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出“要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客觀說,現代社會,政府的角色已不再是撒手不管的“守夜人”。新時期新時代,隨著社會和公民的訴求日益增加,政府要實現治理的現代化,不僅要成為一個法治政府,也要成為一個積極作為的政府,積極施政,主動作為。唯有如此,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廣大居民的需要,才能推動社會治理的創新,全面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準。
在2018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就體現了這種“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尤其是在公共行政領域,開篇就提出“秉持對廣大居民負責的態度,積極有為,勤於施政,敢於擔當。”
具體來說,首先體現在政府職能架構調整上。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原因,特區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職權交叉重疊,產生了很多問題,包括跨部門協調難度大、權責不清、行政效率不高等。第四屆特區政府成立後,提出兩階段的部門職能和架構重整計劃。今年,第一階段調整圓滿收官,共重組了15個公共部門和11個諮詢組織,撤銷6個部門和3個諮詢組織。同時,已啟動的第二階段職能重整還將涉及17個部門,政府理順政府架構的決心不可謂不大,這正充分體現了政府在架構重整問題上的擔當。
其次,體現在優化公共行政運作機制上。風災過後,社會上一直存在一些質疑特區公共行政運作機制的聲音。對此,特區政府不迴避矛盾和問題,勇於直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將積極研究公共行政運作機制層面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從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兩個方面,全面優化政府施政。實際上,公共行政運作機制層面的改革可能會觸碰到澳門長期以來公共行政領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其複雜程度和難度,要高於組織架構的調整,因此,不僅需要高屋建瓴的通盤考慮認真研究,更需要打破既有模式革故鼎新的勇氣;不僅要簡化優化審批及公共服務等項目流程,更要從巨集觀層面、制度層面切實檢討公共行政運作現存的弊端。
最後,體現在落實績效和問責上。績效,反映的是履職情況;問責,體現的是主體責任。兩者緊密關聯。沒有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就無從對一個官員的優劣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沒有嚴格的問責機制,就無法形成施政為民、權責一致的行政文化氛圍。本次施政報告提出,檢討官員問責制,健全問責的配套制度,深化績效評核工作,細化評核要素和標準,增強各級官員的責任意識,就是要以績效評核的改革促進官員問責的落實,推動各級官員認真履行職責,強化擔當意識,積極主動作為,從而推動特區政府整體施政水準的提升。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就職典禮上曾寄語第四屆特區政府,“面對特區發展遇到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挑戰,要勇於擔當、敢於碰硬”。擔當就是責任,只有敢於擔當,才能積極作為。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全面深化公共行政改革,正需要這種“勇於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也唯有如此,才能破除各種困難,推動特區政府施政能力和治理水準的不斷提升。
(李冬/文)