結合「可調式溢流堰」及「資料獲取與監控」系統的工程項目,能更有效即時監控潮水及箱形暗渠內的水位高低,自動控制溢流堰升降,避免暗渠過早或過晚溢流到蓄洪池,減低下游地區排水系統的高峰流量,達至防洪效果。

「水資源採集及回收再用系統」亦是另一創新之處。陸雄偉稱,一直希望重用雨水及地下水資源,但礙於由零開始建設處理設備耗資巨大,一直未有落實。是次跑馬地工程所建設的設施有助落實計畫,只需要另外興建處理廠及喉管,即可收集有用水資源,處理後回收再用,估計一年內最少可收集22萬立方米的水,足以灌溉11個足球場並可供沖廁。

「兩用地概念」亦是本工程的特點之一。考慮到跑馬地位處繁華地段,寸土寸金,工程完成後,渠務署會於地下蓄洪池上蓋重鋪草皮興建球場,泵房亦會藏於假山之下,並與假山上進行綠色園林工程,民眾可以登高俯瞰整個跑馬地遊樂場。

2012年,美國受颶風「桑迪」吹襲,香港則因強颱風「韋森特」而掛10號風球。當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專門做了一個專題報導,比較香港和紐約這兩個類似的城市,如何應付有關風災。

報導中稱讚:「香港偌大的地下蓄洪池,氣勢有如占士邦電影場景。香港有完備的防災工作,令市面能快速回復正常。」

無坑挖掘下游拓渠

至於「下游拓渠」,則是防洪的第三重保險。如果某地區防洪能力不夠強,香港渠務署通常挖路,更換大號或斜度比較大的管道,以增加排洪量。通常情況下,挖路會影響公眾的正常出行,渠務署採用「無坑挖掘技術」,對公眾幾乎無影響。

這些年來,香港政府多個主要防洪工程計畫相繼完成。目前,香港渠務署每年巡查約1600多公里的排水渠及水道,其中包括洪泛抽水站及洪水警告信號系統,而水浸黑點減少到只有目前的8個。

從曾經一遇暴雨就遭殃。到現在不斷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香港走過了二三十年時間,為此投入的資金達數百億港元,城市雨水排放系統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間。過去幾年,多次強勁颱風吹襲香港,香港都沒出現大規模的水浸問題。

這次強颱風「天鴿」肆虐港澳地區,也再次令香港的城市管理能力得到了外界肯定。香港政黨青年民建聯主席席顏汶羽指出,相對於其他城市,每每因颱風影響的關係,經常要停水停電,香港的城市管理能力及預報機制表現十分優良,實有賴優秀的公務員及公共事業機構團隊時刻的專業服務、敬業樂業的精神。

他認為,香港地少人多,每個改動都會影響市民日常的生活,簡單的封路會給市民帶來不便。但為了準備好應對暴雨、颱風等自然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務員團隊為了平衡兩者已是十分艱難,香港市民應透過這次颶風的經驗,更要容忍政府未雨綢繆的工程,以免帶來一發不可收拾的緊急應變影響。

8月份出版的臺灣《台商月刊》,也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為何沒水浸》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每次暴雨來襲,每次看到大陸城市雨後「橡皮艇」這樣的場景,既心酸又無奈。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被洪水奪去性命。

「學習香港學了十幾年,絡繹不絕的‘取經考察團’遍佈內地各個城市,但是,香港市政建設和城市管理的很多精華迄今都沒能被內地吸收,這是為什麼?」

(凌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